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三远法"是郭熙提出来的山水画写生观察方法,后来韩拙发展了"三远法"。韩拙的"三远法"虽然是在郭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是其是两个不同的维度。他们的绘画思想受到不同时期理学的影响,郭熙的"三远法"注重的是方法论的层面,而韩拙的"三远法"更注重的是感受的层面,因此,从郭熙的"三远法"到韩拙的"三远法"是"理"到"心"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郭熙针对山水画构图所提出的"三远法"影响极大。"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这其中的透视与表现不仅是构图上的要求,也是画家心性境界的体现。范宽为宋代北派山水画大家之一,在其留世的山水画作品中,无不浸透着由画家自身品性所引发的"三远"之境界。仔细品读范宽的山水,不仅可以对宋人提倡的"三远法"有一个具象而深入的了解,也可以从中读出"三远"之高深,即当其作为一种境界来理解时,是根源于画家的心胸与心性的。  相似文献   

3.
绘画的魅力在于在有限的平面上表现出广阔的艺术空间。西洋画通过形体、光线、色彩、透视等表现二维或者三维的画面,中国画则讲究意境,以"远"为核心,通过虚实变化来表现画面效果和心里境界。文章简单说明了"三远"的理论渊源,主要通过举例分析了郭熙"三远法"的美学理论思想,使我们对"三远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创作作品有了全面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势"为中国古代画论重要的美学范畴,郭熙在《早春图》中以"三远"法来把控画面的整体与局部空间层次的关系,以求达到整体和局部的和谐统一。"三远"的布局方法,很好地将画面的"势"由有限上升到了无限,从画面表现的雄浑磅礴的浩大之势,让人联想到画外深邃幽远的虚静之势。"夫观张公之势,非画也,真道也。"笔者认为,郭熙"三远"出自于道,道即自然,势亦为自然,故笔者认为"三远"法在山水画中的运用,也就是画家悟道之后融合自身审美体验来表现"势"的过程。《早春图》画中与画外之"势"源自画家匠心,是画家通过自身修养在面对客观物象时由艺术思维创造的。  相似文献   

5.
宋代山水画审美标准经历了以真为尚;"三远"塑真情;"韵味"天下;"涵泳"内心,"老"境外显四个发展阶段。对景写生以真为尚展现出宋初画家对于真实自然山水的关注。郭熙创造的"三远"法逼真地再现自然山水的同时,将创作者的主体情思也熔铸到山水画作品中,开启了以我观物的美学新境界。随着北宋中期文人集团掌握艺术创作话语权之后,倡导韵味为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受此影响,工拙相伴的山水画创作手法成为新的批评标准。南宋时期通过"涵泳式"的审美方式来酝酿审美情感,提炼审美物象,以苍老、荒率、雄健的笔法刻画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一环,其详尽地诠释了中国画所特有的透视方法并从绘画实践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延伸。由中西方绘画透视特点的不同为起点,延伸至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三远"透视,简要介绍其不同理解角度及后人对其的拓展与延伸。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居住区人居环境的研究,探寻都市远城区社区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构筑物风貌三个层面上的特点。结合周边环境及文化氛围,重点探索主入口商业区、团组绿地、植物景观的营造与居住区文化的融合及有效的推动措施,以期实现一派"都市桃源"的优美社区环境。  相似文献   

8.
郭熙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不仅创造和观察能力非常强,而且画法高超,受人敬仰。郭熙主张在观察山水时要通过"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在"远望趋势"方面,首次提出"三远法",即山水风景的山下到山顶的高远、近处移动到远处的平远、山前到山后的深远这三种观察方式。郭熙将儒道佛的生命哲学思想渗透在山水画创作中,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出独有的一套山水画创作方法体系,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派别,在宋代山水画的发展中扮演了先锋的角色,为山水画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开启了山水画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李嶷 《中国宗教》2012,(8):68-69,83
收藏是承载文化的一种方式。灵隐寺典藏文物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记载着灵隐寺1600余年的漫漫历史。始建于东晋咸和年间的灵隐寺,是杭州最早的名刹。既地处"东南佛国",又经时弥远,  相似文献   

10.
郭熙是宋代院体山水画的重要代表,其《林泉高致》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审美思想。郭熙认为自然是人之本性,人人皆有林泉之心,这是自然审美得以进行的根源。林泉之心作为超功利的审美之心,是自然审美所必需的主观态度和必要前提。郭熙认为自然审美的对象是真山水,其根本特性是自然性。自然美具有多样性和节律性,其本质是一种生命之美。郭熙认为身即山川是对自然进行审美观照的恰当方式。在远望和近看中,郭熙重视远望,提出了三远说。在三远之中,平远是最主要的观照方式,最能体现自然审美的特征,最易达到至高的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11.
胡金生 《心理学探新》2007,27(3):19-21,43
自谦可以理解为是通过低调的自我呈现,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和谐控制过程。它是文化背景、个体特征和情境变量交互作用的函数,也是由利益和情感共同驱动的。自谦主要出于"和合"、"远耻"、"隐显"的动机。自谦对于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是一种符合文化期待的自我实现方式。对于组织行为而言,自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能改善员工自我评估和监管者评估间的一致性,而是有可能使问题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2.
2006年3月31日,浙江《金华日报》在"新闻三秒区"专版的"知荣辨耻,近荣远耻"栏目发表了一则社会新闻《江西小伙迷信有来生——屡寻死欲投胎"好人家"》。为这则新闻配发的照片上可  相似文献   

13.
范宽是北宋早期著名的山水画大师,《雪景寒林图》是他描绘北国雪景的代表作之一,画中通过对"三远之景"的构图和布局传达了其畅游山水的隐逸情怀。他通过"雪景"和"寒林"的意象表现其内在心性的"虚静",从而昭示了其对自然无为状态的追求和对宇宙永恒生命的向往,也树立了"雪景寒林"意象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作为汉代新儒学的开创者,其思维方式集开放、包容和排他于一体,吸纳扬弃先秦诸子百家之学,构建了一套以"天人三策"为基本框架的政治哲学体系。该体系借助于"天"的至上、至善性,为汉代社会秩序提供价值理想与目标导引,为大一统国家的统治秩序寻求合理与合法性论证,从而与汉武帝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某种文化共识。这种共识无疑是儒士与皇权对儒学价值理想认识存在的张力不断进行调试的结果。此结果使得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典儒学,在汉代获得转型并最终以"新儒学"的形式取得独尊地位,进而逐渐使儒学在后世成为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其影响至深至远。  相似文献   

15.
正湖笔、徽墨、歙砚、宣纸,并称为"文房四宝"。肆意挥洒之间,代表了中国人悠久的文明历程和儒雅的生活方式。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更是担当得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血脉之根。书法,无疑是最能代表中国人审美观和思维方式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的核心"。元朝异族统治以后,传统文化的一脉香火岌岌可危。赵孟頫扛鼎大旗,力挽狂澜于既倒。将传统书法艺术,远接魏晋,回归传统。这样的正统书风,影响其身后  相似文献   

16.
一位好友相貌不算出众,但她拍照时却很上镜,每次一班人外出游玩,拍得最出色的总是她。我向她请教秘诀,她笑笑说:"很简单,我总是跟摄影的人保持三公尺左右的距离,太远了会暴露我身材矮小的缺陷,太近了又会把我拍得太胖了。只有离开拍摄的人三公尺远,镜头里的我才是最美的。"  相似文献   

17.
"远"是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历代山水画家对山水画意境的不懈追求,就是对"远"之意境之美的追求,尤其是山水画中的"平远",更是他们的至爱.这主要是因为山水画中的"平远"之意境,与文人士大夫所钟情的老庄哲学精神境界是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8.
张奇  赵弘 《心理学报》2008,40(4):409-417
设计并运用了三种表面特征变异的二重样例和三种结构特征变异的二重样例,对二年级小学生解决算术应用题的迁移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原样例的学习就能明显促进了二年级小学生解决与原样例表面特征不同而结构特征相同的近迁移问题;学习三种表面特征变异的二重样例后没有产生明显的远迁移效果;而学习了三种结构特征变异的二重样例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远迁移效果,其中,规则平行组合二重样例学习的远迁移效果最好,其次是规则变异二重样例学习的远迁移效果,规则镶嵌组合变异二重样例学习的远迁移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9.
正这段时间,每天早饭后,张三都把崭新的摩托车推出院子,腿往上一搭,打着火,先按一下喇叭,"嘀嘀——"然后挂挡、踩油门,"突突突……"摩托车一溜烟驶出胡同,转眼间消失在大道上。每天傍晚,就听到"嘀嘀"的喇叭声,然后"突突突"摩托车马达声由远而近驶进胡同,仅仅这么几天,全胡同的人就都知道了,肯定是张三下班回家了。  相似文献   

20.
在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理解中,有三个应予以回答的重要问题:一是"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对哲学的"多元理解"的关系问题;二是"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哲学的"理论创新"的关系问题;三是"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对"前提"本身的解释问题。这三个问题的实质是"思想的前提批判"能否集中地表达哲学的活动方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