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知识论中的"知识"指的是"科学知识",即"真理"。西方知识论哲学和中西伦理道德学说的运思方式截然不同,它们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属于不同的领域。如果任由西方知识论哲学以逻辑理性解构中西伦理道德学说的基础(诸如西方的宗教信仰或中国的儒家信仰),就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大滑坡。而这一点尚未引起中国学界的足够注意。事实上,中国学界在引入西方知识论哲学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中国文化,认真进行"对接"问题的研究,以求在吸收西方知识论哲学精华的同时,规避其对中国社会可能造成的危害。可能的途径之一是创建一种整体意义上的"知识论"。这种"整体知识论"可以将中国伦理学说和西方科学知识论纳入同一体系,有效地规范它们的研究领域和互动关系,并为伦理道德学说保留科学知识论无法干预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肖建华 《世界哲学》2007,(4):107-112
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之后,哲学转向现代形态。“知识形而上学”是近代哲学转向现代哲学的逻辑主线。近代知识论企图为“知识”建立一个绝对可靠的基础,现代分析哲学、诠释学虽然否定了知识论的这种妄想,但他们仍企图通过语言和诠释为知识找寻一种深层的根据;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则在知识异化形态下引发了对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追问,其实质是追问知识的价值问题。这一逻辑转换召示了哲学对科学知识更全面、更合理地把握和理解,召示了哲学向时代敞开。  相似文献   

3.
传统知识论是与"自然事件"相对应的认识方式,它并不足以覆盖"行为事件"的解释领域。本文就此提出一种新的知识论,即"理解的知识论"来加以补充。目的因(行为事件)构成"理解的知识论"的特有研究领域,对行为的目的、意义与价值的把握是理解的目标。理解是在"理解的空间"的架构下进行的,它包含如下三个部分:一是我们已经具有的知识系统,它为认识提供了一种知识背景;二是包含在其中的深层的思维规则系统和价值规范系统,它们为认识活动提供了规范性的理由;三是经由经验知觉以及佐证(testimony)所获得的信息,它们提供了事实性的证据或理由。理解的知识论不是描述性的,而是规范性的。"义务原则"、"还原原则"以及"合理性原则"构成理解的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社会知识论(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知识论是知识论领域中的一个新方向。美国学者施密特曾经提出 :“社会知识论可以被界定为知识的社会维度的概念与规范的研究。”[1 ] 主张应当从社会的维度来研究知识问题 ,这是社会知识论者的共同主张。不过 ,对于“社会的”这一概念应当包含哪些内容 ,社会知识论的性质应当是什么 ,它与传统知识论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目前仍属各执一说 ,尚未取得什么共识。一 社会知识论的起源与发展虽然作为一种系统研究的理论来说 ,社会知识论的发展过程还很短暂 ,不过按照戈德曼(AlvinGoldman)的说法 ,其历史渊源却可以追溯到柏拉图那…  相似文献   

5.
张申府先生曾说:"在中国哲学界,以金岳霖先生为第一人。"金先生著有《逻辑》《论道》和《知识论》。可先生,不仅腹笥充盈、学识渊博,而且在生活工作中,大有幽默感。于谐趣、调侃,乃至于讽刺中,彰显着他的聪敏和睿智。  相似文献   

6.
知识论几乎和西方哲学的历史一样古老 ,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理论。由于传统知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认识活动及知识成果的发生学考察 ,致力于对知识起源的研究 ,因之 ,西方哲学界过去乃至现在通常把传统的知识论理解为“认识论”。但知识论的研究在当代发生了形态上的根本变革 ,“葛梯尔问题”的提出 ,使知识论的研究转变为对知识本身之所以为真的条件的研究上 ,尤其是知识的确证 (justification)问题成了当代知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这无疑是一个范式的转换 ,而恰是此种范式的转换廓清了认识论与知识论之间的界限 ,使知识论的研…  相似文献   

7.
试图抛开"中国是否有哲学"的本根性追问与"中国哲学是否合法"的语境性设问,也暂时搁置"中国哲学如何建构"的宏大叙事理路,是因为我们必须回到我们依然"在场"的真实内心,必须面对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与问题",那就是"中国哲学意义维度为何"以及用何种方法使之恰切地呈现。当下的"中国哲学",有三种连续性的意义:一是奠基性的中国古代哲学(也许说"思想"更理想),其意义自在于经典文本与传统中,它的本真呈现应运用经典解释学方法;一是生成性的中国近代哲学,其意义他在于与西方哲学比较中,它的确当表达应运用哲学解释学方法;一是展示性的中国当代哲学,其意义自为于激越当下的生活世界中,它的理性提升应运用现象解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根据现有的文献,李达并不像其他早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一样,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结合,他似乎有意地把这类问题悬置在一旁。本文试图通过呈现李达在不同时期内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态度,来解释这一"悬置"的真正原因——对李达而言,如何从政治革命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社会主义,要远比如何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为中国古代哲学寻求一席之位,具有更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也即,对待我们自己的传统,重要的不是一味地保有和辩护,而是一场彻底的变革,是顺应整个社会历史过程的一次改造。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西方哲学面临从意识哲学向后意识的身体哲学的理论转型之际,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范式提供了契机。一种对中西传统哲学的深入比较将使我们发现,与传统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与其说是坚持一种“反思”的取向,不如说是坚持一种“反身”的取向;与其说是具有一种“祛性”的特征,不如说是具有一种“尊性”的特征;与其说是以“还原论”为其原则,不如说是以“系谱学”为其原则。凡此种种,都使中国传统哲学在其理论范式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而非意识性哲学。故我们看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古人不仅坚持“即身而道在”把身体提升到“道”的高度,而且还使该“身道”一以贯之地贯彻在诸如宇宙论、伦理学以及宗教观等中国古代的理论之中,使之成为通向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神的真正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0.
徐竹 《世界哲学》2017,(3):73-80
德性知识论是当代知识论领域的重要进展,"理解"是被德性知识论重新关注的课题。德性知识论主张知识规范性应从法则学和道义论的意义转变为以理智德性为核心的概念。这对于科学理解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转变,有关科学理解是否需满足事实性条件、是否排除认知运气以及作为能力知识的意义等讨论,都得到了新的深化与拓展,展现出丰富的德性知识论意蕴。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中国知识与学科的分类体系中,作为一级学科的哲学学科与哲学知识,是以西方知识分类与学科分类为准绳而为国人所接受的。从"世界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一本属于西方古希腊知识传统的地方性知识,在现代国人的眼里不经反思地成为了普遍的知识范型。金岳霖在给冯友兰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所写的审查报告中认为,以自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一  相似文献   

12.
不论是对于传统形而上学,还是对于当代西方哲学来说,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本体论和知识论都是形而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黑格尔主义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根基是本体论,其从自明的本体论出发联系知识论。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通过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来重视存在本身,他以知识论世界为确然的存在,并脱离这个世界,从而返回到存在本身;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结合康德学说,借助良知的坎陷来重建中国当代道德形而上学,以完成本体论和知识论的联系。最后我们回到中国传统儒家,发现在这里本体论和知识论的关系相对于西方传统是颠倒的,知识论被收摄到本体论之中。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7,(4):156-162
一种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将使我们发现,如果说传统西方哲学是从"理本主义"出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是以"情本主义"为其依据。这种有别于"理本主义"的"情本主义"可谓是一以贯之地体现在中国哲学的各个领域。在人生观上,它使中国古人更多地把大爱无疆的"圣贤",而非穷究真理的"智者"作为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在道德观上,它使中国古人更多地以一种"以情释德"方式,而非以一种"以理释德"方式理解道德良善。在宗教观上,它使中国古人更多地通过"天亲合一",而非"神理合一"步向终极性的神圣。穷本而追源,这种有别于理本主义的情本主义之所以可能,是以一种特有的中国式的身心观为其根本的故端。如果说传统西方哲学立足于一种"身心二分"的身心观的话,那么,传统中国哲学则使自己奠基于一种"身心一体"的身心观之上。换言之,正是这种不同于"身心二分"的"身心一体",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人之所以重情、尊情,之所以以情为本的真正隐秘。  相似文献   

14.
知识论首先关注的是知识的定义。但"知识就是被辩护的真信念"这个经典定义却遭到了"盖梯尔问题"的打击。普兰丁格致力于知识论大厦的推倒重建,建立起了以"保证"为核心的知识论体系,他认为这有助于解决"盖梯尔问题"。他的思想有一定的启发,但也存在其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5.
金岳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系统地表述在《论道》和《知识论》这两部著作之中。综观他的哲学思想体系,我们可以说共相和殊相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他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之一。《知识论》主要是论述共相和殊相的关系问题,认为知识论的对象是“知识底理”,而所谓“知识底理”即是“共相底关联”。对于什么是共相或共相的关联,《知识论》虽有所论列,但对之并未作充分而系统的阐述,因为它的主要任务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殊相中求“知识底理”或“共相底关联”;而且它所涉及的共相也仅限于“有观的共相”,即整部《知识  相似文献   

16.
赵海燕 《孔子研究》2016,(5):146-153
"直觉"方法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并且其发展有"一条清晰的线索"。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和牟宗三都力图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深入开掘中国哲学传统中"直觉"之意义,以区别于以逻辑分析法为主要特征的西方传统哲学,从而凸显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特殊形态哲学的价值与"自性"。与此同时,现代新儒家并非一味囿于中国哲学传统,而是在吸取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力图改造中国哲学传统,以使其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余乃忠 《哲学研究》2012,(11):84-88
<正>一、"天地一指"与"大写差异"德里达曾说:"今天在法国确实有学者引用非欧洲的系统中的东西,我自很久以来也是这样,即使我不懂中文。我一直着迷于最古老的中国传统,虽然我应该对她有更多的了解而未做到。"(德里达,2003年,第50页)那么,在"古老的中国传统"中,是什么东西拨动了德里达思想中后现代的琴弦?应该说是庄子思想的超越品格。后现代似乎偏重于异,而庄子则更强调同一。因为《庄子·齐物论》篇(下引《庄子》仅用篇  相似文献   

18.
最好的比较哲学不仅是(狭义上的或描述性含义上的)比较.根据近来在《两条通往智慧之路?--论中国哲学和分析哲学传统》这一文集中提出的三种看法,它(即创造性的比较哲学)应当致力于"整合"、"挑战"或"探求真理".  相似文献   

19.
社会知识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 戈德曼的社会知识论戈德曼为社会知识论提出的问题域 ,包含在他所谓的“求真知识论” (veritisticepistemolo gy)名下。求真的知识论 (不论是个体的还是社会的 )关注的是知识的生产 ,这里“知识”被理解为弱的意义上的“真信念”。更准确地说 ,它关注的是知识及其反面———错误 (虚假信念 )与无知 (真信念的缺乏 )。它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什么样的实践对于知识 (与错误、无知相比 )具有相对有利的影响 ?个体的求真知识论在非社会的实践中寻找有关的答案 ,社会的求真知识论则在社会的实践中寻求解答。在戈德曼那…  相似文献   

20.
我们何以知道?又何以相信?我们如何确保知识的可靠性?这些一直是知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而我们对知识和信念的关注有无一种系统性和规则性的特征?这是认知逻辑探求的中心。与知识论的确证知识和回应怀疑论两大基本任务相并行,当代认知逻辑发展出可能世界框架下关于知识和信念的形式语义学,以求澄清认知概念和语境并拒斥怀疑论。以知识与信念为研究旨趣,认知逻辑与知识论越来越表现出相互的融通,特别是二者对葛梯尔问题和怀疑论他心问题的共同探讨,使得认知逻辑更加具备一种形式知识论的特征。一、知识三元定义及其影响“知道或相信”在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