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僧睿所撰<大品经序>介绍了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一些情况,指出鸠摩罗什译出此经后在翻译<大智度论>的过程中继续修改此经,并以9对词语为例谈及鸠摩罗什翻译及修订此经时所作的语言创新.但是,僧睿<大品经序>的记载同今存相关汉文佛典的实际用语并不完全一致,它同僧祐<出三藏记集>的相关记载也有出入.调查表明,同为鸠摩罗什主译而成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大智度论>部分用语彼此有别,今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可能并非鸠摩罗什心目中的最后定稿;诸多材料显示,今存汉译佛典和中土佛教撰述都有可能在传抄过程中失真.  相似文献   

2.
宏度 《法音》2008,(5):7-10
一、《心经》与《大般若经》的关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属于般若类的经典。在玄奘法师翻译的《大般若经》第403卷的〈观照品〉和第429卷的〈功德品〉以及鸠摩罗什翻译的《大品般若》的〈习应品〉第三之一和〈劝持品〉第三十四中,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2,(2)
《心经》是一部《大般若经》的提纲,又是这部经的总结,文约义赅,为佛家讲说、诵读最广的一部经。因此,它的译本也比较多,现在知道的就有十三种,常见的有以下七种;1.《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玄奘译;3.《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法月重译;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般若共利言等译;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究了《大智度论》之传译对鸠摩罗什、僧肇等《注维摩诘所说经》的具体影响,认为《大智度论》是《注维摩诘所说经》释经材料的重要来源。《注维摩诘所说经》对《大智度论》的征引不仅推动了般若学说在南方的讲说和传播,且对佛经义疏体的兴盛有助推之功。其解经例引故事以阐经义的方法,开启了东晋庐山慧远唱导"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之先河。唐代敦煌佛教讲经文"说缘喻"也是此种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大智度论》中的宇宙观与佛陀观佛教大学综合研究所所长、佛教大学教授山雄一一、宇宙之构造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的特色之一,是在将大乘佛教的宇宙观,与小乘佛教、特别是说一切有部的宇宙观做比较讲述这一点上,不论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因其宇宙观皆各与其佛陀...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5,(3)
<正>鸠摩罗什入关是中国佛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汉地的短短十余年里,鸠摩罗什重译了大小品《般若》、《法华》等大乘经典,并系统地翻译了"以为心要"的大乘中观论书。借由他传承的般若三论之学,修正了两晋以来中国僧人对于"空"的理解;重译的《法华》、《维摩》等重要大乘经典,成为了中国大乘佛教研究和发展的奠基作品;其所翻译的《成实论》,在南朝掀起了研究的热潮……然而,根据僧传记载,这样一位载誉当时,又得到  相似文献   

7.
圣凯 《法音》2002,(7):3-7
一、《法华经》的三昧思想1、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公元286年。2、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公元406年。3、那崛多、达摩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公元601年。智者大师(538—597)为解释《法华经》不遗余力,著成《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其所依译本即为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犤2犦。在《法华经·妙音菩萨品》中说: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有一菩萨,名曰妙音,久已植众德本,供养亲近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华三昧……尔时,…  相似文献   

8.
田光烈 《法音》2003,(6):9-12
《金刚经三义》载于《吕贗佛学论著选集》(山东齐鲁书社出版)卷一。《金刚经》具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金刚般若经》。佛在舍卫国为须菩提先说境空,次说慧空,后明菩提空者,盖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为诠也。金刚为金刚杵的略称,古代印度的一种武器。在佛法中,则为象征破迷开悟的武器,象征菩提心的金属的法具。般若,又曰波赖若,译曰智慧。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觉有三德,一为实相般若,是般若理体,本为众生所具,离一切虚妄之相,般若之实性,是为所证之理体;二为观照般若,观照实相之实智也;三为方便般若,分别诸…  相似文献   

9.
《大智度论》是相传为龙树所作、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著名大乘佛教论典,堪称《小品系般若经》及《大品系般若经》最早的及规模化的一部注疏著作,在大乘佛教思想史上也向来有"百科全书"的美誉。本文根据《大智度论》末卷阐释般若、方便二种菩萨道辩证关系的疏文,揭显此论在般若经诠释及大乘佛教教法思想建构方面的特殊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86,(1)
大品经游意一卷(《续藏经》本)唐释吉藏撰。《大品经》者,即《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也。自曹魏高贵乡公廿露五年,朱士行既从昙柯迦罗集梵僧羯磨受戒,于洛阳讲《道行般若》,叹为大乘之要。以译理不尽,西求大本于于阗。得正本九十章,遣弟子送归。至晋元康元年,竺叔兰、无罗叉译为晋文,名曰《放光般若》。于是义学之侣,莫不志归般若,宗申本无。支孝龙讲之,帛法祚注之,安惠则写之,康僧渊诵之。哀帝请竺道潜、于法开、支道林先后出京讲《放光经》。道安居襄阳十五年,每岁再讲《放光经》。罗什入秦,重译《道行》,名曰《小品般若》;重译《放光》,名曰《摩诃般若》。世称此二为“大、小品经”焉。又译龙树造《摩诃般若经释论》,名曰《大智度  相似文献   

11.
鸠摩罗什是东晋十六国时代的著名佛经翻译家,大乘佛教观学派哲学家。鸠摩罗什一生的业绩主要有二项:一是翻译佛典,二是培养弟子。鸠摩罗什翻译佛典的数量,现存为39部,313卷。译本的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大乘佛教经、论、律的多方面内容。鸠摩罗什的翻译佛经水平也是上乘的,这主要表现在译本的内容和文体两个方面。他在新译中准确地体现了大乘的缘起性空思想,纠正了旧译的缺陷,廓清了长期来人们对般苦思想的异解、争论。在翻译的文体上,鸠摩罗什也一变以前的朴拙古风,运用达意的译法,文词典丽昂畅,易于理解。鸠摩罗什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维摩诘所说经》是大乘经中又一部很有影响的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此经一译再译,先后有七种译本,现存的有吴支谦译《维摩诘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六卷。其中以姚秦弘始八年(406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寺“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译出的《维摩诘所说经》最著名。此经译出之后,备受中国佛教学界的重视,疏注此经的著作层出不穷,不下三四十种,其作者中的许多人都是影响一代的名僧,如南北朝时代的僧肇,道生;隋代的净影寺慧远,中国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唐初名僧、三论完的创始人吉…  相似文献   

13.
《维摩诘所说经》思想试探伍先林《维摩诘所说经》(Vimalakirti-nirdesa-sutra)三卷,或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经》、《不可思议解脱经》等,姚秦鸠摩罗什译,此经前后共有三种译本,除罗什译外,还有吴支谦译《维摩诘经》三卷(或作二卷)和唐...  相似文献   

14.
鸠摩罗什的“诸法实相”论──据僧肇《注维摩诘经》的罗什译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杨曾文鸠摩罗什(344—413年)是中国后秦时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学者。他从后秦弘始三年(401)到长安,到弘始十五年去世,前后11年多时间,共译佛经35部...  相似文献   

15.
鸠摩罗什入关后《大智度论》的译出,使中国学僧首次接触到了较为详细的印度佛身理论。庐山慧远正值此时,较早学习了《大智度论》,并就佛身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法身”存在的诸多疑问求教罗什。在两人的书信集《大乘大义章》中,慧远将法身理解为有形有相的实体。与罗什交流后,慧远对法身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纠正,但法身实有思想仍未改观,这为晋宋之际佛教义学的转向发挥了重要的理论铺垫作用。因此,探讨东晋庐山慧远的法身思想,有助于凸显其在中国佛学思潮转向中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0,(12)
<正>《坐禅三昧经》(二卷,鸠摩罗什译)卷上:"第五法门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人等当教一心念佛三昧。"经云:  相似文献   

17.
《大乘大义章》简析张竟业《大乘大义章》是由庐山慧远(334─416)的提问和后秦鸠摩罗什(350─413)的回答构成,根据《般若经》和解释般若经的《大智度论》中所说的佛教教义,从不同的角度阐明各自观点和见解的文书。它收录于大正藏第45册(122─14...  相似文献   

18.
覃江 《宗教学研究》2012,(2):139-144
前辈学者的研究已经指出庐山慧远对大乘般若实相的理解是一种实在的法性论。本文通过对《大乘大义章》中庐山慧远本体论思路的梳理,以及鸠摩罗什对其思想的批评,展示了本体论思路与实相论思路的各种歧异,指出两者根本的区别在于本体论执着诸法有一个实在的体性,从实在论的角度做出或有或无的独断。般若实相论否定有任何实在法性,实相是远离有无两边的中道。但是罗什的这个重要思想在当时和后世却都很少得到理解。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6,(11)
正一、五种相承佛教传入中国当为公元一世纪前后,兴于印度的佛教经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其后,中国十分盛行由印度传入的汉译佛教经典。出身于西域龟兹地区的鸠摩罗什(344-413)被迎入长安,先后汉译了天台所依经典《法华经》以及《大般若经》、《阿弥陀经》、《维摩经》等大乘经典。此外,还汉译了《中论》、《大智度论》等中观教派的论著,被誉为伟大的译经家。至今,其译经旧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7,(12)
<正>《法华经》是初期大乘佛典之一,在佛教典籍中影响巨大、传播很广,是各个领域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一部经典。姜南指出,《法华经》的核心部分形成于公元前1世纪。该经传入中土后,凡经八译,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汉译本共有三种,按时代先后顺序分别为:西晋·竺法护《正法华经》10卷27品(286年译出,收录于T09,NO.263);姚秦·鸠摩罗什《妙法莲华经》7卷28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