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正>《怀仁集王圣教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块集字碑刻,它是僧人怀仁历时25年搜集、整理和挑选王羲之的行草书而形成的集字碑。全碑文共分9部分内容:一为太宗文皇帝撰序;二为太子李治撰记;三为怀仁集王羲之书;四五六则为于志宁、来济、许敬宗等润色;七为诸葛神力勒石;八为朱静藏镌刻。此碑有着超以象外的笔画形态,长短、曲直、欹侧错落一一俱全,虚实相生的字内布白,  相似文献   

2.
《张猛龙碑》是北魏书法中的精品,康有为评其为"正体变态之宗"。《张猛龙碑》是魏碑中的典型代表,在魏碑中属于中性书风的代表作,即不似《始始平公造像》中刀锋之感过甚,也非《郑文公碑》中圆润典雅,融入篆书笔意。《张猛龙碑》在笔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劲拔、纵逸雄强。用笔以方圆兼备,以方为主,方圆结合,变化自然。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包含了魏碑中的典型笔法与结构,所以,对于此碑的笔法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魏碑的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3.
虞世南是初唐崇尚王羲之书风的杰出代表,其书法温润遒丽、端庄雅致。楷书《孔子庙堂碑》,展现了初唐时期的书法意蕴。其理论代表作《笔髓论》论述了汉字的起源及其体变,兼论字体、执笔方法及真、草、行各体笔法等,提出了"冲和"之美,反映了中庸的思想,具有强烈的理论性和思辨性,对于当下的书法临摹与创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羲之行草书法帖种类与版本纷繁,且各有优劣。王羲之行草书法帖的选择应结合书法的三要素和不同法帖的特点,做到理性分析,有取舍,有侧重,有目的。一是用摹本法帖通过分析解读来侧重学习和掌握王字行草书用笔的笔法;二是用多字数刻本法帖通过多临帖和强记忆来熟谙字法结构;三是用风格各异、特点独具的尺牍,侧重章法的临习和掌握。  相似文献   

5.
<正>一、结体在褚遂良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等碑刻中,唯有《阴符经》为墨迹版本,其总体结字偏方,横式较为明显,可以看出有隶书的韵味。字形在横向方面的呈现宽容开阔,疏朗宽阔,字之形态空灵婀娜,却又陈列匀称平稳;采用方笔和圆笔的笔法,巧妙地利用行书联带的笔势,从而使得点画呈现出顾盼有情姿态,在线条上非常精巧,轻重变化也极其自然。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古代极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王羲之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书法名作《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魏晋时期,我国书法艺术处在发展演变时期,社会政治的混乱也让当时的士大夫重视老庄思想,并在艺术方面产生自我觉醒意识。在此背景下,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可以说是当时社会思想变化的集中体现。他上承汉魏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创造出灵性简约、自然天真的书法风格。探寻其书法源流,除了家学渊源,卫夫人的书法艺术传授和对诸多前人书法家的学习是造就其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结合王羲之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其书风特点和源流进行探究梳理,对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雁塔圣教序》碑是褚遂良晚期作品,妍媚超逸,甚得历代评书家的推崇。《雁塔圣教序》碑以瘦劲的线条和夸张厚重的捺画增强线条的对比,以方圆和顺逆作起止的变化,以藏露和顿挫显技法的丰富,从而达到似瘠而腴、风骨清举的晋人风韵。  相似文献   

8.
元代赵孟頫,字子昂,号水晶宫道人,晚号松雪道人。著《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诗文妙邃奇逸,情致超凡出尘,读之使人有飘飘欲仙之感。世传小楷《道德经》即为其真迹之一。赵氏书法,各体兼工,尤精小楷。书法圆转道丽,人称“赵体”。松雪道人有《道德经》、《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书迹,善结道缘。小楷真迹《道德经》,写于延祐三年间(1316)六十三岁时,松雪道人的小楷,具  相似文献   

9.
字法与笔法是书法艺术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而随着字体的演变,其规矩性决定字形从圆到方,其书写性要求运笔离方趋圆;同样,笔法的表现,方笔者本出于字法,而圆笔者则便捷书写。方圆互用产生了不同的书法风格。字形与笔法之间的张力,不仅造就了中国文字书写的艺术性特色,也代表着中国书法的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名传天下,但智谋韬略却鲜为人知,据记载,王羲之在某地当官时,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告状,年轻人说,只因家境贫寒,一无所有,父亲临死前曾向乡绅要一小块荒地,用来埋葬自己,乡绅满口答应,并讲明只要一壶酒的酬谢。不久,老人死了,年轻人很快送去一壶酒以表答谢之情。那想乡绅把脸一翻,大声怒吼,竟说当时讲明是一湖酒。年轻人有口难辩,一湖酒怎还得起呢?无可奈何,于是来到王羲之处告诉,请为他作主评理。听罢年轻人的诉说,王羲之问:“你说的都是实情?”年轻人说:“是。”“你讲的都是真话?”答曰:“不敢有假。”王羲之略作思考,就匆匆打发年轻人回去了。第二天,王羲之若无其事,悠闲地到了乡绅那里。乡绅早就仰慕王羲之的大名,很想求他的墨宝。于是盛情款待。谈话间,乡绅提出求写墨宝的意向,王羲之并不推辞:“那好办”,于是挥笔书写了《乐毅论》。乡绅喜出望外,高兴至极。为了表示对王羲之的谢意,乡绅问应送点什么礼品,王羲之顺口说出:“只要一活鹅”,乡绅暗暗心喜:“那算得了什么?”不久,乡绅就提一活鹅送到官府,王羲之把脸一嗔:“当时说好是一河鹅,现在怎么送来一只鹅?”原来当地“活”“河”同音,乡  相似文献   

11.
王羲之独特的书法成就历来为后世所称道,其书法造诣不仅得益于自身的勤学苦练,而且还与其对道教的浓厚情怀有关。独特的道教文化和审美取向渗透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之中,造就了一代书圣绝妙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书法作为我国的一门传统艺术,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孕育出不同的美学意境。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的书法大家,他们在书法艺术上相互影响,各有千秋,其中,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我国书法史上超凡的代表。文章试从内容、气韵及人格三个角度来解析其所书《兰亭集序》的意境构成。  相似文献   

13.
王伏天 《美与时代》2016,(9):127-129
《祀三公山碑》碑文字体于篆隶之间,方圆结合。其笔力遒劲,书风古茂,清代书家多有临摹,艺术价值颇高。以齐白石的书法、篆刻作品为例,分析结体的篆隶结合与"竖有行横无列"的章法布局展现此碑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之深。通古思今,《祀三公山碑》对于当代书法创作自内而外、由形及神地在书法意识形态和书法创作意识觉醒两方面产生影响,扎实的传统功力与抒情性、视觉效果并重,才是符合时代主题与文化的。  相似文献   

14.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2018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书法练习指导教学用书将使用分别由欧阳中石、曹宝麟等编著的十一套教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人的楷书碑帖是其主要临摹范本。通过对比四家书法,从技法上看,柳体更适合小学生学习;从版本上看,柳公权《玄秘塔碑》、赵孟頫《三门记》更有优势;从字数上看,颜真卿《多宝塔碑》占有可供临摹学习的字数上之优势;从字体大小上看,首选范本应该是颜真卿《颜勤礼碑》。综合多个层面,柳体书法更加适合作为小学书法学习范本。  相似文献   

15.
王羲之书法被李世民誉为尽善尽美,但古代书论中对其评论却并非一致,原因在于他们所持的观点和立足的角度不同。文章在书法风格上的革新、骨与肉的比例问题、拟人化的审美品评、创作书体的全面性这四个方面,通过讨论对比正面和反面的评论,来全方位地认识和理解王羲之书法,并分析其审美标准和原则。  相似文献   

16.
《九成宫醴泉铭》为唐代碑刻。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丹。书法特点是用笔方正,笔力刚劲,笔法刚劲婉润,而兼有隶意,点画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得当。此碑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对欧体书法用笔以及点画的特点分析可见,欧阳询的书法风格质朴研美,体现着刚柔相济的"中庸之道",历来为学书者所推崇,对以后的书坛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文学家,有"书圣"之称。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相似文献   

18.
正唐代是楷书最繁荣的时期,颜真卿是这时期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是新书体的创作者。颜真卿,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至北齐颜之推入周后,世居京兆万年(陕西西安)。开元进士,曾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升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世称颜鲁公。颜真卿书法作品留世非常之多,我们所熟知的《雁塔提名》《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赞》《勤礼碑》等,每一个碑帖都是一种风格。书法不断变化的轨  相似文献   

19.
《晋书·王羲之传》没有言明王羲之诞生和逝世的年份,只是说“年五十九年”。问题便由此而发生。围绕王羲之究竟生于何年、卒于何时,聚讼纷纭千余载。关于王羲之的生卒年,历来有以下几种主要说法:  相似文献   

20.
正以往各种版本的《中国书法史》,基本上只是"汉字毛笔书法史"。说"中国的书法艺术不过是拿毛笔蘸墨汁书写汉字而已"。《辞海》指出,书法是指"用中国式的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完全无视更比毛笔书法源远流长的"汉字硬笔书法"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观念,可以归结为四个字"书唯毛笔"。"书唯毛笔"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西汉戴德《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篇说,周初,姜子牙述《丹书》之言,武王闻之,退而作《笔铭》云:"豪毛茂茂,陷水可脱,陷文不活。"所谓"豪毛茂茂",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