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2.
历史分析我国陪审制度的基本功能,体现司法民主应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陪审制度的司法民主功能集中体现在司法的人民性、陪审员的代表性和司法的公开性.当前,制度设计过于注重陪审员的裁判职能,并以陪审员的知识化为完善进路,致使陪审制度仅剩司法民主的象征意义.基于人民意愿、人大作用、陪审员心态、法院目的、配套制度状况及陪审制现代化等要素的分析,理性要求实现陪审员职能的现代转型,在退出裁判领域的同时,强化陪审员在审判、执行、调解和信访领域的监督、调解与劝导职能.通过人民陪审宪法化、理顺人大与法院的关系、制定人民陪审工作法、改革一审合议庭组成等方式,确保在陪审员履职过程中充分实现司法民主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3.
《庄子》中有“野马”之喻,旧注家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究竟它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赞同张载说,认为他的理解反映了喻意的真实含义,即蕴涵着原始和谐的理念世界,并从天籁和谐之自然本体、背离自然本体之文明悖论、复归自然本体之天倪三个方面研讨这一比喻所表达的庄子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客观地描述了庄子“灵肉”哲学理论的内在关系、特征和层次,揭示了人的主体认识存在着受客观对象的无穷与人生之有涯所制约的人生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宇宙时空的无限性的矛盾;也揭示了人的理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非理智的直觉能力的无限性的矛盾,从而再现了庄子当年以精神来实现对客观世界之反吞没的大气磅礴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7.
<正>一、历史唯物主义"改变世界"之维及其根据马克思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7页)任何一种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都内在地包含着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理论追求,但是只有马克思把"改变世界"作为哲学的主题,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使命。而且,这个"改变世界"之维不是在一般认识论意义上讨论"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致使其提供的信息真假难辨,由此主体的道德选择难免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悖论境地,所谓人肉搜索就是典型例证。这种悖论现象的存在,干扰着人们对善与恶的认定,困惑着人们对网络道德行为的选择。把握网络社会的特点,认清网络道德价值演绎的特点,是排解网络社会道德悖论现象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10.
国内主流媒体发起"家风是什么"的大讨论所以能引起国人的热议,是因为这一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为人们深入思考我国当前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提供了最佳切入点,从表象上看,是人们对美满家庭、和谐社会的伦理审思,而在根本的意义上,是人们追求幸福的现实困境引发的伦理诉求。因此,当代家风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引领人们追求真正的家庭幸福为旨归,力求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11.
<正> 控制,是管理的基本手段,其对象包括对于人、事、物和行为的控制。儒家管理哲学所谈的主要是对于人的控制。它以“德治”为核心,既承认“齐之以礼”,即以礼义制度为规范的外在控制,更强调“道之以德”即以道德价值为导向的内在控制;上述主张,固然是适应古代社会管理实际需要,而对于现代社会的管理,也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是中国人民的瑰宝,是中国五千多年艺术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情感流露是中国国画最重要的特征,文章就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情感"在国画创作中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3.
庄子立足于人的生存状态与"知"的关联,把"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并指出其限度。经验之"知"无法超越经验的限度而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助长了人与世界的分裂。名辨学派沉溺于"物"而不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而沦为概念游戏。儒家的仁义扭曲、背离人的天生自然的内在本性,造成道和人的本真存在的双重遮蔽。通过对以上三种非真的"知"的形态的消解和否定,庄子提示了人的本真存在意义上的"真知"。在道的不断敞开中,人不断成为"真人",知不断成为"真知"。人和万物实现了各自的自然而自由的本性,共同"游"于一个"至美至乐"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一画是石涛《画语录》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它由一和画两个概念组合而成。参照古代哲学与画论中一与画的基本含义,结合《画语录》关于一画的论述,可以梳理出一画的三层含义:内含于宇宙混沌状态之中的创化、界分的力量、源泉及其运动,同时也是艺术创造本身的力量、源泉及其过程;作为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其艺术化形象显现的本体与终极依据;既是宇宙万物之整全,亦是艺术创化的动态整体。这三种内涵正对应于中国哲学中本根的三项基本意义:始义、究竟所待义、统摄义。因此,在《画语录》中,一画既是宇宙本根,亦是艺术本根。它贯通于形上与形下两个层面,即道、理和笔、墨。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以“个体之我”与“哲学之我”的关系为基本问题,对西方现代哲学几种有代表性的个人观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文章意图指出,哲学对“个体之我”的探讨不能忽视“哲学之我”的构建.个体不是先在的事实,保持反思性的哲学生活,始终不解地寻求“个体化理解”,才是通向“个体之我”的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17.
18.
《哲学研究》2018,(11)
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a)汉译为形而上学,隐含着一种不易察觉而后果堪忧的错觉;它影响到汉语学界对中西哲学史的诠解及对形而上学这一学域之要津的判别。比勘中西形而上致思之主导趣尚,从中探求某种当有而可祈的形而上学形态,或是价值导向迷漾之当代重建形而上学的蹊径所在。道是中国传统形而上学最高而最具特色的范畴,它在当下和未来依然有其承载终极意趣上的价值导向的功能;矫正近代以来关于道的理解的种种歧误固是正本清源以接续先哲教化之要务,而将愈加丰赡的诸种人文价值贯洽地辐辏于道以弘益其内涵,则是由此开示一种既具世界局量却亦不失民族个性的形而上学的伟业。 相似文献
19.
20.
庄子关于"自然"之论,与他的人生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庄子哲学里,"自然"是一种状态,一种人的存在状态,一种人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情感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是一种原初状态或不待造作的真实状态,也是一种真美状态。庄子讲"自然",是将"自然"与人的存在状态联系起来,是要让人明白人的本然,明白本来的生活到底如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