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岚 《美与时代》2023,(2):48-50
郭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创作的作品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政治。现以郭熙的山水画《早春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春图》中各图像元素所表现出的“远”的意境,通过解读《早春图》的内涵和山水观,揭示郭熙山水画中图像和意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势"为中国古代画论重要的美学范畴,郭熙在《早春图》中以"三远"法来把控画面的整体与局部空间层次的关系,以求达到整体和局部的和谐统一。"三远"的布局方法,很好地将画面的"势"由有限上升到了无限,从画面表现的雄浑磅礴的浩大之势,让人联想到画外深邃幽远的虚静之势。"夫观张公之势,非画也,真道也。"笔者认为,郭熙"三远"出自于道,道即自然,势亦为自然,故笔者认为"三远"法在山水画中的运用,也就是画家悟道之后融合自身审美体验来表现"势"的过程。《早春图》画中与画外之"势"源自画家匠心,是画家通过自身修养在面对客观物象时由艺术思维创造的。  相似文献   

3.
郭熙的《早春图》创作于北宋中后期,画家的表现手法在当时具有时代性意义,并对中国绘画史有深远形象。试图从图像分析角度解读《早春图》,深入剖析画家的作画风格及特点。  相似文献   

4.
东晋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属于山水画创作的构思性文本。在文献的描述中,对自然界中的光影变化有着具体的描述。中国古代山水画对于光线的表现往往较为模糊,笔墨趣味与气势韵律似乎更具表达优势,以至于在后来概念的理解构建中,自然界中的光影状态似乎与中国山水画的表达内容关系不大。文章通过对于分析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结合中国古代绘画实践与理论中对于自然界中光影现象的表达例子,进而探索光影表现在山水画中的参与,进一步理解中国山水画艺术对于客观物象的理解与提纳过程。  相似文献   

5.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邹然《周易》卦辞和爻辞是对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所蕴涵意义的确切界定,即对这些卦体爻符所代表的物象内容、人事现象及其占筮效用所作的文字表述,所谓“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圣人之情见乎辞”(《周易·系辞》)...  相似文献   

6.
空白是艺术意境的最高表现,是艺术意境的虚空要素所形成的特殊结构和奇妙现象。而传统中国画立足于意,注重于意境的营造,构图简约、含蓄,计白当黑。在马远的《雪图》与《寒江独钓图》里,巧妙地利用画面上的“空白”来表现辽阔深远等意境。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也产生了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绘画追溯及西方远古壁画,东方巫术岩画等等后因社会人文发展,工业革命达芬奇"透视法"的创新随之出现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一系列风格流派,包括东方文人画,禅画,浮世绘等,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一个群体对社会生活的认知从而形成的观念决定他们在艺术创作作品中的表现,由此风格迥异多样影响至今的传世佳作大多依然是现代大众欢喜的。纵观古今,人类对自然万物的绘制无非是从图象—印象—半抽象—抽象—无象,画面元素中多多少少运用象征性的图形等物象或反诘或暗示或用于表现,有的是用说话,有的是用符号,有的是用动作,由于表达方式不同,才会演变成各宗各派的风格。以卢延光黑白插图艺术的风格为重点,通过赏析其作品以及画面创作的元素;通过对他插画作品的图解来了解他的形式观念以及他的风格形成原因。同时重点分析卢延光的连环画代表作品和人物线描作品:百图系列《一百仕女图》《一百帝王图》等及《长生殿》《桃花扇》和《卢延光白描精选集》,通过作品图片解析让大家了解他创作风格及手法的形成,由此让大家了解他的插图艺术中所包含精神上形式表现上的观念所在,并图解现代插画的转化与传承。  相似文献   

8.
<正>每位观者初次欣赏苏百钧《割禾之后》这幅画时,都会被它极具秩序性的物象布局与朦胧神秘的氛围营造所吸引。现代中国社会结构来源于农耕文明,水稻是南方主要的谷物,麻鸭也是重要的家禽,构成《割禾之后》的这两个物象都是极其常见的。虽然在技法手段的塑造下,整个画面中夕阳余辉的效果呈现得非常丰富,但其实作者只  相似文献   

9.
《明皇击球图》是表现唐宋时期马球运动的绘画精品之一,描绘唐明皇与妃嫔侍从们骑马击球赛况激烈的场景。该作品一直被划归到北宋李公麟名下,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该结论值得商榷。文章从马的造型入手,与李公麟的《五马图》对比分析,发现仅从对马的头部及五官的表现方面来看,《明皇击球图》就与李公麟画马的传神面貌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可以表明《明皇击球图》不是出自李公麟之手。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的行动构想"在世界中行动"可以更准确地概括为"在(我的)世界中行动"。通过行动的结果,黑格尔的主体走向超个体的"物象"(Sache),即"在世界中行动"中的"世界",但通过行动(Handlung)本身,"物象-世界"又内化于主体。马克思的旨趣在解释"在世界中我的行动"的现实根据。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吸纳了黑格尔《逻辑学》的行动思想,但他更关心行动的"条件"(Bedingung)。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马克思从"实践"(Praxis)的"条件"出发,解释了"物象世界"本身的形成。在《资本论》中,通过分析"价值形式论"与"交换过程论"的关系,马克思解释了"物象世界"中"我的行动"何以是拜物教性的"起初是行动"(Im Anfang war die That)。  相似文献   

11.
《内景图》与《修真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十年,道教中的两幅修炼图《内景图》(又名《内经图》)和《修真图》被高度评价,更有人考证其为丘处机及张三丰所画,图中藏有秘而不传的功法。然而,透过图中注文来源、选用诗句及所绘内容,即可考其创制年代及修炼含义。  相似文献   

12.
《易传》各篇中,《大象传》以卦涵摄符示的物象照察生命与人生,借此诠释、表达生命与人生的价值应然和理想愿景,构建起特性色鲜明的《易》的生命语境。自身生命内外双向的开拓,成为《大象传》易学诠释视域中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前者主要表现在自身生命内在德性的涵养,后者集中表现为宇宙意识、天下意识下的宇宙关怀与天下担当。《大象传》中君子人格得以突显,德内礼外生命人格气象风范方面表现优异成为君子的第一义,以此表达了三才之道下对于人之一才的高度期许,典型体现并深化了孔门儒学的精神,是与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生命觉醒与自觉的时代思潮紧相呼应的,并对后世持续发挥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易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汉语音韵学的发展,特别是韵书韵图的编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末乔中和《元韵谱》所构建的音学体系与易学思想关系密切,甚至是以易学思想作为它的理论支点。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深入考察《元韵谱》与易学的关系,并结合时代背景,揭示易学对明代韵书韵图编纂所产生的影响,探索易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影响、渗透和运用。  相似文献   

14.
《归去来图》是以古代著名辞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现存元以前画家所绘《归去来图》仍有数本之多:佛利尔本、波士顿本、克利夫兰本、吉林何澄本、大都会本等。文章仅录早期文献中的《归去来图》,从散佚的古籍文献中钩沉拾遗。通过此番整理,可见自唐以来广阔的《归去来图》绘事,研究者亦可更好地把握《归去来图》卷轴体系的发展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15.
“先天图”中的理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陈搏以至邵雍的“先天图”,是对传统《易》学的一个大发展,大改造。它既是象数学的发展,也是理学的一个流派。然而,对“先天图”的研究,尤其是它所表现的某些与数学有关的内容,目前流行的一些观点是很值得深入讨论的。有人认为,“先天图”是按二进位制的原理绘制的,并以此推论,计算机的理论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我们认为,这个意见不对。不错,“先天图”中的六十四卦次序,可按二进位制的关系进行数学编码,但这只是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以客观现实为原型进行表现,是一种表意的媒介.如果把艺术构思作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胚胎阶段,那么意象则是艺术真正形成的重要阶段.艺术胚胎向艺术意象的发展,是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观念中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7.
饶帆 《美与时代》2023,(5):115-117
两宋之交人士扬无咎所创作的《四梅图》是当时士大夫文学性审美的集中体现。《四梅图》中的画与词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件艺术品的两部分。扬无咎通过这件作品,借花喻人,分别回忆了年轻的恋情与自己功业无着的感慨。《四梅图》后附有题画词,作者希望借由歌妓的演唱得到广泛传播,扬无咎也通过这件作品寄托了晚年的人生感悟与期许,得到艺术的永生。  相似文献   

18.
自16世纪意大利画家巴尔巴里创作了最早的静物画《静物:鹧鸪与铁臂铠》开始,静物油画成为一种真正独立的绘画样式,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以“静物在绘画中被艺术家赋予了鲜活生命力”的特征,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艺术家继承和发扬。通过论述静物油画的历史和静物油画中物象与心像的关系,重点阐释在静物油画创作实践过程中对绘画对象、绘画技法及绘画理念的探索和思考,强调物象与心像观念在静物油画艺术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大千的《人间乞食图》作于1973年。文章详细分析阐述了历史上《乞食图》的作品收集以及意义解读,分析了《人间乞食图》的创作背景、绘画风格,以此对张大千作为一个具有文人情怀"职业画家"内心所经历的种种情愫以及心态的变化进行研究,揭示其内心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一《周易》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典辩证思维的源头,它的特有的取象思维与整体思维对中国哲学乃至中国传统绘画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易》的认知方式离不开物象,以物象为工具,通过类比、联想和象征,把具体经验普遍化,公式化,进而推诸一切事情,即所谓“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这就形成了《周易》第一个思维特点——观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