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都想要高贵与优雅。许多人有钱了就去买奢侈品,拼命往自己身上堆积昂贵的东西。那么,高贵与优雅到底是什么?是一个人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仍然保持勇气和淡定。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勇气是在压力下仍然能够表现出优雅。"因此,高贵优雅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你面对他人乃至这个世界,能够表现出自己的善良与宽容、坚强与淡定、宠辱不惊的定力,这一切都是精神力量。坚持阅读,就是获得这种力量的最有效方式。阅读的目的不为别的,其实就是开启心智,成熟情商,解除  相似文献   

2.
鲍丽杰 《美与时代》2007,(12):72-74
人体美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按照生命延续的内在需要和美的规律创造的.正如罗丹所说"自然中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人体更有性格.人体,由于它的力,或者由于它的美,可以唤起种种不同的意象."人体艺术表现了人对自身的审美观照,是人体美的再现与升华.  相似文献   

3.
正驴子曾经两次去沙漠旅行,差点被渴死饿死和被野狼吃掉,幸亏被骆驼搭救,这才捡回一条性命。"吃一堑,长一智",以后每次外出,不管去哪里,驴子总要在背上驮上很多粮草和水,还不忘驮上一根大木棒防身。驴子得意地称之为"出门三大件"。有一次,驴子要去南方旅游,临行前照例把"三大件"驮在背上,东西多得腰都快被压弯了。山羊和老牛见了,都说它去的是南方不是北方大漠,没必要带这么多笨重的东西。但驴子  相似文献   

4.
正基督教教育与儒家教育的和谐关系表现在内在的合一与外在的统一,内在的合一主要是精神层面的合一,即在"爱"中互渗互融,外在的统一是指外在形象的统一,即在"和"中互尊互荣。  相似文献   

5.
杨伟 《美与时代》2013,(8):14-16
道家美学的核心是"道法自然"。自觉地运用道家的美学思想去生成中国的设计语言,对于构建中国艺术设计语言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道法自然"确认"道"是美的终极标准,是美的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依据。"道法自然"的审美表现主要涉及"见素抱朴"的朴素美、"大象无形"的抽象美、"道"之"自然"的自由美和自然无为的"天成美"。"道法自然"在艺术  相似文献   

6.
孔子对管仲与颜回都有着较高的评价,而涉及到"仁",管仲似乎获得了更多的赞,而对其中缘由的探讨则要深入到孔子的认知理论中去。与依靠理性直觉力实现颜回的认知不同,孔子在对管仲的认知上更多的是依靠想象与理性的判断力。认知方式的不同使得孔子对颜回之德性有所深入体察,而对管仲之德行有理性的理解。管仲之事功行为因其具有实践意义的普遍性,能够在内在精神上与孔子道德观念契合,故而孔子之论管仲可以说表现出的是对道德实践精神的赞颂,与同道德权威主义的异趣,是对人自身生命价值的切实尊重与肯定。  相似文献   

7.
"仁之方"的实施原则是孔子所倡导的恕道,"恕"通常表现为"推己及人"。而"推"是内在仁心表现于外的方式之一,它能够成立是基于孔子行仁的特点,即孔子重视内在仁心对事物的直接反应。因此,"仁之方"的生发不是基于孔子对外在事物的分析,而是源于他内心对事物"肯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王路 《世界哲学》2012,(4):149-160
本文借回应王晓朝教授的批评,进一步讨论应该如何理解being及其相关概念。本文指出,"风是冷的"中没有"存在"一词,无法说明"(人)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但这不是柏拉图的问题,而是中译文造成的。若是翻译为"(人)是是的事物是的尺度"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外国学者谈希腊文einai的exist含义是有条件限定的,比如"在没有谓项使用时",而且,尽管谈论einai的exist含义,他们在翻译中却往往采用being一词,而不用exist。这里涉及语言与语言所表达的东西的区别,应该认真对待。引用外文文献支持,应该如实客观,不能对这些内容不做介绍,就简单地说西方学者按照"存在"(exist)去理解einai,更不能断言他们把einai翻译为"存在"(exist)。讨论问题,不应该预设假前提。因为这样一来,推论固然符合逻辑,却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得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正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及其中国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其一,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内在动力。如清代著名的回儒大师刘智所言:"虽载在天方之书,而不异乎儒者之典,遵习天方之礼,即犹遵习先圣先王之教也。圣人之教,东西同,今古一。"另一位回儒大师马注在比较伊斯兰教与儒家之后说:"圣不同时而道同,语不同音而义同,字不同迹而理同,教不同术而认同,服不同制而心同。"清代著名阿訇马复初亦说:"我观东土圣人,凡人生纲常名教,日用饮食数大端,诗书所载,无不尽美尽善,而无以复加。"显而易见,正是这种内在的文化认同不仅避免了  相似文献   

10.
费希特曾将时间区分为"概念中的时间"与"编年史的时间",[1]前者可以理解为具有秩序意义的时间,后者则更多地涉及时间的自然流逝,包括其先后、相继等关系.借用费希特的以上时间概念,并将其引入到思想史中,则思想(包括哲学)演进的历史似乎也可以区分为两种:其一为逻辑脉络中的历史,其二为编年意义上的历史.逻辑脉络中的历史展示的主要是思想演化过程中的内在条理、内在秩序和内在的逻辑关系,编年意义上的历史则主要表现为思想史上各种体系之间的先后发生、前后相继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可以用描述的方式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1.
在两个女儿年纪还小时,每当全家要出游,我会先为她们各自准备好一个小行李箱,接着告诉她们要去哪里、去几天,让她们自己练习整理行李."只带用得到的东西就好!"我不忘提醒. 然而当我检查她们整理好的行李箱时,常会哭笑不得!因为里面放的往往是布偶、彩色笔、贴纸、图画书……然后她们又会苦恼地说:"妈妈,这些东西都会用到,一定要带!可是其他东西放不下了……" 近几年因为工作常需出国,每当收拾行李,孩子的这件童年趣事就浮上心头;而看着准备放进行李箱的物品,我也多次自问,要带的东西是否都是必要?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为什么不重视美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人重视权利而不重视美德。必须通过对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之历史转变过程的全面考察,才能理解现代人为何不再重视美德。现代性有强烈的去道德化倾向。现代政治、经济和科学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去道德化倾向。正因为如此,道德"场"大为弱化。人们觉得不需要过多的美德,过多的美德是浪费(品质浪费),这是现代人不重视美德的内在原因;现代社会不容有太多具有美德的人,这是现代人不重视美德的外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对于目前清华简《保训》之"中"的涵义,多数学者或者仅仅以文字学、文献学的依据去解读,或者理所当然地以儒家的观点去解读,然而无论哪种解读,都存在和《保训》文本内在逻辑相矛盾的情况。笔者以为对《保训》之"中"的解读不仅要有文字学和文献依据,同时也要符合原文的内在逻辑。笔者认为《保训》之"中"训为"常"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李军政 《中国哲学史》2013,(1):41-44,65
对于目前清华简《保训》之"中"的涵义,多数学者或者仅仅以文字学、文献学的依据去解读,或者理所当然地以儒家的观点去解读,然而无论哪种解读,都存在和《保训》文本内在逻辑相矛盾的情况。笔者以为对《保训》之"中"的解读不仅要有文字学和文献依据,同时也要符合原文的内在逻辑。笔者认为《保训》之"中"训为"常"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5.
《原道》2015,(3)
中国传统儒家知人思想有着身心一体的理论奠基,因而它不把人的内在之"心"与外在之"身"完全分别对待,而更注重透过人的外在身体表现去把握其内在质性。知人思想源起于政治,发展于政治,最终脱离政治而获得独立地位,这是中国知人文化的早期发展形态。到了孔子之时的轴心时代,原先依赖巫、王以相接于天的传统也受到了冲击,人们可以不再向外追寻,而是面向自身,发现自我。这种自我发现使得人对自身的认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发源于政治的知人也就从政治中获得突破,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涵义。  相似文献   

16.
圣像是一种独特的宗教艺术,是东正教和天主教重要的教会传统。然而,两者对圣像的理解,圣像在各自教会传统中的作用仍具有一定的差异。东正教会较之于天主教会更为强调圣像的神学内涵,礼拜仪式的意义,因此形成了不同于天主教圣像的一套独特的艺术表现原则,以及东正教对圣像理解的理论学说。本文在众多神学家对东正教圣像崇敬阐释的基础之上,认为东正教圣像崇敬具有四点相互依存的神学依据:(1)圣传与传统的关系,圣像是再现圣传的一种视觉表现传统;(2)《圣经》诫命的内在一致性,圣像的"原型说"和圣传的批判性很好地解决了《圣经》禁止人造像的"悖论";(3)圣像表现的是神化的人和变容的世界的像,与原型不是本质一致,而是与原型相似;(4)"心智"与物质的关系,东方教父认为通过"心智"内观上帝离不开物质的中介,需要相似的东西,首当其冲的就是表现道成肉身的基督像,已经神化的圣徒的像。总之,东正教圣像崇敬最主要的根据在于道成肉身,捍卫圣像崇敬的传统,在东正教会看来就意味着捍卫信仰的根基。  相似文献   

17.
伦理智慧视野中的企业竞争与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应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避免导致企业灾难的恶性竞争。企业应在有合作的竞争中,在追求“内在利益”的经营中实现“双赢”。唤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伦理智慧在企业竞争中,在追求"内在利益"中,在承担社会责任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践形"观是其道德哲学的末端,更是其最高体现。在先秦身心观发展的背景下,孟子从个体内在最深层的"工夫"着手,层层扩充展开,得出内在道德达到一定程度会充斥于形相,表现出特定气度的结论。同时,孟子的"践形"观在后世也得到不断的阐释与发展,并在美学意义上建构起美的典型形象,促进了新的美学范畴的生发。  相似文献   

19.
正生活中常见一种现象,有的人花了钱就成了"上帝",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去吃饭,横挑鼻子竖挑眼;去买东西,把店员吆来喝去;去坐飞机,动辄就要投诉。花钱,是一种行为,从精神上讲或者也是一种快乐。花钱总会得到某种服务,即便是慈善捐款,你也能得到尊敬与掌声。这还不够吗?非要在花钱之前刁难一下  相似文献   

20.
China is booming,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我们已经埋头在大规模粗糙生产的路上走了很久,然而一直有那么一群人始终坚持着用心去做些精致的东西,保持一种优雅的姿势。设置出不那么拥挤的状态,留出一个从容的笑脸,这些人就是华人设计师们。我们买下一件产品时,可能真正想占有的并不仅仅是其本身,而是想拥有其内在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