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哲学的一般性质分析哲学的观点一般地说,分析哲学是把“语言分析”作为一个研究主题的各种现代哲学的总称。但是,它并不是有关语言学的东西。它时常被人认为是方法,而不是综合性的哲学体系。这意味着分析哲学的课题在于探讨以往的思辨哲学或者批判形而上学。在分析哲学看来,以往的思辨哲学或者形而上学的争论和错误的根源都在于语言的误用。因而,“以语言逻辑分析克服形而上学”,就成了分析哲学的主题。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的来由是我们不理解我们的语言逻辑。”因此,“哲学的目的是思想的逻辑净化”。也就是说,“一切哲学都是语言的批判”。可以说,他  相似文献   

2.
试谈什么是形而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提起形而上学,人们自然会想到两点:一是《周易》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这句话;另一便是亚里士多德以及他的metaphysics。我们通常用“形而上学”这个术语来翻译metaphysics。那么,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与“形而上者谓之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究竟什么是“形而上学”呢?这便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一、存在的本体与“是”、“道”亚里士多德没有直接用过“形而上学”这个词。但是,他主张一种第一哲学,认为“如果除了自然所形成的物质之外再也没有物体的话,自然科学应该是第一科学,但是,如果有一个不动的物体,这门科学应该是首先的,应…  相似文献   

3.
在台湾哲学界流行的“本体论”这一用语,除用来概括其哲学中形而上学的一部分內容(关于世界的本原、本质问题的理论)外,也用来概括某一学科、学派、学说对其自身进行本质性规定的理论或观点。1950年,台湾召开过“三民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学术讨论会,60年代末,又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哲学本体论”问题进行了讨论。这次讨论的缘起,看来主要是考虑了在科学日益发达的条件下哲学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但从讨论中首先提出和涉及的哲学本体论中的一个重大的问题看,可以说是本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界的一次论战的继续。  相似文献   

4.
从印欧语系最显著的语言特征“是”入手,寻找出梵文佛经中在词根上、语法上、逻辑上与“是”有关的内容来讨论佛教哲学,提出利用古汉语翻译佛经,是既缺乏语法,也缺乏词汇。提出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哲学成果,从“是”的角度对佛教哲学来一次重建,为佛教哲学来一次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追问,是一个关于哲学到底是什么,以及中国哲学到底是什么的“元问题”。哲学作为对形而上学或者说本体的追问,由于思维态势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对本体”与“自本体”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决定了中西哲学各有其不同的基本特征,即西方哲学的思考方式是主客“二分”的,中国哲学的思考方式是“天人合一”取向的;西方哲学借助于形式逻辑的三段论论证,中国哲学则强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主体间性;西方哲学运用定义精确的概念语言,中国哲学则采取含义丰富的“意像语言”。未来中国哲学学术范式的创新,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哲学的特质,并在融会中西不同哲学范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6.
颜一 《世界哲学》2002,2(2):71-78
正如巴门尼德使存在成为哲学中一个主导性概念一样.亚里士多德使得实体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词汇。《形而上学)中有一个名的论断:那个很久以前直至如今永远在被追问却永远令人疑惑的问题“存在(to on)是什么”,不过是在问“实体(ousia)是什么”(《形》1028^b2)。亚里士多德哲学完全建立在关于实体问题的讨论上,我们可以贴切地称之为“实体论”。在这里,“实体”看来比“存在”更加重要,甚至不啻于此。  相似文献   

7.
曼西翁主教在他的《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第六卷第一章中的最高哲学的对象》一文中,正当讨论人们常常注意的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对象概念的发展这一问题的时候,他结束了自己的文章。两年之后,他又发表一篇重要的文章来补充第一篇;在这第二篇文章中,事实上,他主要考察第一哲学及其对象,而在上述第一篇文章中,这位杰出的亚里土多德学者特别考察了“作为有的有”这一表词的意义。我们认为,这又引起了对作者所下的结论的争论,这有两个理由。在第二篇文章中,曼西翁主教看到了关于有的形而上学与第一哲学之间的一个分歧;正是在那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值得研究。此外,曼西翁主教依据着一个并非新的假定,即作为有的有这门科学的形而上学观  相似文献   

8.
自从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以来,“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不同的学者依据于各自的学术资源和经验感受,对于问题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阐述。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扩展着人们的思维,也必将有益于实践。以学术的维度关注现实重大理论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应尽的职责。有鉴于此,本期刊发了这组笔谈,并期待着学界朋友的进一步参与,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技术转向”与转向技术的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社会中的思想好像总要托生为时尚话语才会得到关注 ,如今的哲学表述便日益诉诸时尚语句。近来 ,有学者推出“技术转向”概念 ,在我看来 ,这是试图以时尚方式唤起人们关注技术问题的又一次努力。我们知道 ,“技术转向”一词脱胎于“语言转向”即linguisticturn ,而“语言转向”又总被归结为“转向语言”即turning -to -language。这种理解依据的是哲学史中的一个事实 :2 0世纪许多哲学家把注意力转向了语言问题。从这个角度说 ,“语言转向”陈述的似乎只是哲学家的“注意力转向”。也正是循着这个思路 ,…  相似文献   

10.
形而上学从最初规定的确认与演变理路来说是对“逻各斯”本身的追询与探讨,力图“以同样的方式在一种精神本原———逻各斯发现世界的本质”(策勒尔,第48页),进而演变成柏拉图关于理念论形而上学的现象。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哲学的规定是说明“存在”之所以成为“存在”的基质依据。在他看来,在“存在的存在”的根基之处,科学、神学与哲学是一体的。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理论奠基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价值:哲学从旨趣与结构方面,乃至在其本性规定方面,就成为了“形而上学”。这样,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它对于每一个存在物而言都是真的,并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