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信仰,它在白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区流传。祭祀本主是白族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其中,以每年本主圣诞日举行的庆诞法会最为隆重。道教在白族地区的传播过程中,特别是在主持白族本主庆诞法会中,凭借自身丰富的仪式传统,逐渐形成了富有道教特色的白族本主庆贺仪式。道教与白族本主信仰之间通过双向互动,一方面白族本主信仰得到整合延续,另一方面道教亦进一步深入到白族地方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2.
正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也是这一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在被当作本主崇拜的神灵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道教神仙。另外,在迎本主等仪式活动中也融入了一些道教元素。道教已经扎根于白族的信仰生活。白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绵远的文化传承,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滇僰"。白族信仰本主,本主的白语发音为"武增",意为"本境之主"或"我的主人",属于地方性的保护神。  相似文献   

3.
宗教造像是宗教艺术的范畴。世界上有大量宗教,但每个宗教对造像艺术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规定,人们往往通过一些雕像或形象就可以判别出它们属于何种宗教,例如,佛教寺庙里供奉着释迦牟尼像和天王像、菩萨像等等,道观里安置有玉皇大帝、土地老爷等等,这实质上都反映了一种崇拜现象,是人为宗教的产物,它与先民时代最早出现的图腾崇拜、山川崇拜、植物崇拜等自然崇拜有着本质的区别。  宗教艺术的产生时间很早,大概在宗教产生的同时或不久就出现了。人类在创造精神活动的同时,也开始产生了艺术创作和鉴赏的要求,不过最早的宗教艺术创…  相似文献   

4.
自马克斯·韦伯提出"印度宗教在亚洲的角色和传播"的命题,学术界长期聚焦于佛教的研究,却欠缺对印度教的研究。本文在梳理韦伯命题的基础上,进行以南诏的"梵教"和当代白族本主信仰中的大黑天神为个案的初步探讨,认为处于"南方丝绸之路"要道上的云南各地,在历史上主要是受到印度教湿婆派的广泛影响,或推而广之,受到具有渊源关系的"湿婆-观音"神祇系统的持续影响。这些后来被夹杂在佛教和民间信仰中的印度教神祇,不仅以其长期实践诠释了韦伯命题,并且以宽容与接纳、融合与融入的云南经验,为中印宗教文化交流提供了意义深远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剑川石窟周边的白族社会,一直保持着对石窟的崇拜与信仰。当地白族民间许多民俗活动,其实是来自对石窟的崇拜,并植根于白族佛教信仰传统之中。白族社会中许多看似“民间”的习俗,大多渊源于佛教密宗信仰。宗教信仰演变为民间习俗,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6.
金秋 《美与时代》2014,(3):131-132
宗教与艺术是一个相互不可分离的混合体。宗教艺术的特点使这一类艺术不但具备宗教文化的内涵,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赋予浓郁色彩的精神内涵的艺术形式。部分人认为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与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白族是一个特点鲜明的民族,白族家具具有装饰风格独特、自然崇拜、多宗教信仰、等级分明、就地取材、造型独特等特征。但由于白族家具昂贵、不易搬运等原因,致使白族家具难以得到普及推广。为了使白族家具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可以在保留白族家具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巧妙地利用榫卯结构与现代拆装式家具的形式相结合,这样既可以使白族家具的文化历史有效合理地保留下来,又可以使大众更好地直观地去了解与欣赏白族家具带给我们的文化感受。  相似文献   

8.
云龙是云南省历史悠久的重要产盐地。云龙山地白族的盐井文化其内涵十分丰富,与该地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开拓发展息息相关,也在当地白族宗教文化的建构中打下了烙印。探讨云龙山地白族的盐井宗教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不仅可以映证云龙盐井生产的历史,而且可以映证云龙山地白族宗教文化的特性。白族的盐井宗教民俗文化是云龙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云龙山地白族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本主崇拜不仅仅是某种宗教信仰意义上的实践经验,更是一种表达信奉者思想、感情和身份认同的日常实践活动。从身份认同的角度探讨本主崇拜既是重新认识民间信仰丰富内涵的有效视角,也是尝试超越宗教学研究局限并探究其宗教学意义的新路径,有益于反思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民间宗教信仰在维系社会秩序和重构文化意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动植物崇拜是古埃及宗教的重要内容,在埃及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尼罗河流域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古埃及宗教。由于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水平有限,产生了自然神崇拜,动植物崇拜是自然神崇拜的组成部分。动植物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特征,使渴望永生的埃及人对沙漠中的动植物产生敬畏心理。埃及人的动植物崇拜不仅反映在埃及人的创世神话、敬拜的神灵,还具体体现在埃及人对性器观的崇拜上。这种崇拜对埃及人的哲学思想、民俗审美、建筑文化甚至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毛燕 《宗教学研究》2012,(3):242-24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彝族文化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彝族文化研究各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其中彝族宗教研究尤为引人注目。本文从彝族宗教崇拜观念、彝族宗教仪式、彝族宗教与艺术、彝族宗教与文学、彝族宗教与其他宗教对比、彝族宗教与生态保护、彝族宗教中毕摩与苏尼的研究等方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彝族宗教研究进行了梳理,为学者们今后更好地开展彝族宗教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穆丽芳 《美与时代》2014,(5):109-110
奥地利的维林多夫的维纳斯女神像是旧石器时代女神宗教文化的典型,她与整个旧石器时代宗教女神崇拜的艺术表达方式有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旧石器时代女冲崇拜这一文明的起源与传播在世界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分布关系,这一女神文明经久不衰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原因、意义与影响,是刚为这一文明有全世界宗教信仰的广泛性与统一性,因而欧洲维林多夫的维纳斯女神像有“原始宗教”雏形的特点,欧洲也是整个女神文明的发源与传播的源头.  相似文献   

13.
足球与宗教     
足球与宗教,体育与信仰,似乎是扯不上边,但你错了,真还有点关系呢。宗教学认为,崇拜是宗教的要素之一。曾有学者写书讨论宗教崇拜时,就以足球崇拜为例,认为球迷对足球的狂热劲。就像教徒对教主的崇拜一样,着了迷,一点都控制不住。球迷为什么要这样,那还不是为了一己的精神满足,到这个份上,你看还与宗教有什么区别,宗教的崇拜也不过  相似文献   

14.
冯特的宗教心理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化论思想指导下,冯特从心理学角度对宗教的起源、发展、本质等诸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宗教起源于由死亡和疾病带来的恐惧;经历了魔鬼崇拜、图腾崇拜、英雄和诸神崇拜以及人性宗教四个发展阶段;宗教在本质上是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产物,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发展符合民族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宗教和其他文化现象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他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宗教人类学理论,而且对宗教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天人合一”、“天人并尊”的宗教哲学本体论意识、“天人感应”的宗教心理机制和“神道设教”的宗教社会制控功能意识是中国传统神学的三大宗教意识。由此形成的天地君亲师崇拜、神仙崇拜、圣贤崇拜是中国宗教的三大特色,这些崇拜形式长期制约着中国宗教的历史发展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政治、哲学都具有深远影响,从而成为中国宗教哲学的中心。  相似文献   

16.
民间信仰对中国宗教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间信仰,虽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但由于它不完全具备宗教的基本要素,因此,按正统说法它不属于宗教。尽管如此,民间信仰在中国的影响不亚于宗教。它不仅渗入到了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本文将从民间信仰对宗教神灵信仰、仪式、组织、教义四个方面的影响来论述它对中国宗教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段赤城本主信仰,源于大理地域社会的斩蟒英雄神话与历史记忆,有关段赤城"故事"的社会历史记忆,大量保存于文物碑铭、历代地方文献、民间传说和村落祭祀仪式之中。对段赤城信仰文化遗存、云南地方文献中段赤城叙事、段赤城信仰与庙宇分布的系统梳理与考察,厘清了段赤城在地方传统与国家祀典的互构中"由人而圣,由圣而神"的神化历程。植根于大理地域文化的段赤城信仰,为白族本主信仰的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是理解大理地域文化起源、形成与发展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论羌族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原本是牧民之称号,“戎”是农耕民之称号。“羌”是牛羊崇拜和信仰的组合体,代表了羌人对牛羊神灵的自然崇拜。羌族宗教建立在万物有灵的基础上,是多神崇拜。羌绣以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及本民族的图腾纹样为常用的题材,是自然崇拜与多神信仰在手工艺术上的反映,表达了羌族人对大自然的爱护崇敬心情。 赵晓培,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9.
传世典籍中,对于六朝民间信仰的记载不多,然而关于民间圣火崇拜的记载却值得注意。六朝文化遗存中的圣火崇拜印迹为六朝社会信仰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六朝圣火崇拜虽然延续着华夏民族圣火崇拜的历史轨迹,然其背后蕴含着极为明显的异域宗教因素。六朝圣火崇拜的信仰模式杂糅了佛教、祆教等异域宗教中以"圣火"崇拜为核心的宗教礼俗,极具六朝文化的时代特质。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与艺术自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艺术因此在许多文化中成为显学,而中国文化虽以人间性见长,但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仍然既深且大,绘画、雕塑中的仙佛人物、建筑里的佛寺道观、乃至文学中的志怪、传奇、音乐里的梵呗禅诵,固为其直接的表现,隐逸哲学、禅宗思想更时时渗透于各门艺术中,因此,离开了宗教想深刻了解中国艺术的全貌乃不可能。然而,宗教在历史中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百余年来它在中国却常被冠以负面的评价,宗教的被污名化可说从未间断,也因此,近现代的中国就很难谈到丰富的宗教艺术。大陆如此,二三十年来佛教大兴的台湾亦然,弘法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