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帝的圣道是有大能的,但圣道需要在成为肉身的过程中彰显出其大能。圣道若不成肉身,就难有功效。"道成肉身"的事件告诉我们,永活的上帝之"道"不在字里行间,却在基督的成身为人。不但如此,唯有人能行"上帝之道",上帝之道才能继续成为肉身。也就是说,上帝的"道"必须投入血肉之躯,在人间充实地活着,才会真正彰显神人同在的真理。上帝之道不仅是指被启示的上帝之道——耶稣基督、被写下的上帝之道——圣经,也是指教会所宣讲的上帝之道——教会的宣讲。这"道"不但是上帝的话,而且也是上帝的道路。基督教中国化,就是要使上帝的"道"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成为肉身、在我们身临其中的社会中成为肉身。这不仅需要我们言语的宣讲,更需要我们生命的见证。在一个有需要的世界,教会不仅要宣讲上帝的旨意,更要实践上帝的旨意。这旨意就是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所成就的、被圣经所见证和彰显的、也是教会所要宣讲的福音。  相似文献   

2.
徐萍 《天风》2003,(1):22-22
人处于罪恶之中,却无法自救,而上帝是爱,上帝是全能的,人只有依靠上帝才能得救。上帝在对人的拯救中走上了十字架,这是拯救的遭遇,更是上帝之爱与上帝大能的显现,所以耶稣被钉十字架正是上帝拯救世人的方法。 上帝拯救人的方式是上帝首先走向人,指引人重回上帝的怀抱,其中人的信也很重要。真正的信,不是迷信。基督教的信首先是听到道,然后信道,遵行道,使信者跟从上帝回归到真正的家园。这样一种回归,是通过耶稣的启示,上帝之光对黑暗的照亮。“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9)耶稣又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约12:46)  相似文献   

3.
《天风》2020,(9)
正圣经作为被写下的上帝之道,是基督教会所接纳的正典,也是基督徒信仰生活的最高规范。一直以来,教会对上帝之道的宣讲,并不是仅仅关注在过去的历史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更关注圣经对于当下应有怎样的信息,能够给人的生命和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就如前坎  相似文献   

4.
因为生命是宝贵的,所以应该珍惜生命、呵护生命。面对生命,人必须要有敬畏之心,必须要忏悔,这才是人类文明成熟的标志。基督教认为,生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的生命是上帝在人身上的行动以及人在听命中的回应。  相似文献   

5.
当一个人用双手将自己的生命之树折断的时候,自杀的悲剧便发生了。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度。当一个人感到绝望的时候,就采用自杀这种手段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否定自己的存在。由于这种举动有悖社会常理,人们往往感到难以理解。本文试图对自杀的社会原因以及自杀的预防作初步探讨。 一、自杀的社会原因 对自杀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心理学家认为自杀是个医学问题,自杀的原因是心理作用的结果;生物学家把自杀归结为纯粹的化学问题,认为自杀是由于大脑化学物质失去平衡造成的;伦理学家则  相似文献   

6.
《天风》2001,(4)
最近,台湾媒体连续报道多起自杀事件,引起岛内外广泛关注。伊甸基金会等为此发起“珍惜生命,向自杀说不”行动。著名牧师周联华劝勉有自杀倾向的人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同时也呼吁人们发扬爱心,适时给予关爱和援手,以降低自杀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诚然,中文圣经将希腊文圣经中的"逻各斯"翻译为"道"实乃妙译."逻各斯"是新约圣经作者借自希腊哲学的一个概念.新约中的"逻各斯"等同于旧约中的"上帝的话".在旧约中,讲到上帝的话能创造和维系生命,是生命的源头,也是维系生命的大能.不但如此,透过先知们说出的上帝的话,都带有刺透人心、复苏人灵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汪冬梅 《天风》2006,(12):46
上帝赐每个人在世的生命只有一次,在生命中与主相遇。从最苦的日子走到今天,完全是出于上帝所赐的恩典。从此立志活出上帝的生命荣耀主。  相似文献   

9.
诚然,中文圣经将希腊文圣经中的"逻各斯"翻译为"道"实乃妙译。"逻各斯"是新约圣经借自希腊哲学的一个概念。新约中的"逻各斯"等同于旧约中的"上帝的话"。在旧约中,讲到上帝的话能创造和维系生命,是生命的源头,也是维系生命的大能。不但如此,透过先知们说出的上帝的话,都带有刺透人心、复苏人灵的力量。中文圣经将"逻各斯"译为"道",似取其两种含义:一是"话"(上帝的话),另一是"说"(上帝说)。  相似文献   

10.
游斌 《天风》2022,(5):14-17
礼仪年是教会在圣灵的引导之下,对人如何在时间中接受上帝恩典的一种领悟和实践的方式.时间是上帝的创造物,人是在时间中的存在.礼仪年使人在时间的流转之中,伴随着天地日月的变化,按照耶稣生命的节奏,在上帝话语的浇灌之下,气质变化,实现基督徒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潘海洁 《天风》2004,(5):16-16
“和睦”一般指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圣经原文中和平、和好、平安、和睦都是一个字,意思是相同的。 和睦当然是有一定对象的,在此按照与之和睦的对象的不同,分为三点理解,使人与上帝和睦、与人和睦及与自己和睦。 一、与上帝和睦——使自己与上帝和睦,也使人与上帝和睦 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之后,将人放置在伊甸园中,赐给人美好的一切,有上帝的同在,人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但是由于人违背上帝的吩咐,人与上帝之间失去了起初的  相似文献   

12.
生命是神圣的,珍爱生命,追求生命是人的本能欲望.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社会焦虑引发精神疾病,情绪失控自杀被认为是大学生自杀的普遍过程,建议对大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等有关的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13.
社会焦虑与大学生自杀人群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是神圣的,珍爱生命,追求生命是人的本能欲望。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社会焦虑引发精神疾病,情绪失控自杀被认为是大学生自杀的普遍过程,建议对大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等有关的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创造论和人对美的追求的角度探讨了《马太福音》6章25-34节的美学意义,认为人作为上帝的创造物之一也必定与其它的受造物有着共通的一面,人可以从耶稣所指出的创造物之"美"中,找到对自己的意义和启示。即从"飞鸟"与"百合"所揭示的本性之生命美,来联系人在生活中所应当持有的追求目标和次序,从而展现属于自己的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15.
以"我—你"关系为基础,布伯建构了他的对话伦理。对话伦理具有"呼唤"和"回应"的关系结构,它要求人敞开自身,经由对生命中所遭遇的他者的"呼唤"之"回应"来实现对他者的责任。布伯强调上帝在对话伦理情境中的在场,由此,对他者回应的对话伦理同时也是对上帝负责的宗教伦理。对话伦理将对他者的关怀与责任和对上帝的追求结合在一起,使得人们在凡俗中发现神圣,在当下遭遇永恒,在对有限他者的责任中实现对上帝的绝对责任。  相似文献   

16.
周文江 《天风》2003,(6):16-17
箴17:22 我们在各种新闻媒体和教会事工中,常常听到或看到一些年轻人英年早逝的消息,实在令人惋惜。短暂的人生匆匆而过,有的是因疾病;有的是因超负荷的工作;也有的是因拿生命开玩笑、不注重身体健康,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生命、以及健康问题的思考。 人对健康问题的误解 生命是上帝的赋予,上帝给我们生命,不是叫我们去苦待自己的身体,而是让我们爱惜自己的身体。  相似文献   

17.
信仰     
我相信上帝赐给我们生命,我们可以在爱中成长。我也相信上帝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正如太阳存在于每一朵花的色彩和香味之中一样。即使是我、在眼前一片黑暗之中仍能看到上帝的光明;在耳边一片死寂的缄默之中仍能听到上帝的声音。我相信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耶稣基督的教训生活在世界上。只要我们都能服膺他的诫命“彼此相爱”就可以迎接极大的快乐降临这个世界。我相信可以按照上帝的宗旨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一样,每个人都会爱众人。若盼望人家如何如何待自己,自己也必须如此如此地待人。我相信每个人的福…  相似文献   

18.
《尼西亚信经》以“我们信独一上帝”开始,随即以“全能的父”形容这位独一上帝。我们所信靠的上帝, 既是大有能力的主宰,也是慈爱的天父。人类的父我们说上帝是“父”,有三个主要意思:上帝是创造主、上帝是信徒的父、上帝是耶稣基督的父。第一, 上帝是“父”是指他是创造主,是生命的根源,正如人  相似文献   

19.
王剑华 《天风》2007,(11):16-17
基督徒反省人生是从更高的角度,是从神人关系的角度来反省人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亲迎上帝,就是人朝见上帝的情景。在与上帝朝见的过程中获得召命,作生命的省思,作生命的转向,重新厘定生命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超人"是"上帝之死"这一事件中的主角之一,而不理解"疯子"及其与"超人"的关系就无法完全读懂"超人"。上帝死了,"疯子"承认自己是凶手之一,而以权力意志为本质的"超人"也是上帝走向死亡之路的推手,"疯子"或者凶手是"超人"的第一幅面孔;上帝死后,"疯子"呼喊着寻找上帝,"超人"作为本质上失去上帝的人,不知所寻为何却同样处于寻找的维度之中,寻找者是超人的第二幅面孔;在"上帝之死"这一事件的发生过程中,"疯子"对围观者和"超人"对"迄今为止的人"都体现出一种超越,并在信仰之可能性、寻找之态度、思之有无这三个方面表现相同,超越者是"超人"的第三幅面孔。对这三幅面孔的描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超人"之超越性,并有助于全面把握尼采视阈中人之本质的绽出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