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七世纪的中国哲学家王夫之已经有了初步的现代文明史观。他的史学著作中出现的“文明”概念,已经具备了现代文明学的基本要素,即具有文化发展的进步意义、制度文明等内容,而且特别阐发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类型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王夫之的文明史观中,制度文明的观念十分清晰。他高度肯定中国传统社会郡县制自身所具有的文明意义,以及郡县制对于维护人类文明生活方式的积极意义。而郡县制的文明特质在于三大要素,即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华夷之别。由于王夫之身处明清易代的特殊历史时期,他特别重视文野之分意义上的“华夷之别”,体现了王夫之文明史观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梳理毛泽东关于宗教研究的论述,可以发现他1963年12月30日重要批示中的"批判神学",应该着重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科学对待宗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对融于历史文化中的宗教内容进行批判性继承。二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开展宗教研究。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系到为什么要研究宗教、怎样研究宗教这个基本问题。也只有从这个大背景下考察,而不是孤立地解读,才能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批判神学"的内涵和要求。毛泽东"出入佛道"对宗教哲学的批判性继承,及其对农村宗教问题的调查研究,彰显了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掌握和运用,为我们批判神学和研究宗教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3.
可喜的内因     
倘若一个人只看到树叶却不见树干,我们就会说他只知表象不知道根本,或者说只知有外因不知有内因。对于气候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有人对自然界的内因就似乎一度有些认识不足。人们曾说,海平面在扩大,陆地逐渐被淹没,地球将变为"水球"了。届时恐怕连"诺亚方舟"也救不了人类。然而事情并非像这些人所说的如此恐怖。其实,大自然也是能凭着它的内在力量进行自救的。此是前不久的一项重大科学发现。发现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研究中,历史文本与历史本身之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两者难以调和,詹明信称之为"历史主义困境"。詹明信从"生产模式"理论出发,用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方法,从历史的"主体向度"与"客体向度"两个维度诠释了历史唯物主义何以超越其他历史研究模式,并解决了"历史主义困境"。问题在于,这种解释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是否可以避免伽达默尔解释学的主观主义史学观倾向,又是否可以解决历史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中的各种难题。其实,解释学有其适用限度,将其应用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之中应谨慎为之。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读历史笔记,读到几个历史故事,颇有心得。东汉时,杨震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他为昌邑县令。不久,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县令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并怀金十斤相赠,以报恩师栽培之恩。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  相似文献   

6.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之重要环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即以"现实的历史"为对象。由此,彰显了《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关系:《资本论》通过对资本的批判,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现实的历史",而且揭示了融资本主义历史于一体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资本论》不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对作为"新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建构。  相似文献   

7.
正有时会听到一种抱怨,说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诗,这抱怨令我深思。回过头看,历史上我们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诗,曾经让我们为国家民族的兴亡慷慨悲歌,为无所不在的生活与性情之美而吟唱。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诗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去了,到哪里去了呢?是它弃我们  相似文献   

8.
冯潇 《学海》2023,(6):201-210
霍布斯鲍姆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者。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与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成员一道,总结出一套以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和阶级斗争分析方法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但在关于方法论的具体理解上,他与E.P.汤普森存在一定差别。同时,霍布斯鲍姆与年鉴学派的布罗代尔基于共同的研究旨趣,试图打破“独断的结构”,扩大历史学研究的视野,突出普通人民在历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推进20世纪史学研究方法的现代性转向。在此基础上,霍布斯鲍姆回应现实需要,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运用于世界近现代史的重新建构之中,通过史学作品的大众化传播,打破西方中心论的刻板模式,令读者能够广泛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他较好地处理了政治立场与学术立场之间的关系,发掘并践行了具体的、可传播的历史唯物主义史学研究方法,重视学术研究的大众化普及,由此奠定了他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并对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每天他都开足马力,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似的,并且总乐哈哈的。有人问他:你这源源不断的动力究竟从何而来?你的快乐之源又在哪里?他笑着回答:只因为我有大目标啊!目标远大,动力就足,这当然是对的。他的宏大目标就是改变全球人的生活,可不要说,他就是一心要把他的产品打到全世界去,而最为紧要的,就是要从感谢别人出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实证科学?这其中有三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马克思仅表明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见解代替"意识的空话"、"独立哲学",而没有给历史唯物主义定性是哲学还是实证科学;其次,马克思终止的是"德国的批判",而不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哲学,同样,马克思开启的"真正的实证科学"是历史唯物主义,而非孔德的实证哲学;最后,马克思终止"德国的批判"并开启"真正的实证科学"的目的在于阐明"生活决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新见解。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以《胡适口述自传》为例的理由 20世纪中期,口述史学在现代历史科学领域中获得了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研究近现代历史的比较新的方法,口述史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那么如何定义口述史学?口述史学又是怎样兴起的?口述史学又包含哪些特点?对历史的研究又有哪些的影响呢?在下面我们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番探究,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对我们而言比较新颖的学习历史的方法.笔者认为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如果只是空谈,就会有一种泛泛而论的感觉,既找不到真切的触感,也很难得到有意义的启发.所以在这篇论文里,笔者在论述关于口述史学这些问题的时候,准备以唐德刚的《胡适口述自传》[1]这本书为例来进行分析,从这本书所体现出来的一些东西来反映口述史学的若干特点,希望可以在以后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 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来研究孔子呢?我认为,对孔子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考察和研究孔子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起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他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教育学说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究竟起过哪些进步作用,又有哪些保守的消极因素;孔子学术思想中哪些是民主性的精华,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对这些问题都要进行认真、细致的科学分析。今天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我们既反对采用民族虚无主义态度,把孔子打入十八层地狱;又反对把孔子捧上九天,成为至高无上的“神”;而应该采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孔子以历史的本来面目。研究孔子最好的方法是一分为二的辩证的科学方法,即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和去其封建性的糟粕的科学分析的方法。在运用辩证的科学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孔子学说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这样五个问题:(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具体分析和区别孔子学说  相似文献   

13.
<正>很高兴有机会向出席《齐鲁大讲坛》的专家学者和各界朋友谈谈"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精神"的话题,结合中国无神论学会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来谈,因此,加了一个副标题"谈谈科学无神论的当代价值"。讲四个问题:一、为什么要加强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无神论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为分析社会历史的科学指南,在观念层面以及现实层面触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对现实世界的统治权,"历史科学"作为对共产主义现实运动的理论表达,在对市民社会积极扬弃的基础上开展出对人类社会之重建。本文通过"否思"现代知性科学的哲学信念与方法论基础,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展开、形成与制序化为背景,澄清19世纪社会科学范式的形而上学性质与普遍主义取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科学观为视角,阐明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与方法论的哲学变革。而"具体的历史原则"作为把握既定社会自我运动的科学方法,与黑格尔抽象的历史原则有着本质区别,它在思想基础与方法论层面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超越现代知性科学提出了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1829年的圣诞之夜,有一个贫寒人家的孩子,接到父亲送给他的圣诞礼物,是一本叫《伊里亚特》的书。那个小孩如获至宝,一下子就扎进了书中的故事里,他看到了几千年前的一场战争,还有一个叫"特洛伊"的地方……而这个小孩并不是把书看完就算了,他总在想,那个传说中的特洛伊城在哪里呢?那是个什么样的城堡呢?他问父亲、母亲还有老师,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这只是个传说而已。  相似文献   

16.
神的子民之所以是他的孩子,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他们是他所创造的,并且他们是因基督的缘故才得成为他的儿子。因此他们有权称他为“我们在天上的父”。父!这是多么宝贵的一个字,其中有“权柄”:“我既为父亲,尊敬我的在哪里呢?”若你们是儿子,你们的顺服在哪里呢?其中也有“慈爱”,与权柄相关。这种权柄并不在于阻止人悖逆他,顺服必须出于甘心——就是能够阻止,他也不阻止的。神的儿女顺服他必须因爱他而顺服他。礼拜神时不要像奴隶作主人的苦工一样,乃要在他所命令的道路上行。  相似文献   

17.
正"知"与"不知",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尽管,"常谈"未必有新意,但"常谈",却也未必无新意,所以,还是可以谈的。此一话题,最早,应该是由至圣先师孔子提出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是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又称季路,属"四科十哲"之一,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朱熹,在此一节下注曰:"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  相似文献   

18.
在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实质上是以实践思维方式否定了一切旧哲学的思维方式,我们应从实践视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问题。以实践思维方式理解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实证科学"是现实的、实际的科学;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历史"是表征实践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三大基本维度统一的"总体性"范畴,而不是"狭义的领域"范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是"实践",而不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广松涉 (HiromatsuWataru, 1933—1994年) 是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生前为东京大学科学教授、名誉教授。他一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尤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有独特的研究和见解。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将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结果, 而是其本身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全部; 并且历史唯物主义的“物”既不是抽象的物质概念之物,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的物质存在, 而是在一般意义上讲的动态的历史存在之物, 即自然的且历史的关系存在之物, 用广松涉的话说, 也就是人们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函数性、功能性、文…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道的知与不知和言与不言的矛盾,庄子提出"不知之知"的"真知"观和"不言之言"的"大言"论.他以道知和道言关系为中心,从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的角度回答了道的有无、隐显、道物关系等本体论问题,阐释了认识的起源、本质、界限、作用、真妄及语言表达等认识论问题,指出了知、言、道关系的人生实践意义,并最终把知与言解释为道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