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6年12月2~3日,"国际儒学论坛·2016"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会议主题是"儒家视域中的家国天下"。来自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一百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寻家、国、天下的真实意蕴。《大学》最先言及家、国、天下。儒家视域中的家、国、天下,"身"作为其隐含之先决条件,无论在"家"之起点还是在"天下"之终点,都是不可绕开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天下观是儒家个人与世界关系的最高表达。唐虞之际、殷周之间的圣哲叙事凸显了儒家"有天下而不与"的天下观。尧、舜、禹之有天下,泰伯、文王、武王之让天下,都是为了"天下治",其表征就是"至德"。这样的天下观,正是君子投身社会洪流的权力取向,即所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相似文献   

3.
郑州——中国第八大古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因古时曾是商朝的都城,所以又称为"商城"。现代的郑州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梯次发展的中间地带,是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商业物流、批发周转的中心。郑州地处中原之中心,地域性建筑色彩总的倾向应尊重其地理历史气质,突出其"商城"、"绿城"的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对《周易·师·彖》"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此句之关键在一"毒"字。王弼注云:"毒犹役也。"孔颖达疏曰:"‘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占又何咎矣’者,毒犹役也,若用此诸德使役天下之众,人必从之以得其吉,又何无功而咎责乎?"1朱熹曰:"毒,害也。师旅之兴,不无害于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悦而从之也。"2高亨先生更是博引清代训诂学家的说法,释之曰:《彖传》:"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王引之曰:"《广雅》:‘毒,安也。’毒天下者,安天下也。《孟子·梁惠王》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是其义。……《老子》曰:‘亭之毒之。’亦谓平之安之也。"俞樾曰:"《尚书·微子》篇:‘天毒降灾,荒殷邦。’《史记·宋世家》毒作笃。  相似文献   

5.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是中国服饰文化史上的一个著名命题。黄帝尚"乾坤"之象创制了在中国社会流传数千年的上衣下裳,结束了华夏先民着衣的自在自为的无序状态,使华夏先民的着衣进入了规范有序的时期,从而实现了天下治,史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黄帝垂衣裳是中国服装设计之滥觞。  相似文献   

6.
对于"小国寡民",历来众说纷纭,但以国之小、民之少的状态为尚,则基本是以往对"小国寡民"解读的一致取向,而这实为一种误读。"小国寡民"是老子以侯王为中心,为对治诸侯国广土众民所带来的诸多问题而提出的救世之策,旨在通过削弱诸侯势力以拱卫天子,并让百姓过上自给自足的安稳生活。"小国寡民"不等同于绝对的国小民寡,更不是要退回到小国林立的万国时代;也不等同于均分天下,大国与小国之别还是存在的。在笔者看来,只有通过"小国寡民",天下安定才有望得以实现,天子权威才有望得以巩固,无为而治才有望得以落实。而这便是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用意所在。  相似文献   

7.
《易传·系辞》中以"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表达了其对政治的一种思考。日月交错不息,光照万物而不已。为政者法日月之道,其由"明"来沟通天地,使得天地不闭塞,由此居于天地之间的人们才不会受限于人的机制,为其现实社会所固化,而可能向着更为广阔的天地之道敞开自身。为政者以"明"来治理天下,其最终的目的是天下之人自明其德,从而将治天下转化为了每个人自治自正的过程。个人的自明不已源于人所本有的自然之性,天地交通无碍则"明"自显,个人之性命因而能够各得其正。王者以开通天地之道为务,积极营建富有生机的天地之境域,万物于此相互沟通而无阻,明王治天下的政治智慧从而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8.
《易传·系辞》中以"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表达了其对政治的一种思考。日月交错不息,光照万物而不已。为政者法日月之道,其由"明"来沟通天地,使得天地不闭塞,由此居于天地之间的人们才不会受限于人的机制,为其现实社会所固化,而可能向着更为广阔的天地之道敞开自身。为政者以"明"来治理天下,其最终的目的是天下之人自明其德,从而将治天下转化为了每个人自治自正的过程。个人的自明不已源于人所本有的自然之性,天地交通无碍则"明"自显,个人之性命因而能够各得其正。王者以开通天地之道为务,积极营建富有生机的天地之境域,万物于此相互沟通而无阻,明王治天下的政治智慧从而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是当前设计界的重要理念,恰是儒家"爱有差等"的"仁爱"精神在设计中贯彻的结果,可导致"设计异化",而这恰是设计界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墨子设计思想中蕴含丰富的伦理意蕴,包括:"兼相爱"的设计伦理原则,"利人"、"节用"、"非乐"的设计伦理标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设计伦理目标,主张以"爱人若己"的"兼爱"伦理,取代"爱有差等"的"仁爱"伦理,简称"设计义治"。对解决这一难题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和平"乃易学的关键词,"天下和平"乃易学价值观的基本命题.此论题先贤时彦少有讨论,略抉其旨:原始易学的思维模式基于对天地万物及人自身的观察,从而形成一套独特的表义符号与释义系统,即卦象、卦图与卦爻辞.易以"人文化成天下"而建"文明",作为"立言"宗旨."言"不空立,托诸先王、先哲功业德行而立.文明的创造,先哲谓之"立德"、"立功"."立功"、"立德"赖"立言"而传之久远.反观往史,前世之实用惯例,行之有效,每为后世之典礼.道德价值之构建似乎是这样的:人类行为由质朴不驯而驯服,而有习惯;习惯法的确立已然开辟文明之境.由此而进:由习惯驯服而成风俗伦常,由风俗伦常之反思而有道德价值的自觉.文明成果之推行天下,全赖和平以传.古往今来,战火频起,毁坏多少文明成就.先哲有察,确立"天下和平"的命题,再三致意,易学微言大义系焉.  相似文献   

11.
"组合研修"是指将青年教师根据"跨层、跨段、跨科"等因素,按照人数控制原则组成互助小组,在"教学临床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下开展教学行动研究,实现全体青年教师可持续地共同发展。组合研修构建了以教学临床专家为引领,骨干教师为先锋,普通教师为主体的研修培训模式。"达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业在教师",没有教师就没有学校教育。教师是实现学生和学校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正"不争"一词在《老子》中出现8次,与之意义相近的语汇或表达几乎出现在大部分篇章,构成《老子》的思想底色。《老子》第66章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67章讲"不敢为天下先"作为"三宝"之一。"不敢为天下先"即"不争",  相似文献   

13.
觅友之道     
正交友之道写在各种生活指南中,从古至今,讲的几乎是一个路数。高朋满座、往来无白丁,说的是结交的朋友都是高大上。老百姓话说得直白:鱼找鱼,虾找虾。圣贤孟子讲得文雅,成了名言:"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讲来讲去,交友之道,讲品格性情,讲身份地位,还讲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提倡的神道设教,就是将道德与宗教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神道设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语出《周易·观卦·彖传》:"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注释说,圣人"观天之神道"来教化百姓,从而天下悦服。具体来说,它包含  相似文献   

15.
"方士"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职官>:"方士掌都家,听其狱讼之辞,辨其死刑之罪而要之."[1]此处方士系指周代掌握四方讼狱的职官,与后来所通称的方术之士的"方士"含义不同.后世所谓的"方士",即方技术数之士."方"指"方术","方药",<庄子·天下篇>云:"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2].<史记·秦始皇本纪>谓炼求奇药之人.<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说方士即是一些讲求道术、擅长方技的人.  相似文献   

16.
对高清海的"类"哲学采用"症候式阅读",需要仔细注意其隐含预设。虽然高清海根据这些预设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但没有阐明它们。基于这种思考生发的关键论点是:第一,类概念展现了关于"天下共生主体"的丰富想象力,它超越了国家或全球公民的传统范式。高清海预设的世界主义世界观应该被理解为人类-宇宙的,而不是人类-中心的。第二,鉴于高清海对创造性阅读儒家思想的坚定信念,他所预设的世界主义世界观与杜维明一致,其根源可以在儒家的"天人合一"概念中找到。由于人类-中心的"天下"思想的统治性曾作为中国古代封建帝国的主导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人类-宇宙的"天下"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已经被边缘化。因此,为了在21世纪提升高清海哲学,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是重塑"天下"思想的人类-宇宙意义,从而重塑其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青 《管子学刊》2007,(2):82-85,96
《庄子·天下》术"的转变,实质上就是学术由"混沌"状态向细化状态的发展进化,也正对应了王官之学向诸子之学的转化.这是时代的进步,是学术发展的必然.上博简《曹沫之陈》为了解这一进程提供了一个实例.深入认识"道术将为天下裂"一语,不仅对于庄学研究有一定意义,而且对于认识《曹沫之陈》的性质和古代学术变化的实质都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徐复观对儒家的德治展开了一种创造性的解释——德治即"无为之治"。为政者要消解自己的好恶和才智,限制自己的政治权力,使自身处于一种无为的状态,即非主体性的状态;而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即"以百姓之心为心",突出天下人民在政治中的主体性,即以天下治天下。德治即"无为之治"含蕴着深刻的民主思想。徐先生的解释把儒家的德治与现代的民主政治结合起来,认为儒家的政治思想具有民主精神,但没有建立民主的制度和法治;而现代的民主政治,只有建立在儒家之仁义道德的基础上才能根基牢固。  相似文献   

19.
由《礼记·礼运》而来的一家一人观念,在宋明时期被给予了广泛的讨论。气性之和合导出了博爱的"大家"说,而大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则成为王阳明仁说的中心课题。"心体之同然"与"一体之仁"相结合,并随着良知发用而呈现。博爱是有边际的,爱善是博爱的内容限定。生物之心意义上的天下一心,可以辅助发明心本论哲学的以心为本和社会人伦意义上的同心同爱。"致良知"为博爱的实现提供了最重要的心理动因,而且直接担负起了践行博爱的道德责任。生民的困苦通过"一体之仁"的心理架构而转移到我的身上,不忍人之心已转换成义不容辞的救济职责。博爱的施行并不拒绝回报,互惠是施行博爱的理想结果。  相似文献   

20.
南宋杨万里的易学"引史"以"证经",辟宋代易学发展之新路,于其中颇有历史哲学之精神。他认为《易》与"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易》确立起大中至正的形上之道,"史"则将此形上之道贯彻、落到实处;人们以"史"为鉴,就能更好地按《易》道所确立的精神行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易》形天下无形之理、穷天下无穷之事"的观点,强调人们的历史认识具有客观的性质;"易道之用存乎变",历史的变化是必然的过程;"易道之体存乎常",历史的发展具有其自身的法则、规律;"易道之行存乎人",人在历史发展中居于主体的地位,从而构成其独具特色的易学历史哲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