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书画,晋唐以后,名家辈出,如百花竞艳。其间开宗立派、对后人有着较大的影响又有几人,明朝董其昌便是其中一人。受佛教禅学思想的影响,董其昌走出了一条以"淡"为美的艺术道路,开创了一派新的书风。围绕禅学思想对这一艺术风格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一风格对当代文人书画家的现实意义进行剖析,以期对今后学习书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元代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央政府的王朝,也是民族融合的特殊时期。人们在心理上很难接受汉族沦落在蒙古族的统治之下,因此,民族压迫与民族反抗充斥着整个社会,元代文人画家身处乱世之中,身份低微,借绘画来宣泄他们悲愤和不满的情绪,表达主观意趣,把幻想中不合实际的要求体现在绘画创作中,并达到自我反思的效果。元代文人画家们在绘画领域反俗尚雅,发挥个性自由与想象,改变了传统的作风,把民族审美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元代美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并对整个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禅学对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创作的影响,指出王维、苏轼、黄庭坚、董其昌、石涛等等对自然事物作禅定式的观照,却绝不陷入佛经那种绝对的“空”、“无”,而是与事物的色、形、相发生联系,与视听的映象和想象的意象发生联系,从而摒弃宗教意识而形成审美意识,借助禅学走向美学。  相似文献   

4.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和以禅通画的理论,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作为一个杰出的山水画家,在董其昌的山水画中也体现和验证了禅宗思想对他艺术追求的影响.本文试从董其昌山水画中笔墨语言的运用、画面意境的追求及创作方法等方面来分析禅宗思想对董其昌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王维位列"妙品上"(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说明在唐人眼中他不属一流画家,后至明代却被推为"南宗鼻祖",其间变化耐人寻味。文章将文人画发展源流贯穿于王维画史地位变迁中,从而研究其地位变化的原因。魏晋时期具有文人风格的绘画尚未发展成熟,却为后世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埋下伏笔。唐朝,王维在二李(李思训、李昭道)青绿山水与吴道子重线山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表现手法。宋代画家的审美情趣与唐代发生分歧,苏轼对王维推崇备至。基于宋代士人画理论的蓬勃发展,元代赵孟頫提出"文人画"概念。明代董其昌更将王维奉为"南宗鼻祖",使其画史地位达到顶峰。至此中国文人画体系基本形成,王维画史地位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6.
元叟行端,元代著名禅师,南方临济宗的代表人物,在元王朝崇奉藏传佛教和尊教抑禅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是为数不多的受到统治者赏识和青睐的几位禅学大师之一,曾"三被金襕袈裟之赐",对禅宗在元代的发展和兴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在当时禅林之中,更是承"大慧之流风余韵",有着"再世妙喜(宗杲)"的美誉,为僧俗二众所钦敬。而这一切,都与其践行和弘扬自己的禅学思想有关。从元叟行端的禅学思想入手,结合其生平经历,对其博赡宏富的深邃思想以及他对当时元代及其后的禅宗发展的影响做一些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7.
董其昌是明代晚期极富争议却十分重要的人物,撇去"民抄董宦"导致后来理论家们一度批评,单论其画艺也众说纷纭。清王原祁对董其昌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赞誉,认为:"明季一代,惟董宗伯得大痴神髓,犹文起八代之衰也。"[1]而徐悲鸿则觉得:"董其昌、陈继儒才艺平平,吾尤恨董断送中国画二百余年,罪大恶极。"这段话虽然对董其昌画艺是异常尖锐的批评,但从"吾尤恨董断送中国画二百余年"这句话的另一面可以看出董其昌对其身后绘画发展影响之大。董其昌为什么能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力?董其昌所处时代的书画收藏积累丰富到一定程度,明代皇室收藏式微,反而是江南地区私家收藏十分兴盛,而董其昌所处的地区和其经历注定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因为中国绘画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更需要一个人或者是一个群体对纷繁复杂的艺术品、画家等进行梳理、总结和分类。董其昌的影响力是因为时代的需要,而其所犯的错误也是时代局限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禅学思想和诗歌创作在唐代发展到了巅峰。禅宗在唐代早已超出宗教范围而对文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唐代诸种文艺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诗歌。在诗与禅相互影响和交融的过程中,禅学赋予了唐诗经典意象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月亮意象及飞鸟意象。月亮、飞鸟是唐诗中的经典意象。探讨唐诗中的月亮、飞鸟意象,有助于从思想内涵和审美境界两方面把握禅学对诗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尼德兰绘画喜好隐喻、暗示的图绘,绘画作品常常带有象征性意义,其中以扬·凡·艾克的风俗画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最为典型。而在我国元代,文人画发展达到鼎峰,这一时期的画家们多以"四君子"题材作画,借梅、兰、竹、菊的象征性含义来表达自己的志气和情感。文章将主要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尼德兰和中国元代为时代背景对中西方绘画作品当中象征性手法的运用进行一个分析比较,以此来探讨两者在相同手法运用上的不同含义。  相似文献   

10.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根据画家的身份和绘画风格等对画家进行派别划分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虽然本身具有一些缺陷,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清时期的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南北宗论的影响极为广泛,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也受此影响,从他的绘画作品来看,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创作、艺术和人格三方面。创作方面讲究引书入画、天人合一、以禅论画;艺术方面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画寄情、画中取乐"和"以画传情,表现情操"两方面;人格方面则与南北宗论的形成有关,讲究以三教合一为基础,实现内外兼修。  相似文献   

11.
《渔庄秋霁图》是元代画家倪瓒画风成熟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画家在极简的构图模式中通过巧妙布局、经营,加以简笔淡墨的出神运用,创造出一种萧寂、简淡、清静的意境空间。这种意境氛围的营造与画家的审美追求、生活蒙养、人生阅历密切相关,画面中"物我合一"的"有我"图景深刻寄托了画家主体"隐逸""出世"的心性诉求,并由此建立了一种突出人格化气息的山水图式,将中国文人画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充分展现了山水画中"以逸为高"的精神典范。  相似文献   

12.
明代的社会是在保持封建经济与封建文化整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向前缓慢推进的.中期以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审美趣味的变化.束缚艺术家创作自由的宫廷画院逐渐失去发展条件,在弘治年间便自行消沉下去.明代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文化思想与审美趣味渗入到文人书画中,形成了重个性、重独创的一代文人画家.董其昌和陈洪绶便是这一时期美术界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3.
忽必烈藩府文人集团是一个多种信仰并存的群体,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对忽必烈等蒙古贵族产生影响。忽必烈对各种宗教都采取保护和利用的态度,以及元朝通过宗教对各种文化的接受,决定了元代宗教政策的宽容和含弘性。在元代,文学与宗教之关系既密切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元代文人对宗教观念的接受和认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也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如全真道和佛教禅宗对杂剧创作的影响,全真道对散曲的影响,禅学、道家哲学及道教对元代诗文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绘画历史上,水墨写意人物画不如花鸟和山水画发展快、成就高,追其原因,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画风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元代,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和对文人的轻视,影响、束缚了画家们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5.
"言有尽而意无穷"——论倪瓒山水画的空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灵芝 《美与时代》2005,(12):46-48
元代文人画的兴盛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文化氛围以及文人的遭遇有着密切的关联.倪瓒山水画的空疏美就是在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其空疏美渗透了画家飘浮不定的命运和悲凉凄惨的心境,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画中表露出的清寂幽远,正是画家审美理想的形象体现,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四君子"(梅、兰、竹、菊)题材中,梅花位列第一,它一直为宋元以来的文人画家所钟爱,并且代不乏贤,诸如,宋代的杨无咎、元代的王冕、明代的明四家、清代的扬州八怪以及海派诸家等。尽管表现的是同一种题材,但是,在不同画家笔下的梅花,其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又各有千秋。文章以美术史上两位著名的画梅名家王冕和罗聘为例,比较他们画梅的异同,并分析风格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湘西北的画家杜朝霞,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理想与创作风格。从杜朝霞的个人性格与生活环境开始,阐述画家审美风格形成的原因,探究其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以及其作品中所呈现的清新梦幻的田园气韵,展现出画家对家乡的热爱以及画家自身的审美趣味与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8.
禅宗对中国文人画艺术美学的影响十分深远,其在唐宋之际勃兴,在明清时期禅学书画论大放异彩——除了整体风格追求境界的超然、韵味之美外,其不拘一格的手法创造出了一种禅学意义上的"怪美"。这一"怪美"的审美趣味彰显独立个性,不为俗世牵绊,以世事为背景,承袭陶渊明、竹林七贤等魏晋以来的"怪才"而另有独创。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绘画史上,元代绘画占有很特殊很重要的地位.“宋人尚法,元人尚意”.元画一反南宋那种客观写实的画风,而继承光大了北宋苏轼等人倡导的文人画的审美主张,以绘画主体表现性的“意”、“韵”为其审美特征.元代文人画表现了当时的文人们与现实不合作、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并对后世画坛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在这其间,汤垕与他的《画鉴》对文人画的兴盛起到了某种承前启后、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研究文人画不可不注意汤垕的绘画鉴赏美学.  相似文献   

20.
吴杨 《美与时代》2023,(2):54-57
萧云从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其山水画的风格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重视书法用笔,他师古却不泥古,自成一家。萧云从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画家,尤其是皖南一带画派影响深远,在当地形成了“姑孰画派”。当下,国内对萧云从的研究多关注他的个人绘画风格和美学思想,以及他所影响下的“姑孰画派”,并且大多是将传统山水画审美风格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的,而对萧云从绘画中书法用笔的剖析甚少。因此,结合元代文人画“以书入画”的影响,对画家萧云从作品的题跋及他画作中的书法用笔进行阐述,同时结合萧云从影响下的皖南画家的艺术风格论证其在皖南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