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晚明社会消费文化的兴起,晚明士人通过"身-物"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审美感觉型塑着晚明社会艺术化生活之风。晚明士人无论是饮食生活以个性化、联觉化、本色化为美的审美追求,还是服饰生活以艳丽化、复古化、新奇化为美的审美特征,抑或是家居生活既致力于营构一种极具文人品味的意境之美,又以其身体愉悦感为基础所形成的趣味时尚,皆是其精致的唯美文化的表征。士为风俗先的表率作用,导致此种唯美文化不断播散,进而掀起晚明社会艺术化生活之风,其正可以与晚近西方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之潮相互对话。在此意义上,探寻晚明中国唯美文化不仅意在展示晚明中国"人与文"觉醒的历程以及"何为美好生活"的实践可能、重视中国审美文化史;更是以"中国眼光,为人类目的",回应世界范围内因工具理性的宰制而兴起的生活审美化的主潮,以特殊性的中国审美文化资源来寻绎超克全球现代性的困境之路。  相似文献   

2.
狂草始于唐朝,其笔势连绵回绕,活泼飞舞,奔腾放纵,大有驰骋不羁,一泻千里之势。高僧怀素是唐代继张旭之后的又一草书大家,他的《自叙帖》写的活泼飞动,笔下生风,是"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的抒情之作。  相似文献   

3.
一般情况下,我们常用的思维习惯是"非此即彼",总认为事理不是这样就是那样。圣经不少的经文是可以用这个思维来理解的,比如要圣洁就不要沾染各样的污秽,要知足就不要贪心,要爱人就不要恨人,更不要加害于人,爱是不加害于人的,等等。可是深入细致地研读圣经,让整本圣经说话,你会看到不少的经文是要用"即此即彼"的思维来理解与运用的,这也充分说明圣经启示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4.
佛教说“人身难得”,一个人来到世间,是多少因缘和合的结果!护生养生,可以说是每个人的本能诉求。 佛法说“人生是苦”,这是佛教对人生特质的基本判断,居于佛教“四圣谛”之首。如何将这苦的人生活出健康、活出快乐、活出价值与意义,是古往今来所有养生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从傅山、王铎狂草艺术的用笔、结字、章法、墨法比较研究,来具体分析二者狂草艺术的共性和个性。在用笔上,傅山狂草多以肘运笔,笔锋上下提按的动作少且幅度不大,形成了连绵缠绕的线条;王铎狂草运笔时肘腕互用,腕部动作较多,而且行笔过程中转折弯扭比较多,从而形成起伏跌宕感强烈的线条。在结字上,追求"奇"是二者的共性,但是傅山狂草结字以外拓圆浑为主,很少有棱角,显得雍容大度庄重。王铎的结字就相对内敛,方折体势为多,而且左右欹侧的幅度很大。在章法上,傅山狂草轴线摆动幅度略小于王铎,但是打破了行间矩留白的创作勇气和胆识。在墨法上,傅山受王铎影响较大,相较于王铎,傅山在墨法上的运用基本没有刻意安排,一任自然。  相似文献   

6.
正常即幸福     
邢渭娟 《天风》2022,(5):56-57
这三年来,因为焦虑和压力,才四十出头的我,白发已经爬满额头,脸上的斑也越来越多.在讲台上,我给大家分享最多的经文是"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上帝,因为他顾念你们"(彼前5:7),不仅是在牧养大家,也是讲给自己听,治愈自己.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0,(10)
<正>山西忻州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已成定论,无可辩驳。但是在五台山佛教历史上,经历了比较长时段的论证过程,此过程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佛陀跋陀罗翻译《华严经》,终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澄观(738-839)撰成《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在这近400年的时段内,关注五台山的高僧大德都被"卷入"这一正名运动,最终完成了从"清凉山"到"五台山"的转换,从而也加速了文殊菩萨与五台山清凉圣地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南岳禅僧释法智,工于诗文,精于草书,著有《石浪破门诗集》,草书誉称“怀素嗣响”、“湖南第一”,在当时禅林中,素以诗书成就著名。 一 释法智,明末清初人(明万历二十七~清康熙十年,即公元1599~1671年),名行诏,字允中,号破门,一号石浪,别号南岳七十二老人、破门和尚,衡山人,原籍江苏维扬,又据李元度所撰《南岳志》载,此人就是旺崇祯年间进士包尔庚。  相似文献   

9.
即心即佛     
张阿莲 《佛教文化》2023,(1):100-101
即心即佛,又作是心即佛、心即是佛。也就是说,无论凡夫心、佛心,其心之体与佛无异,此心即是佛。这是由《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思想而来。禅宗史上历代禅师都主张即心即佛的修行主张。如《达摩血脉论》云:“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相似文献   

10.
事实与价值、事实与应当、实然与应然通常被看作是根本对立的范畴。与胡塞尔同时代的奥地利哲学家、伦理学家迈农把应当、价值等都纳入"对象"范畴,强调世界上有"应当对象"、"价值客体"。由于有这种"打通",他便顺理成章地取消了传统的学科分界,进而在他的"对象理论"中建立起了与自然科学平起平坐的价值论和伦理学。迈农对存在、真、事实、价值、应当等范畴的同时充满着分析色彩和现象学情调的细致入微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大量"远绝常蹊"的见解,至少提出了许多不无思考价值的、能够将认识引向纵深的问题,值得我们在推进价值论和伦理学的过程中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三藏教主要指以《阿含》为代表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其以"生灭四谛"、"生生四念处"为主要观点,"正教小乘"、"傍化菩萨"、"偏真法性"为精要思想而有别于其他法门。天台三藏教的这些特点以"六即"思想具体表现出来:不见不闻的理即位、有闻有信的名字位、以析空为观入的观行位、相似证理入的相似位、分破见思二惑入的分真位、究竟证偏真涅槃的究竟位。本文就这些内容作深入探究,旨在析清长期以来人们对"三藏教六即"的模糊概念,并以文化学的角度展现其丰富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正记忆有时是不可依仗的。以为根深蒂固已然牢记的,却未能在记忆里永垂,倒是那些缺席与错肩,历久弥新,余音回绕。如约而至的,未必能够一一铭记;倒是误期失约的,挂了久久的怀。比起成功,更加镂心刻骨的或是失败的一记重拳。如同一匹华丽的锦帛,跳了针,让人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5,(7)
<正>日常中,面对外境做到心不染著相当不易。心猿意马是最形象的比喻,妄念此起彼伏而不自知。佛教教育人们在精神上超越生死与轮回,离苦得乐。面对"脱缰之念",什么才是"正行为"呢?回答此一问题之前,先让我们来看看佛教经典中是如何理解"念"的。《成唯识论》中说:"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于曾未受体类境中全不起念,设曾所受不能明记念亦不生。"[1]可见,"念"的对象是  相似文献   

14.
方用 《现代哲学》2016,(1):122-127
朱谦之的唯情哲学以"情即自然"为核心,倡引主情意的"自然主义的新生活"。他以"真"规定"自然"并将"真"建基于"情",以不断进化的"真情之流"为宇宙生命、天地万物之"自然",以"直觉"为人之"自然"、为格物致知的不二法门。朱谦之以"情"拯救、复活、沟通人之内在自然与万物之外在自然,以自然为善、为美,进而从自然出发论进化、自由、平等。这些洞见不仅确立了"自然"的根基地位,也为20世纪中国哲学重思"自然"开启了新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5.
胡塞尔的意义理论是其现象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塞尔对语言意义及其作为"观念"之物的本性和作为指称中介的作用的看法,几乎完全与其同时代的哲学家哥特洛布.弗雷格相同。对于胡塞尔来说,语言意义和意向相关项的意义是同一的。因为,在胡塞尔看来,每一个语言意义都是一个被表达的意向相关项的意义,而每一个意向相关项的意义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可表达的并且因此就是语言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猛 《世界哲学》2007,8(6):13-25
"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小苏格拉底学派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人们通常认为"美德即知识"(αρετηειυαιγυωσκδ;virtue is knowledge)这一命题是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不仅不符合文本事实,而且抹煞了这一问题所具有的张力,造成了在解释苏格拉底与其弟子们的哲学的进展与嬗变方面的困难。苏格拉底虽然提出了"美德"与"知识"的关系这一问题,并提倡人们认识自己和"善"、"美德"的本质,但是他所说的认识(γυω-σιδ)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识(επιστημη),还包含生存实践的层面。柏拉图认为"美德即知识",并力图在知识论层面上给与"善"和"美德"以明确的定义。而小苏格拉底学派则从另一侧面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哲学,试图从生存实践的层面来定义美德。  相似文献   

17.
"太极"即"性"是张栻哲学的重要特点,这两个概念在他的学说中是同一层次的本体范畴。而张栻所以提出这个命题,可以从三个角度上理解:其一,"太极"而"形性之妙"以见其体用;其二,可能受到朱熹关联"太极"与"未发已发"进行思考的影响;其三,继承胡宏的性本论和对周敦颐的推重,"太极"则正是后者的重要概念。而张栻提出此命题并介绍给朱熹,应当在乾道三年朱熹会张栻于长沙之前。  相似文献   

18.
正那天午休的间隙与同事在附近逛街,当路过那家花店时,被门口摆放的各种盆栽花卉吸引住,就想走上前去打探。不料却被身旁的同事一把拉住:"你快拉倒吧,三天两头地搬家,别买这些没用的东西,到时候都是麻烦事儿,等你有房子再说吧。"那些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有着金色的光晕,十分美丽,怎么在同事眼里就成了"没用的东西"?见我还是恋恋不舍,同事又说我就会浪费钱。看着同事"义  相似文献   

19.
邱环 《佛学研究》2004,(1):140-145
即心即佛思想是禅宗的一个重要思想命题。到马祖时期,一方面沿袭了即心即佛原有的心地法门的思想,一方面又有新的发挥,将之与“平常心是道”的结合起来,提出“万法皆为心之妙用”的思想,使即心即佛的见地贯穿于日常修行中,于用中见体,并成为洪洲宗门下独特的宗旨与接引方式。  相似文献   

20.
“爱和公正是一回事,因为公正不是别的,就是对爱进行的分配。”这一命题解开了许多疑团,确实照亮了基督教伦理学的多层面上的死角。困惑的良心(不同于可疑的良心)经常面临的每个难题,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爱和公正的不谐调。让我们记住奥古斯丁吧,他由于坚决主张爱的中心地位,故不得不解释说,实施爱的条件,“不止于善良意志,只有借助于高度的体贴慎重和周到考虑才能实施爱”。爱要小心从事所以,奥古斯丁强调爱不仅要关心,而且在为邻人服务中要尽量小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