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简论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的关系——兼答周积泉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第一次明确地将社会意识区分为两种基本形态,即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单就“社会心理”这个概念来说,社会学研究它,心理学也研究它。“社会心理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具体的社会变迁、历史事件对个体的人 (或社会集团) 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揭示社会心理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思想和行为的关系,因此,它又可以称为“心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和条件,即研究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心理”概念是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基本形态来研究的,它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上流行的普遍心理状况或某阶级、某集团的心理状况。相对于思想体系而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一个层次的构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思潮是区别于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的社会意识现象,可以把它构想为社会意识系统的一个层次。  相似文献   

3.
作为社会意识的社会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体系和社会心理,是历史唯物主义领域中关于社会意识的两个范畴,前者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形式,后者是社会意识的初级形式,这种初级形式是思想体系形成的基本前提。该文区分了社会心理学说与一般社会心理学的界限,并着重从社会心理学说发展的简要历史中,发掘了这门学科对于研究唯物史观和社会意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重塑社会主义观念形态:社会学的思考──兼评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孙嘉明观念形态是一种社会精神或意识体系,然而它又是一种“社会实在”,是社会的精神和质的规定。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过来制约社会存在”的基本原理,联系当前我...  相似文献   

5.
自从俄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普列汉诺夫提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构成的观点以来,在很长的时期里,学术界没有重视社会意识的结构问题,只是满足于指出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70年代未以来,我国学术界普遍注意到并且接受了普列汉诺夫的社会意识两层次结构的观点,并复述着他的主张:社会心理是直接反映社会存在的,思想体系是在社会心理基础上产生的。近年来,有人提出,社会意识是三层结构:除同意普列汉诺夫的高低层划分之外,认为还有一个中间层即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社会心理转  相似文献   

6.
论普列汉诺夫的社会意识两种形式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普列汉诺夫第一次明确地将社会意识区分为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两种基本形式,提出了社会意识两种形式的学说。怎样看待普列汉诺夫的这个学说呢?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的进一步阐明呢,还是对唯物史观的背离呢?是他哲学思想中的精华呢,还是失误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对他的有关论述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7.
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不仅加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引起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而且也向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课题。当前西方的一些学者极力宣扬“技术决定”论,对此究竟应当作何评论?我国学者尚有不同看法。有的同志认为,从归根结蒂的意义上讲,技术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在此意义上“技术决定”论是正确的。多数同志则认为,“技术决定”主张现代技术的内在逻辑必然导致相同的社会后果,技术决定着人类的精神和社会的状况,从而否认了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意义,它与唯物史观是对立的。梁树发同志的这篇文章,对此作了具体分析。我们认为,这类问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讨论,是会得到科学的认识的。  相似文献   

8.
通常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个观点近年来受到质疑。于乔提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才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参见《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新探》,《河南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张云勋主张用“社会物质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这对范畴作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参见《略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范畴——兼与邹永图同志商榷》,《学术研究》1981年第3期)。朱青君在来稿中则提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物质生活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关系。兹摘登于后。  相似文献   

9.
“哲学研究”杂志一九五七年第一期刊载了王子野同志所作“必须正确解释‘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一文。对于这篇文章的某些重要论点我是基本上同意的,特别是关于“上层建筑”的概念我认为是应该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加以理解的。过去把某一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局限于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观点、理论和制度,而不包括被统治阶级的观点和理论,只简单地把它称之为“上层建筑的现象”是不科学的。这样必然会使人发生疑问:为什么同样产生于经济基础,而要区分为  相似文献   

10.
社会风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虽然它的产生和变化遵循着一定的社会规律,但社会风气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活动是密切地连在一起的。不过社会风气与人的自觉能动性相距甚远,是低层次的社会意识现象。社会风气的好坏,对社会的进步、对社会意识的其他方面都具有非常要重的影响。因此  相似文献   

1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论最基本的范畴。本文的任务,并不是全面论述这对范畴,而是就学术界关于这对范畴分歧较大的若干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还望得到批评指正。 一 有的同志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的流行说法,是不科学的”,“它本身不是物质”。因而提出了“社会存在同它的物质承担者的关系”这个命题(《论上层建筑不是社会存在》,载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和发展都与人的意识活动联系在一起,社会的每一进步和成果的取得都与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分不开,都是意识通过人的活动而实现的物化。由此出发分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发现,它们本质上是一种“反思”的存在,即各自都不能游离于对方而孤立存在。脱离社会意识的“存在”不能称为“社会”的存在,脱离社会存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戴家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道德是人类社会一定的生活方式或经济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它受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即...  相似文献   

14.
由于道教思想体系对于“道”(自然规律)的特殊理解,决定了它在“科学思想”层面上的重要性。道教思想实际上内含了对科学技术的需求,科学技术在道教的信仰、实践中又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最终道教哲学“发展了科学态度中许多极为重要的特点,因此对中国的科学史非常重要。”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曾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优美的东西都源出于道家学说。如果没有道家学说。  相似文献   

15.
在揭示“道德”有“道”(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道德理论和规范体系)与“德”(人们循“道”而行的表现和品行、品性)之分的基础上,认为“道”和社会经济关系相辅相成,进步的方式是“转型”,即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生产方式的变革,出现新的历史类型。改善“德”即社会道德风貌的基本途径是:在确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理论和规范体系的基础上,强化道德教育等以“育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规范体系和以此培育“四有”新人,在今天具有特殊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6.
社会心理现象既具有社会学的特性,又具有强烈的感情因素。社会学与心理学都不可能彻底解释这种现象,社会心理学应构成一门独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既研究大集团的心理,也研究小集团的心理。社会心理虽然有反映社会存在的一方面,但是还有“实践的”方面;前者即表象与概念,构成公共意识的特殊内容,后者即意志与感情、行为与行动,构成社会心理的特殊内容;后者比前者更活跃,更不稳定。艺术反映的特殊对象正是社会心理。艺术中刻画的人物的心理体现着整整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心理。这种社会心理是复杂的,充满了矛盾的。某一阶级的思想体系大体上是同其社会心理吻合的,但两者之间也有不吻合的地方。同思想体系相比,社会心理表现出三个特征:自发性;多样性和易变性;非系统化和非概念化。思想体系与社会心理构成社会意识,它体现着社会精神生活的整体。  相似文献   

17.
一、主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就是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坚持主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同志,总要作一个慎重声明,例如说:“这种独立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历史唯物主义论丛》第1辑,第202页);“社会意识的独立性”“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4期第10页)。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普列汉诺夫首次明确地把社会心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一书中,他将社会意识区分为两种基本形态: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在我国一直译作“意识形态”),把社会心理作为他的社会结构理论的一个环节。①普列汉诺夫这一思想的提出无疑是对唯物史观的一个创造性贡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思想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直到60年代初苏联学者才开始比较公正地对它加以研究。在我国哲学界,社会心理问题则一直无人问津,在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甚至找不到“社会心理”一词。近两、三年来,我国哲学界才开始研究社会心埋范畴。现将前一  相似文献   

19.
论毛泽东的“文化扬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扬弃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毛泽东思想中~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的文化思想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丰富和发展。学习、研究毛泽东的文化扬弃论,对于今天我们正确对待中外历史文化遗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文化扬弃论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文化扬弃论,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人类社会一切文化形态在发展中不断扬弃自身,实现其新质对旧质不断超越的客观规律所建立的一套系统的科学理论。所谓文化自身的扬弃,是指文化形态的发展具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形式,它体现了随着社会生活实践的发…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及某些论著,对社会意识中的一些问题还没有说清楚,或说得不正确.本文就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一、关于社会意识和意识的关系关于社会意识,我们的哲学教科书都作了这样的规定:“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个规定从原则上说并没有错.但细究起来,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说清楚.第一,“意识”前面和“社会”两字是什么意思?是说意识具有社会属性因而叫社会意识,还是意识反映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因而叫社会意识?第二,是否意识就是社会意识?“意识”前面加不加“社会”两字在内涵上有没有区别?按照传统的理论,存在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存在,一种是社会存在,而思维和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