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充分认识不同宗教的本质与差异的前提下,相对于西方的制度性宗教,杨庆堃创造性地提出了"弥漫性"宗教的社会学概念,使中国宗教研究得以在社会学的话语体系中获得空间。本文从宗教之间彼此诠释的重要性入手,探讨杨庆堃为中国宗教研究树立的典范:在不同文化、不同宗教间相互诠释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在跨文化(宗教)的诠释中来深化对中国宗教的解说与理解。  相似文献   

2.
王兵 《中国宗教》2021,(3):76-77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这一概念,强调新形势下"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分析我国宗教工作形势,研究我国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提高宗教工作水平"。此后,社会各界在深入学习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研究,取得了不少有分量的成果。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毛胜所著、研究出版社2020年出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文献研究》一书便是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基础上创立的用唯物辩证法解释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唯物史观为宗教研究提供了从物质基础到思想观念的根本认识路线,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任继愈先生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将儒教宗教问题植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中考察,阐述了"以儒教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的产生,剖析了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与哲学的复杂关系,通过分析魏晋以来封建社会宗教基本生态,阐明宋明唯心主义哲学世俗化过程,得出"儒教是教"、是"中国的宗教"论断。任继愈的儒教宗教论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分析中国社会实际的一个具体实例,为儒教研究开辟了一条唯物史观的哲学路径。从唯物史观出发审视关于中国宗教的争议问题,中国宗教的社会原生属性问题,中国宗教纵向历史发展问题、中国宗教横向在世界文明进化语境中和世界主要宗教关系等问题,对当代中国宗教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卓新平 《天风》2010,(10):20-23
<正>论及基督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基督宗教如何参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在相互理解和接纳上仍存有一定的障碍或问题。"全球化"发展使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再次拉近,在这  相似文献   

5.
(接《中国宗教》2021年第2期)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实践逻辑实践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对现实问题的理论认识和系统解答,体现了这一理论体系"改造世界"的能力,可以从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两个角度来阐释。(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回答了宗教领域的中国之问,即如何处理宗教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宗教伦理学研究从无到有、从不重视到重视、从自发到自觉,逐步开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宗教伦理学研究兴起的主导原因是:中国社会宗教信仰广泛存在的客观性和复杂性、良好的民族宗教政策环境、现代宗教对社会道德和信仰的挑战,以及宗教与道德之间关系的内在一体性.在不断整理和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我国伦理学研究者做出了开拓性探索,使宗教伦理学逐步系统化、学科化.宗教伦理学研究发展趋向体现为:学术视阈不断拓展,基本理论研究走向深化;比较研究持续推进,理论、应用层面多元发展;客观理性的学术态度逐步确立,科学方法论体系日渐形成;针对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成为主流,理论建构显示活力.  相似文献   

7.
从1980年代以来,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就已经从欧美宗教社会学的译介开始了。30年以来,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无论是对欧美经典的翻译,还是对中国本土宗教的社会学研究,都已经形成了一道可观的学术风景线,成为当代中国宗教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构成。本文对30年宗教社会学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有一大致的综述,希望能够从中总结出中国宗教学、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某些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无神论学会几位从事宗教理论政策研究的理事建议,2010年1月22日本刊编辑部邀请部分长期从事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和统战工作的老领导、老同志举行了一次小型座谈会。座谈是由《中国宗教》杂志2008年第11期的文章《从"精神鸦片"到"社会资本"》直接引发的这篇文章涉及到中国共产党对宗教的方针政策究竟是什么,它的理论依据和在中国实践的根据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来,前30年与后30年是否有原则性的变化等问题,这些老同志作了正本清源的发言,并介绍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历与总结。有实践依据,有理论高度,对我们是一种震撼和启迪。会议由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主任习五一主持。座谈会上的发言,根据录音略加整理,按发言次序发表如后,供感兴趣的同好者参考。其实,评论执政党的宗教方针政策及其理论和实践,在公开的媒体和学术报刊上早就有了存在各种不同认识和观点,以致引起辩论,应该是正常的,有益的。但自《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与时俱进》在2001年12月16日首发以来,相关舆论出现了一边倒的迹象,至这篇《从"精神鸦片"到"社会资本"》将这种倾向推到了一个新的坡度,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是当然的。不仅如此,《中国宗教》的主管单位是国家宗教事务局。《从"精神鸦片"到"社会资本"》一文的发表,使人容易把作者的言论误作官方的意向,具有了舆论的甚至政策的导向性假象。因此,辨清其中的是非不仅有学术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我们将以此次座谈为契机,就有关问题持续地进行讨论,欢迎大家参与。  相似文献   

9.
演觉 《中国宗教》2018,(11):26-28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华夏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40年来,党和政府的宗教工作理论与实践与时俱进,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落实到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形成贯彻,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到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到始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从倡导宗教和谐到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直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宗教工作创新推进,迎来并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出新的时代气象。  相似文献   

10.
本刊编辑部 《天风》2011,(10):27-29
当代中国宗教学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从开创到成熟,从敏感意义上的“险学”到蓬勃发展的“显学”,形成了许多研究热点和发展热潮。2011年,中国政界、教界和学界的有识之士对我国宗教状况有着诸多敏锐观察、集中思考、深度分析和现实关怀。我们无法将其全部呈现,只能管中窥豹,撮其精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11,(10)
当代中国宗教学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从开创到成熟,从敏感意义上的“险学”到蓬勃发展的“显学”,形成了许多研究热点和发展热潮。2011年,中国政界、教界和学界的有识之士对我国宗教状况有着诸多敏锐观察、集中思考、深度分析和现实关怀。我们无法将其全部呈现,只能管中窥豹,撮其精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任继愈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完成了对中国哲学史的系统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他从"认识史"和"斗争史"的角度理解中国哲学史,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揭示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规律。任继愈将宗教史视野引入中国哲学史研究,提出了"儒学是宗教"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国内报刊媒体公开发表的关于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的报道,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认真加以学习,并基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对之进行了研究讨论,从领会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的重大意义、全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认真体会积极引导宗教的关键在"导"、做好对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诠释和解读。  相似文献   

14.
正新近出版的《"宗教中国化"义理研究》一书,汇集了张志刚教授近年来在相关问题上的14篇专题论文,集中展现了他的学术研究重心从"国际宗教学界的百年探索历程",转移到"中国宗教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重建"后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之间关系这一重要问题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致力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从世界观、辩证观、实践观、价值观等富有意义的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继承。从思想理论到群体实践、西方社会到中国社会、社会革命到社会建设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前者对后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习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这是引导宗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作重点,它能够把整个宗教工作带动起来。宗教的中国化方向主要内涵是宗教要符合中华民族"仁恕中道"的精神和"多元通和"的生态,发扬爱国爱教、行善积德、互尊互学、政主教辅、与时俱进、文化兴教、开放包纳的优良传统,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信教群众。坚持中国化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内在要求,是宗教发展的健康文明方向,也是中国宗教成功适应社会的历史经验。坚持中国化方向,要健全宗教立法,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大力推动宗教神学中国化建设,形成熟悉中华文化的高水平的理论人才队伍,政、教、学三界要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17.
<正>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宗教的发展或中国宗教学的研究,常以"宗教文化"概念来予以取代,而"宗教文化"一语,甚至也被视为宗教发展的一个策略性话语。可以说,从"文化"而伦理,从"伦理"而结构,这是当代中国宗教研究范式的三段式演进。这个三段式的学术史演进,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那场关于宗教功能的"鸦片论"争论,继而则以宗教文化的研究形式陆续展开。进入1990年代,中国宗教学界已经将宗教作  相似文献   

18.
转型时期的中国宗教法治,其基础和关键在于中国当今社会的宗教理解。只有弄清了对宗教"怎么看"的问题,才有可能客观、稳妥、正确地提出并实施对宗教"怎么办"的举措。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已进入"依法治国"的时代,如何依法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亦已成为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议题。转型时期的中国宗教法治,其基础和关键在于中国当今社会的宗教理解。只有弄清了对宗教"怎  相似文献   

19.
《宗教人类学》已经出版了两辑。第一辑意在为中国的宗教人类学研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展示学者"走进宗教现场"的尝试。既有微观层面田野现场的细致考察,亦有宏观层面对中国民间信仰的探讨与反思。同时"非本土"学者的域外视野,从他者的角度让我们对域外田野现场有所了解,并有机会从他者身上反观自身。尤为可贵的是,《宗教人类学》第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宗教思想史研究是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依据唯物史观对中国宗教思想史作了独具特色的系统性诠释,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成分、宗教思想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互动关系、儒学的宗教性质等内容,指出在中国文化的建设里面不能无视宗教传统,其研究成果成为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中国宗教思想史的研究范式,对20世纪的中国宗教思想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