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西寺观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服饰、造型、构图、色彩都有一定的传承性。自唐代出现的女侍男装形象,为什么还会出现在清代的霍州娲皇庙壁画中?清代霍州娲皇庙壁画中的女侍男装形象是不是真的来源于唐代?文章基于这两个问题,从霍州娲皇庙壁画中女侍男装侍女的形象、服装、色彩、构图四个点出发进行论证,并与唐代墓室壁画中的女侍男装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唐代女着男装现象是唐代服饰的一个奇观.本文主要从唐代女着男装的表现形式、女着男装所体现的"服妖"之说、服饰习俗的兼容与女权的觉醒等方面解析这一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3.
唐墓壁画是有具体创作年代考证的宝贵考古资料,有助于各个学科研究唐代社会和风俗史料。壁画是唐代艺术成就中发展最完善的一种,唐时期中国壁画传统人物题材绘画达到巅峰。以唐代墓室壁画中章怀太子墓《托盆景仕女图》为例,浅析了墓室壁画的临摹意义及综合临摹技法,希望借助临本能够使得壁画充分发挥出历史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岳鑫 《美与时代》2016,(9):52-53
对广受关注的唐代永泰公主墓室壁画中的侍女造型进行初步的风格探讨,并以其前室壁画为代表,运用图像分析的方法尝试总结处于初唐与盛唐过渡之际的侍女像造型风格和社会审美。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一个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集体发生着潜在性转变。雍容典雅、富态端庄的贵族妇女在艺术创作中开始成为独立的表现对象。唐仕女画一方面凝聚了唐代女性群体审美观念和社会的整体精神气质,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唐代社会男性对女性形象的消费性审美。在"圆"的哲学的指导下,唐仕女画在线条、构图、设色上追求圆融、圆满、和谐,形成了与"盛唐气象"相吻合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汉代色彩学在整个中国古代色彩学发展历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汉代墓室壁画色彩就是其色彩理论应用的重要史料之一。虽然中国古代色彩实际运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但是与西方科学完善的色彩学体系相比,显得过于分散凌乱。基于此,文章首先探讨了汉代色彩观念的形成及其对汉代墓室壁画色彩的影响,然后就汉代墓室壁画色彩的重要价值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汉代墓室壁画色彩运用特点进行了总结论述。  相似文献   

7.
城市人口健康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CHNS数据,在健康的社会分层模式下探讨城市人口健康的性别公平问题。研究认为,中国城市人口健康存在显著的性别不平等现象,男性健康水平要好于女性,而这种健康的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性别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造成的,女性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8.
从言情小说的读写转向耽美小说的读写,实际反映了"同人女"对传统女性形象的不认同,以及她们面对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不一致时的焦虑。为了从原有的性别认同中突围,她们选择在耽美文本中用"受"这一男性形象取代原有的女性形象,并将女性从文本内容中心驱逐出去,以回避这一社会符号。并转而对"受"这一形象新鲜的性别气质、社会身份和社会情境内涵产生了认同,文本本身的媒介特性也在这一认同突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分别采用文字启动和图片启动两种方式,探讨不同性别比下男性择偶标准的动态变化。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均显示:相比于男多女少启动,在女多男少启动下,男性对女性"好资源"的要求会明显升高。不同性别比启动和男性资源获取能力(而不是童年经济状况)在男性择偶标准上存在着交互效应。相比于男多女少启动,资源获取能力强的男性在女多男少启动下对女性好资源的要求会明显提高,而资源获取能力弱的男性在两种启动下对女性好资源的要求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对资源获取能力强的男性而言,对女性"好资源"的偏好是择偶选择过多时所产生的奢侈需求。  相似文献   

10.
张旭 《社会心理科学》2004,19(1):15-17,24
社会性别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男女两性的差异是事实存在的,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差异。这种差异本无所谓好坏。可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不同的分工,不同的资源分配,导致女性成为了男性的附属物,使社会性别制度成为人类发展的一大障碍,它既制约了女性的发展,也压抑了男性的个性表现,进而影响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健康。社会性别制度不仅对两性的个性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而且对两性的身心健康也有危害。  相似文献   

11.
社会调节对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连淑芳 《心理科学》2004,27(5):1046-1048
本研究以性别一职业刻板印象IAT纸笔测验为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安排不同的主试主持实验。研究表明:男性被试在女性主试条件下比在男性主试条件下,呈现较轻的内隐刻板印象,而女性被试无此现象,说明社会调节作用对男性被试有显著的影响;在不同主试条件下男女被试均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内隐效应;实验证明IAT纸笔测验版本是简便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汉代墓室壁画是汉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依据关中地区已发掘的六座汉代壁画墓的考古资料,结合墓室壁画中的绘画内容与意象象征,可以分析出关中汉墓壁画中所反映出的汉代社会生活与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3.
随机抽取日本东京两所大学在校大学生80名,其中男女各半.采用2×2混合实验设计和实验性分离范式研究性别刻板印象,并将研究结果与前期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探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性别刻板印象之内隐与外显性别效应,结果发现: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均存在显著的外显性别刻板印象和内隐性别刻板印象效应;外显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容是"男刚女柔",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两性均表现为自尊倾向,在日本文化背景下表现为女性自尊、男性尊他倾向;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容是"男优女劣",表现为女性自卑、男性自信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社会互动提取任务中,说者的选择性提取会造成听者对相关内容的遗忘,这被称为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本研究基于关系动机的视角,分别考察女性组合和男性组合条件下,听者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表现特点。结果表明,女性组合中的听者在同性别说者在场的条件下,出现了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而男性组合中的听者在同性别说者在场的条件下,无该现象出现。以上结果为关系动机影响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提供了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15.
坐落在山西省太原市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的徐显秀墓,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出土了大量彩绘壁画,以及陶俑、瓷器等文物。其中的壁画,造型丰富,人物形态逼真,画面布局合理。徐显秀墓室壁画保存完好,这对于研究北齐时期墓室壁画的绘画技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识别-判断"的实验范式考察面部表情识别和性别识别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使用2(任务:表情判断、性别判断)×2(图片表情:积极表情、消极表情)×2(图片人物性别:男性、女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为因变量,探讨人脸图片中性别和表情效价信息加工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个体对积极表情的识别速度和准确率都好于消极表情;研究中出现了同性别偏向现象,女性被试对女性面孔的加工速度更快;面孔表情和面孔性别加工间存在交互作用,表情加工对性别加工产生了影响,未发现性别加工对表情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学习—再认”范式,以有或无外部特征的不同性别面孔照片为材料,研究面孔记忆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有外部特征时,女性被试对不同性别面孔的记忆成绩均好于男性被试;无外部特征时,女性被试与男性被试的记忆成绩不存在性别差异;(2)比起男性照片,女性可记忆更多的女性照片,表明女性在面孔记忆中存在自我性别偏见;男性也是可记忆更多的女性照片,存在反向的性别偏向;(3)无论被试性别和照片性别,均是有外部特征的面孔照片的记忆效果更好;有外部特征的情况下,女性的自我性别偏见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我国考古学者于20世纪末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发掘出了丰富的汉代墓室壁画,壁画的表现内容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东汉时期当时的社会风貌,画面出现了山川、牛羊、树林等山水画意象,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这些图像真实生动,有着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及审美意义。基于此,对内蒙古汉代墓室壁画中的山水场景与图像成因、内容以及造型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19.
选取40名老年人和38名年轻人做被试,以同时携带“年龄-性别”信息、体现着社会多重范畴的面孔作为靶子刺激,探究年龄或性别范畴中某一范畴发生变化时,多重社会范畴的类别化加工特性以及各个子范畴的类别化加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年龄(老年人-青年人)和性别(男性-女性)的认知者在面对社会多重范畴时相应的类别化加工过程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当年龄或者性别中的某个社会范畴发生变化时,另一社会范畴的类别化加工未能达到完全自动化加工水平。具体地,年龄类别化加工的自动化程度高于性别;老年人对于面孔中的社会范畴信息的加工速度慢于年轻人;对老年面孔中的社会范畴信息进行加工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相对于老年女性而言,认知者更加偏好年轻女性的面孔。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强调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大众化环境和服饰的国际化背景下,男装女性化已成为一种时尚,它符合男性对服饰奢华的追求。社会历史的变革、女性地位的提高及演艺明星的广受追捧,都对男装女性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男装女性化的表现方式有:面料种类的广泛运用,色彩的多样化,细节的处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