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米芾,其书风融晋代书风的"萧散简远"与唐代书风的"沉着厚重"于一身,影响深远。米芾一生所书作品颇多,就他的行书作品而言,较为著名的有《苕溪诗帖》《蜀素帖》《研山铭》《多景楼帖》等。其中《研山铭》是米芾大字行书作品的代表作,米芾"入古出新"的书法审美观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另外,米芾将古人的优秀之处集于一身,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状态,为其今后的书法成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米芾是北宋的书法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他在书法方面成就最大,尤其擅长行草书。米芾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他在继承古人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文章通过对米芾的学书历程和他行书的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的研究,以及笔者临摹他的行书的一些体会感受,从其笔法、结体的多变和章法注重对比、重视整体气韵的特点中,总结出了他的行书对笔者创作的笔法、字法、章法等方面的启示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米芾是"宋四家"之一,能书擅画,精于鉴赏,其书法成就,不仅在宋代影响至深,而且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米芾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他如何出古,并对其作品进行研究,探寻米芾书法对后世书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晋代以来,行书创作在宋代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时期,而这次革命的精神内核是“尚意”,作为代表人物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他们在行书创作中的见解有求同存异之处.苏、黄的行书作品饱含人生的顿悟,而米芾的“尚意”之作,则是源于厚积薄发的艺术修养和扎实的学古基础.  相似文献   

5.
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众所周知,米芾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善诗、书、画。书法有"苏黄米蔡"之称——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为宋代四大书家。绘画则世称其为"米家山水",在诸多宋代以致后辈绘画名家中独树一帜,风格鲜明。可惜的是,其绘画作品已无处寻觅,没有传下。目前能见到的作品也只是附于《珊瑚帖》之后的《珊瑚笔架图》,米芾在书写中信笔所及,洒脱自信。米友仁自称懒拙老人,为米芾长子,世称"小米"。与其父亲一样,他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爱古人作品。他继承家学,亦"点滴烟云,草草而成",自题为"墨戏"。这种画法不求修饰,崇尚天真,充分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其在中国绘画史论上有颇大的贡献,第一个提倡"平淡境界"。也是他,第一个特意提高了董源在文人画史上的地位:"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相似文献   

6.
<正>米芾对书画研究颇深,在书法史上留下了丰富庞大的书法体系,为当代书法家研究书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当代书法家对米芾的书法理论、书法思想和书法技法进行研究和分析,由于米芾书法资料全面,后世对米芾书法的研究者也日益增多,相关研究成果也很丰富。米芾生性不羁,但对于诗书画有着执着的热爱,米芾学习了大家们书法的精华,注重自己的"意"的表达,认为书法应表达自己的真实自然的情感,集大家之长于一身,其书法具有飘逸洒脱和气势磅礴的特点。虽然米芾对书法的执着成就了他的书画事业,但是他不可一世、随意洒脱、玩世不恭的性格,也给我们留下一些警示。  相似文献   

7.
书法是一种精神艺术,其创作过程也是抒发性情的过程。汉字书法作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及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对后世影响深远。飘如游云的王羲之,正气凛然的颜真卿,乐观旷达的苏轼,成就了三大行书的巅峰艺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旨在通过三大行书的比较解析,探讨其共性及迥异,推动我国行书艺术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米芾所有的书学理论著作中,只有《书评》是以"形象喻知法"来进行书法批评。《书评》中的言辞与批评方法又与他书法批评观的"入人"思想似乎前后矛盾?那么米芾为何要模仿袁昂的《古今书评》写这篇《书评》?通过对《书评》的考释与剖析,揭示出米芾内心深处真正意义上的"倡晋尊古"的书法审美观,这也是他撰写《书评》并用"形象喻知法"来进行书法批评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的"尚意"不管是在宋代还是在书法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苏东坡的经历让他创造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家庭的教育、生活环境、时代的背景和在官场的经历促使苏东坡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才创作出了"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相似文献   

10.
罗佳 《美与时代》2016,(10):128-130
米芾(公元1051-1107年),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其沉着痛快的代表性力作《蜀素帖》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影响。在"尚意"书风思潮为主导的宋代书坛下,米芾以其独特的个性抒发着其书学主张,从而成为宋四家中最具特色的书家。从其生平力作《蜀素帖》的艺术风格、笔墨态势、美学价值和米字的深远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主要赏析以期让人们更深入了解米氏书风。  相似文献   

11.
分布在桂林各个奇山异洞的铭文碑刻,使桂林山水增添了一层厚厚的文化底蕴。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彼此交织融汇,形成了桂林天人合一的美。细观桂林的碑刻,大多出自宋代书法名家之笔,而且大多数保存完好。著名的有北宋的米芾、黄庭坚、孙沔、蔡京,以及南宋的范成大、张孝祥、朱熹、陆游、张栻等。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宋代人的文化气息和书法成就,对宋代书法艺术的评价更有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正>在书法作品中,“情调”通常指的是作品所表现出的氛围和情感状态。观米芾《蜀素帖》,其笔墨端庄整齐,气势磅礴而不失秀丽,用笔潇洒细腻,这不仅展现了米芾深厚的书法思想和文化底蕴,还体现了米芾别样的书法情调,给观者带来了特有的审美艺术感受。米芾的书法思想内蕴,启迪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人。基于此,通过《蜀素帖》研究米芾体现的书法情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孟頫,中国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他兼长各体,尤以行书最具代表性,而《洛神赋》则是其行书中的经典之作。从用笔、结体、章法、审美四方面对赵孟頫的《洛神赋》进行研究,可以看出赵孟頫用笔精纯、圆润,结体严谨、遒媚,章法平和、潇洒。赵孟頫师法"二王",得其笔法,又结合自身的特点,其行书呈现出清俊、典雅之风,而其《洛神赋》将他的审美理想呈现得淋漓尽致。在《洛神赋》中"中和"之美充斥全篇,对后世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米芾是宋代知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为历代人所推紫。那么他的书法成就是如何造就的呢?有资料记载,他在私塾学写字,开始表现出少有的聪颖,他的书法才能很快闻名于乡里。然而,在稍后的几年里,虽然他仍十分勤奋,每日耗纸百张,但由于下笔草率,却三年未成。后来遇到一位进京赶考的秀才,听说其人书法很好,于是,便向秀才求教。  相似文献   

15.
<正>葛洪的书法作品体现着他的道教神仙信仰。在字形上,字体飘逸、灵动,有不受羁勒束缚的势态;在用笔上体现出古拙自然、抱朴守真的追求;在意境上渴望一种超然仙趣、虚无飘渺的神仙境界。葛洪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书法家,尤善大字。宋代米芾曾在《书史·海岳名言》中写到:"葛洪‘云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书法大辞典》"书家"之列亦有葛洪。  相似文献   

16.
金子钰 《美与时代》2023,(4):135-137
米芾是“宋四家”中较具独特性的一位,不仅是书法家,也是书画理论家。在米芾的行书作品中,可以十分明显地体会到他的感情流露,而这感情流露是他在书论中反复强调的观点。米芾的行书作品有着较高的美学价值,其美学风格主要有四方面内容:一是用笔布局上更天真自然,更重视对感情的挥发;二是下笔时力求古雅脱俗,讲究既要借鉴前人的技法,又要超越前人;三是技法上八面具备,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呈现作品;四是作品中骨肉筋兼备,强调整幅作品要骨肉均匀,富有内涵。  相似文献   

17.
张良刚 《美与时代》2016,(9):122-123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兼擅楷、行、草、隶,王铎书法主要成就为大轴长卷的行书和草书,他虽宗二王,又自出新意,造就了独特的艺术风貌。他的书法对清初及当代书法影响颇大,并在日本书坛中掀起波澜。对王铎之行书进行探析,努力找到他是如何将行书推陈出新的,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审视王铎书法创作的意义,从而重新认识王铎,并从中得到书法艺术学习创作的启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书法艺术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油画传入中国百余年,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中国油画语言的民族特色日益彰显.油画笔法中的书法意识,作为诸多油画家探索实践的课题,对诠释艺术家内在的情感尤显必要.笔者以此为论,旨在为油画的民族性,提供些许理论参照. 一、以书入画的起源 唐代张彦远提出"书画同源"之后,书法与绘画之关系被历代书画理论家从不同角度论及.这期间有宋代中期苏轼、米芾等人以书法家身份进行的较早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有元代赵孟頫所倡导的"书画本来同"的观点.至于明清时期,随着写意绘画的兴盛,书法的用笔方法、空间结构意识甚至审美特征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融入绘画,徐渭、黄慎以及吴昌硕等人引草、篆等书体入画,别开生面."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  相似文献   

19.
正宋人以笔墨作佛事,将书画等艺术创作视为参禅悟道的手段。不论是参禅还是学书,都务必经过长期熏习和苦修,才能达到刹那的自悟。在禅学修行上,渐修与顿悟本不对立,而书法学习更是必经不断反复、艰苦训练的过程。宋代书法"尚意"说由来已久,最广为人知的即清代梁巘的《评书帖》:"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从宋人书论中可以看到,"意"的含义在宋代得到了全面的深化。禅宗思想在北宋中后期的士大夫圈子里炙手可热,文人乐于读经、谈禅,喜与禅僧交往,甚至参禅悟道,禅宗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反映到文学艺术上来。书法理论中的"我书意造""无法之法""无意"与"忽得",与禅宗"即心即佛""非法非非  相似文献   

20.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重点研究苏轼的书法作品中表现出的"尚意"风格与整个宋代书法风格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苏轼书法作品的解读和分析,了解苏轼的艺术追求和艺术主张对宋代书风的影响。在研究的方法与素材上,主要采用书法理论研究常用的作品分析、对比、文献资料等方法,通过较为全面、细致的梳理、考察,对苏轼的书法作品和书法思想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的阐述,以求对苏轼书风的整体框架及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有一个较完整、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