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宏 《周易研究》2007,(5):91-96
周敦颐引《易》立论开创了理学,其所言"太极"既是天地万物化生的源泉,又是天地万物存在的基础,同时又为"人极"确立了哲学依据.周敦颐的"太极"观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有序可循、富有人文色彩的宇宙图景,体现出中国先哲对人生终极境界和高于道德价值(冯友兰语)的执著追求.从这一角度讲,这幅宇宙图景又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本文从圆融美、动静美、天地人和谐美对周敦颐的"太极"之美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现代工业文明伊始,人类孜孜以求的生存境域即为"诗意的栖居",而侗族聚落作为少数民族栖居生存的重要场所,其天人合一的环境之美、和谐统一的建筑之美、时空一体的空间之美、共生共息的生态之美所形成的聚落景观,是"诗意栖居"的物化表征与生动再现。  相似文献   

3.
在空间性与时间性的精神层面上,建筑美与诗意美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同构性。建筑美的根本所在,来自与一定的诗意相契的"建筑意",它是建筑的环境、材料、技术、结构与艺术以及实用、认知、审美与崇拜等一切因素的一个文化综合。将建筑美等同于诗意美,是对建筑美的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4.
奥托的<论神圣>在宗教和宗教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本文主要展示了该书的逻辑理路:非理性的"神秘"是"神圣"的内核,"神秘"之被图式化揭示了它以特殊的方式向理性因素和其它感受"开放",由此描绘出一幅非理性纬线和理性经线交织的"神圣"观念和宗教图景,这可以说是一种和谐宗教观.在此基础之上,又阐发了"神圣"观念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宗教的本质在于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宗教的"神圣形象"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本体",对宗教的"虔诚的信仰"是通过确立、信仰和内化"神圣形象"而实现的。人创造宗教,是为了从宗教的"神圣形象"中获得存在的"神圣"的意义;然而,只有从"神圣形象"中才能获得存在的意义,又只能是人在宗教中的"自我异化"。在揭露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基础上,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以新的哲学理念引领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这是哲学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车玉玲 《世界哲学》2007,(5):95-101
"真理"这个神圣的称谓一直是传统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人类为之奋斗的目标与生命存在之意义所在。然而,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思想家们却从真理存在的前提、内容与运思方式上等,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客观真理观念,而强调真理的"主观性"、强调作为一种认识方法的真理观。随着真理自身神圣性的丧失,附着其上的意义与价值也失去了。20世纪初,俄罗斯宗教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既有别于传统哲学、又不同于现代哲学的真理观念,即从信仰与主观体验的角度诠释了真理的含义,力图恢复真理自身与人之存在的神圣性,以此抗击虚无主义对现代人精神领域的冲击与损害。  相似文献   

7.
张俊 《宗教学研究》2012,(1):191-199
在巴尔塔萨神学美学中,形式和光辉是美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元素。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光辉是一种垂直维度的无限深度,形式是一种水平维度的有限延伸,二者垂直相交形成美(荣耀)。美是形式与光辉结合的产物,这一古典美学思想源自中世纪神学美学,巴尔塔萨继承过来加以新的发展——在其神学美学视域中,形式与光辉只有在基督中才能完满结合在一起,生成无与伦比的至美——上帝的荣耀。由之,巴尔塔萨建构起一种神学美学基督论或基督论美学。 张俊,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  相似文献   

8.
黄孟芳 《学海》2015,(1):210-216
作为人性最基本的规定,"性善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命题,而是中国哲学对生命之自足、强盛与丰盈的神圣肯定。正如尼采以"身体即权力意志"来为现实的人生辩护一样,"性善论"对生命的自信也缘于其本质的"身体性"。因为,身体总是处于联系中的身体,从中开出了中国以象征交换为特征的"礼"的文化;同时,"礼"的交互性体现并维护着生命的"生生之仁"。在以"匮乏"为前提的经济理性支配人类世界的今天,高扬生命之"丰盈"的中国哲学无疑会为我们开启一道重新发现人之内在神圣的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9.
影视创作属于"集体创作",每个创作者都会对影视作品的"雅"、"俗"持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导演作为影视创作的灵魂人物,其审美意趣,更会深刻影响到影视作品最终的"雅"、"俗"呈现。导演的审美意趣分别指涉两种不同的作品美学风格:"精致高雅、含蓄诗意"的雅致之美、"理性感性、能指所指"的中和之美、"严肃深刻、艺术创新"的永恒之美;或者"民间民俗、通俗易懂"的平实之美、"充溢情感、绚丽视觉"的张扬之美、"轻松愉悦、商业时尚"的流行之美。  相似文献   

10.
诗意地栖居——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这句诗因海德格尔的阐发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对于一个向往自由的灵魂来说,诗意栖居的渴望是无法泯灭的。诗意栖居体现着生活的终极意义,也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精神内在要求。文人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坚守神圣使命的压力和生之多艰的困扰常令他们在追求现实人生的同时又渴望拥有艺术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之学,而与此关联的中国古典美学则体现为一种生命美学形态。其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中国哲学对性情相融、身心互涉、流贯一体的有机整体之理想生命主体的看法,实蕴含着感性、情感与自由的美学维度;其二,中国哲学的天道观视宇宙万物为一种有机生命的存在,打开了生命自得之场的生生之美;其三,中国哲学心物一体的理想性主客关系,使得人与外物的活动过程呈现出与世界一体化的交融遇合之美;其四,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安顿生命的天地境界,亦是一种"显现真实"的大美之境。中国古典美学在审美之人、审美之物、审美过程、审美之境等方面的理解都贯彻了一种生命精神,它是理想生命存在形态的当下"演示"。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哲学及其研究经过长期发展,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我们的哲学观念或想象紧密相关。从更深的层次看,这些问题根源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哲学"这一哲学愿景或理想图景还没有真正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必须调整我们的哲学观念或想象,构建起当代哲学新的图景,如此才能肩负时代重任,不辱历史使命,让思想无愧于时代。  相似文献   

13.
由澳门中国哲学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澳门科技大学、中国医药研究发展基金会等单位协办的"中国哲学与中医研讨会"于2004年6月13日至16日在澳门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等地的30余位中国哲学与中医理论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15位代表作了专题学术报告.在庄严、神圣的澳门主教府会议厅里,代表们就中国哲学与中医关系以及中医药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当然也是中国哲学、中国美学、中国艺术、中国政治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和"是一种宇宙观,一种价值观,一种社会观,一种政治观,一种伦理观,一种美学观。"和"的基本涵义就是对立中的统一、差异中的一致、矛盾中的协调等,它是事物存在的平衡、统一、稳定、平静、舒缓、比例、对称、秩序、均衡、协调、融洽、相成、相济、中节、适度等多种状态一种描述,"和"即和谐状态。"和",有哲学意义的和,有美学意义的和,有社会意义的和,有生理、心理意义上的和;"和"又表现为美,如哲学之和表现为大和之美,艺术之和表现为中和之美,社会之和表现为谐和之美。探讨"和"即"和美",对于哲学研究、美学研究、文艺研究、社会学和政治学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佛像的神圣性,是其宗教性的本质体现。佛像的神圣性建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造像标准所体现的神圣性,即理论上,只有造作标准、相好的佛像才具备神圣性;另一方面,对造像施行祝圣仪轨,是佛像获得神圣性的重要条件之一。造像标准的依据主要来自《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佛说造像量度经解》等经典文献;而佛像祝圣仪轨主要包括"装藏"、"开光明"、"择吉"、"诵咒"、"贴符"等等多种样式。客观上讲,佛像的宗教神圣性建构涉及的因素很多,就本文而言,则主要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文庙的神圣性分割成为"庙"的神圣性和孔子的神圣性两部分,因为"庙"本身同样具有神圣性,而文庙的神圣性不仅来自孔子,也源自"庙"这种形式。作为官方信仰的文庙在神圣性上与文昌庙既有分化也有叠合,使其在神圣性上具有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庙宇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古今之争的视野分析现代西方哲学的现代本质,并且展示"哲学与政治"这一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古代与现代所呈现的特有图景.  相似文献   

18.
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折的显著标志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和 "独立的个人"的出场,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国家"、"共同体"之神圣性的衰微。马克思对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兴起而出场的"个人"有着敏锐而卓越的体会和把握,"个人"可以说是马克思哲学的固有维度和重要范畴,因而是创新发展马克思哲学、展现其当代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视域。然而,在当前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中,"个人"的真实内涵及其所展现出的马克思哲学之批判与超越意蕴,尚未得到充分阐释。有鉴于此,本文将在讨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的视域中,对 "现代"、"现代性"、 "现代化"背景下"个人"的出场的意义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19.
徐梵澄先生是当代中国的学术大家和思想大家,他关于中国精神哲学的整全性理解,贯彻的方法就是经典的互诠、互证以及相互的转义,并有效地融入了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文化的忧患意识。徐先生所持重的儒家诠释学,试图提升儒家之精神性和神圣性的维度,为重建中国儒家的"永恒生命"提供了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徐先生以儒家的生命哲学为安身立命之所(圣门),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新儒家"。  相似文献   

20.
《老子》道论的形上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道论哲学兼有本原论和本体论的双重含义,还体现着中国哲学特有的"体用一原"的思维方式.老子尚未完全摆脱上古宗教神话意识的影响,他需要从理论上寻求一种"最古老"、"最神圣"的"母性"存在,导致了他的道论包含了本原论的内容;另一方面,老子时代已经发展出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他本人那超越常人的智慧又将他的哲学带入了高度抽象的理性世界,使得他的道论具备了本体论的特征.老子的哲学是"哲学"的,但不一定是完全"逻辑"的,但对于已经习惯于用概念和逻辑把握世界的现代人来说,则不得不用清晰的概念与逻辑去接近老子那终极性的"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