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有成就、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家,他们的作品能魅力永驻,成为历史名作,大多得益于师法造化。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说明画家用心感悟世界,也是用心、用眼、用手写生自然的理论依据。一代宗师龚贤之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我师造物,安知董黄等,也表明了中国山水画对自然界的感悟和写生的重要性。清代山水画大师石涛在其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笔墨第五中精辟论道: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而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受蒙养之灵,是有笔而无墨也。说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中国画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期,名家辈出,大师林立。清初画家石涛,可谓是当时较为突出的代表。石涛的绘画技艺炉火纯青,绘画思想深雄沉遂,他把中国山水画理论提升到哲学的高度,留下了以《画语录》为代表的划时代的绘画理论著作。石涛晚年,硕果累累,究其原...  相似文献   

3.
明末中国画坛上迈古超时的一代大师石涛,为我们留下许多绘画珍品,同时还为我们留下一部在国内外十分有影响的画论著作——《石涛画谱》(以下简称《画谱》)三百多年来,对这部《画谱》各有议论,有的说:“立志既幽深窃渺”,又有的说:“词义玄妙”,还有的说:“出自神解”……等等。我读过一些对《石涛画语录》注释和评价文章,众说纷纭,真有些“试焚香展诵之,不辩是画是‘禅’”感觉。  相似文献   

4.
清初画家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一经出世,便引人侧目。这部集大成立有新意的画论的理论核心"一画论"概括总结出了中国画最高笔墨法则为"我法"亦即"无法",揭示了画家作画时不从门入、顺应我心、自性进化、体察妙悟的主体意识法则,这种创作观也藉由此达到了中国画论的顶峰。受多重文化熏陶及出佛入道经历的影响,石涛在自己的画论体系中也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面貌——使"万物见性"。"见性"既是画家的创作理念,也是其个人的哲学思维的呈现。文章试从石涛之前中国画论的重要发展节点演进来引出石涛画论中主体意识创作观的合逻辑性,并从《石涛画语录》的主要章节内容对应分析画家的主体意识和"见性"精神,努力呈现石涛的绘画追求和人文理念。  相似文献   

5.
文人画的绘画理念以禅宗思想为宗,注重气韵以及自我的表达,讲究的是笔墨情趣,重视对自我感受的表达而非对所画物象进行情景再现,提倡"宁静致远、不外于心"。石涛在"狂禅"思想的影响下,文人画提升到了认清自我、表现自我的新境界。《苦瓜和尚画语录》详细阐述了石涛一生的艺术实践成果以及对传统文人画的继承与拓展,同时还提到了笔墨、皴法、构图等具体问题。他的"一画论""我用我法""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等主张都融入了他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感悟。石涛的绘画理念以禅宗思想为主导,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的观念,是融合了禅宗思想而自成一体的绘画理念。  相似文献   

6.
石涛是清代杰出的中国画大师,擅长山水画,同时也擅长诗文和中国画的其他绘画种类,人们将他誉为扬州画派的鼻祖。他创作的绘画理论专著《苦瓜和尚画语录》得到了后人很高的评价,这也就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画论家,该书道出了许多画家不传之法。近代的著名画家傅抱石、张大千、郑拙庐、吴冠中、黄宾虹等大师都对石涛的这本书产生了异常浓厚的兴趣,韩林德在《石涛与画语录研究》中指出,"《画语录》发前人所未发提出一画论……开创了中国绘画美学的新局面"。这些专家学者也就系统地总结了石涛的绘画理论。  相似文献   

7.
读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赵东军先生的花鸟画,有两点印象至为深刻。一是其无法而法的表现力。无法而法的基本精神即无法与有法、无限与有限的统一。石涛50岁在北游期间客居且憨斋,为主人慎阉先生画《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画尾曾跋: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诣也。这里的不立一法可以理解为无法而法的法。无法而法是石涛对绘画法则的根本看法。赵东军先生有着非常厚实的绘画基本功,他着意追求写意花鸟的独特艺术内涵,讲究笔墨用线的抒情性和韵律感,以其入笔,由笔带墨,笔精墨妙,气韵修养,既有现  相似文献   

8.
《苦瓜和尚画语录》是清代最重要的绘画美学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之一。综观《画语录》,所体现的美学观点和西方现代美学的某些思想不谋而合。通过对其虚静之说、笔墨浅近之说、物我相冥之说和意境之说四方面的阐释并进行大胆的畅想,可以看出中西美学理论的相契之处。  相似文献   

9.
宋代郭若虚在其书《图画见闻志》卷一《论用笔得失》篇中论及绘画中笔与意的关系,提出了绘画当"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的理论。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笔墨理论,而且还进一步阐述了因"意"不周而导致的画之三病:版、刻、结。虽句句谈笔,却又句句关乎气韵,因此画之"三病论"实则论述的是气韵与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郭峰 《美与时代》2016,(9):30-31
水墨人物写生中,在研究造型、锤炼笔墨、以形写神的基础上,对其"意"的探寻尤为重要,要发挥意象思维,从眼中之象到笔底之象形成笔墨转换,表现出意中之象,追求象外之意。  相似文献   

11.
能够理解"迁想妙得"在我们绘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使我们在绘画创作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运用所学理论拓宽创作思路,让作品品位提升,并且自觉地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积淀,使我们在创作中能够飞扬流畅地"迁想","妙得"到优秀的艺术作品. 一、"迁想妙得"的审美内涵 "迁想妙得"是顾恺之《传神论》的主要观点,也是中国绘画理论中创作论的重要思想.那么什么是"迁想妙得"呢? 《中国绘画理论》评价道:"恺之迁想妙得一语为中国绘画理论上最初有力之启示,足开谢赫六法之先河,其想不迁,其得决不妙."《中国画法研究》也说:"不待迁想不同于说不可迁想,作者的想是无物不可‘迁’入的.只要想能‘迁’入,便自有神可写."  相似文献   

12.
石涛作为清初四僧之一,其绘画作品和绘画理论十分杰出,极其富有画家自己的想法和风格。他的书画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他的绘画理论在我国的美术研究中也有一定的地位,他的理论著作中以他的《画语录》为代表。许多的山水画作者将他的作品与理论相结合进行研究,以更加深入地探索艺术规律,这对画家们的创作有许多实质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绘画艺术体系中,石涛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石涛的山水画具有极强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笔墨艺术应用上,具有极强的艺术审美价值。石涛通过灵活运用笔墨,在山水画中营造出了雄浑大气、浑然天成的艺术特点,不管是用墨还是构图,都具有很强的艺术特点,呈现出超凡脱俗的艺术表现力,其作品也深受后人的喜爱。探寻石涛山水画的笔墨艺术,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绘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现代山水画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荆浩<笔法记>是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时期的重要理论著作,是书借"石鼓岩子"之口传授笔法,立意奇特不落凡俗.其画论包括:图真,六要,四品(神妙奇巧),笔有四势,二病(无形有形),间及画史批评,最后以"可忘笔墨乃有真境"作结,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魏晋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拓展和细化期,自然美在这一时期获得重大的发展。这一点可以在宗炳《画山水序》中得到体现。《画山水序》在自然审美方面最大的成就是发现了自然审美之魅,即山水之道、质趣之灵和山水形态之媚。自然美之发现,一方面需要"澄怀味象"的审美态度。另一方面,自然美的发现也离不开"应目"——"会心"——"畅神"的审美过程。而《画山水序》在自然审美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将自然山水之美以诗文绘画的形式得以体现,从而突破了自然美欣赏中的物质局限,将自然美拓展到了艺术美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是元代著名文人山水画家,同时也是"元四家"之一,其绘画师承董源、巨然。他提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和"自娱"的理论主张,开创了"一河两岸"元代文人画的图式风格。文章对倪瓒的《虞山林壑图》作品中笔墨、图式、题款的文人画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水画自魏晋发展至清,渐趋"摹古"之风,以王原祁的绘画理论为例,类"仿某家"的画论则则皆是,在中国近现代画坛履受批评认为不够创新;但是笔者观察到王原祁在他的《麓台题画稿》中提出"要仿元笔,须透宋法,宋人之法一分不透,则元笔之趣一分不出"思想,"宋法",可理解为宋代的"理学"文化和"文人画"思想。以"宋法"为依据,分析王原祁的《雨窗漫笔》和《麓台题画稿》,从文化精神、绘画思想,及其对后世绘画思想的影响等各方面探析王原祁"摹古"绘画思想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下对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的误读,导致人们普遍认为石涛是在鼓励和倡导中国画因时而变,甚至将这一观点与“笔墨等于零”一同作为中国画“创新”的重要理论支撑,但该画跋或其画学并无此意。通过对画跋中主要文字的解读,结合石涛画学思想对此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辩证,认为石涛“笔墨当随时代”并无倡导中国画因时而变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线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是艺术处理中表达感受最直截了当的语言。尤其在中国绘画的发展中,线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画家凭着对线的高度热情对于线技术的谙熟运用是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线作为中国绘画中最基本、简练、概括的造型语言,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所在。历代中国绘画中就是用独特的中国语言参透出"道"。原始绘画中的岩壁绘画,就确定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基本特征,线自然成为中国绘画主要的造型手段。线是艺术家对物体的高度概括和认识,艺术家线的语言也体现着艺术家的个人特质,在艺术家抑扬顿挫的线条中表现画面的质感和空间感。中国画讲究笔墨,笔墨既成为中国画的核心,所谓"笔"就是指绘画作品中的线。  相似文献   

20.
<正>成书于唐代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被誉为“画史之祖”。书中以丰富的史料,勾画出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唐代张彦远(815-907)所著《历代名画记》成书于唐大中元年(847),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被誉为“画史之祖”。全书共10卷,前3卷阐述绘画的发展和绘画理论以及有关鉴识、装裱、收藏等方面的标准、知识、历史等。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当时绘画的整个领域。后7卷收入“历代能画人”(画家)的小传,“自轩辕至唐会昌凡三百七十二人”。这部著作堪称当时绘画的“百科全书”,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