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阶段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因素结构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北京地区398名初中学生为被试,以适度睡眠、合理饮食、口腔卫生、体育锻炼、防止久坐五类健康促进行为与冒险、越轨、吸烟、过量饮酒、冒险骑车五类健康危害行为为对象,对其健康行为的因素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初中阶段青少年的健康危害行为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健康促进行为间的关系则较为复杂。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初中阶段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因素结构主要包含了两个因素,其中健康生活习惯因素主要包括适度睡眠、合理饮食与口腔卫生三类健康促进行为;冒险生活方式因素则包括了冒险、越轨、吸烟、过量饮酒、冒险骑车五类健康危害行为以及体育锻炼、防止久坐两类健康促进行为。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关于同伴压力(常规压力和直接压力)和父母监控对青少年抽烟行为、饮酒行为的影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同伴压力和父母监控对青少年抽烟行为和饮酒行为有非常直接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诸如同伴压力、父母监控一类的因素只是影响青少年抽烟行为、饮酒行为的外因,而青少年自身对抽烟、饮酒的态度、认识、观念等内因在他们抽烟行为、饮酒行为中起什么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饮酒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方晓义  董奇 《心理科学》2001,24(4):478-478
青少年饮酒和由饮酒引发的各种问题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关心的重要问题。研究(Bloch等,1991;Kandel,1989)揭示,饮酒行为与青少年的许多问题行为(如违法犯罪、吸毒等)有非常明显的关系。另外,成人的饮酒行为一般是从青少年期开始的。减少成人饮酒行为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减少青少年的饮酒行为。但我国对青少年饮酒行为的研究还很少(李建华等,1993)。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饮用啤酒、葡萄酒和烈性酒的普遍性,及性别和年级差异。并对饮酒行为模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友伴对青少年吸烟和饮酒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从北京市几所中小学选取小六、初二和高一学生1040名来探讨友伴对青少年吸烟饮酒行为的影响。研究采用无记名问卷测查的形式,先让被试提名一个最要好友伴和九个一般友伴,再回答自己曾经是否吸烟饮酒和吸烟饮酒的程度。分析时,只对在被试范围内的友伴进行统计。结果发现,无论男女和年级,被提名的友伴中,吸烟饮酒的友伴人数有较大差别;男生友伴中吸烟饮酒的友伴明显超过女生;高年级学生友伴中吸烟饮酒的友伴明显多于低年级学生;友伴的吸烟饮酒行为和吸烟饮酒程度对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有明显影响;友伴中吸烟饮酒的人数多少也与青少年吸烟饮酒行为有直接的关系;但单双向友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父母和同伴因素对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饮酒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南京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共995个中学生为被试,考察父母和同伴因素对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以及相对影响力。要求青少年自我报告他们自己、父母和同伴的饮酒行为和态度以及父母监控、父母教养方式情况。结果表明:(1)青少年的饮酒行为较为普遍,70%左右的青少年曾饮过啤酒或葡萄酒,25%左右的青少年曾饮过白酒。约10%的青少年经常饮啤酒和葡萄酒,2%的青少年经常饮白酒;(2)父/母饮酒行为和态度、父母监控、父母教养方式、同伴饮酒人数和态度与青少年的饮酒行为显著相关;(3)Amos结果表明,父母饮酒行为和态度对青少年饮酒行为有直接的预测作用,父母饮酒行为和态度还通过同伴饮酒人数和态度间接地预测青少年的饮酒行为。同时,父母饮酒行为和态度对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力大于同伴饮酒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饮酒期望与饮酒行为的关系:追踪研究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1000余名青少年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探讨了青少年饮酒期望与饮酒行为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了饮酒期望的发展和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一年来青少年的饮酒行为、饮酒消极期望和饮酒积极期望都显著增加;女生的饮酒行为和饮酒积极期望的增加都显著高于男生。(2)第二次测查时,青少年的饮酒行为、饮酒积极期望和饮酒消极期望高于一年前原同年级的学生。(3)饮酒积极期望、消极期望和饮酒行为之间的基本关系一年来没有发生变化:消极期望可能降低饮酒行为,积极期望可能增加饮酒行为,消极期望对积极期望与饮酒行为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是消极期望对饮酒行为的作用降低,积极期望的作用升高。  相似文献   

7.
多主体评定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一致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29名城乡初一学生为被试进行短期追踪研究,考察了青少年自我、同伴和教师三种主体对学校情境中的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评定的一致性问题。采用相关分析、多质多法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检出率分析对三种主体的评定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青少年自我、同伴和教师对外化问题行为的评定只存在中低程度的一致性;通过同伴评定测得的四种外化问题行为群之间的相关性高于通过教师评定和自我报告测得的结果,而自我报告测得的四种外化问题行为群之间的相关性最低。不同报告主体对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评定的跨时间稳定性存在差异,同伴评定的稳定性最高,其次为教师评定,青少年自我报告的稳定性最低。通过同伴评定测得的结果对多主体评定的解释率高于教师评定和自我报告的结果,自我报告的结果对多主体评定的解释率最低。三种主体所检出的不同形式的外化问题行为的人数比例没有呈现出规律性的差异,只有通过同伴评定检出的不同形式的外化问题行为者的人数比例随着检出标准的提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选择湖南长沙三所中小学的681个学生为被试,考察青少年饮酒行为的特点及环境和个体影响因素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1)过去的一个月中,31%的青少年曾有过饮酒行为,12.7%和8.5%的青少年有过大量饮酒和醉酒行为。男生、学习成绩中下者饮酒行为更多;(2)青少年饮酒行为与最好同伴和普通同学的饮酒行为、学校周围的饮酒环境呈显著正相关,与最好同伴和普通同学的饮酒态度、青少年自身的饮酒态度和饮酒拒绝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3)同伴、学校环境因素和饮酒态度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的拒绝效能感,同时,同伴、学校环境因素又通过饮酒态度和拒绝效能感间接地预测青少年的饮酒行为。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的编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青少年攻击性理论与当代青少年攻击性表现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以及专家评定,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编制了一个适合青少年攻击性评估的问卷。结果发现:(1)自编的“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由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认知和攻击性情绪3个分量表构成。攻击性行为分量表由口头攻击、身体攻击、自我发泄3个维度构成;攻击性认知分量表由敌对、恶意、报复心理3个维度构成;攻击性情绪分量表由易怒性、冲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3个维度构成;(2)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维度与分量表、总分以及分量表与总分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量表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实证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北京地区普通中小学1040名学生为被试,探讨人格特征与青少年吸烟和饮酒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吸烟与不吸烟、饮酒与不饮酒青少年之间在反抗性、感觉寻求、冲动性、内外控,以及道德感等5项人格特征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这种差异因性别、年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5项人格特征中,感觉寻求对青少年吸烟及饮酒行为的影响作用最大。结果说明人格特征在青少年吸烟及饮酒行为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以544名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在控制了相关人口学变量后,消极饮酒期望对积极饮酒期望与青少年饮酒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饮酒拒绝自我效能对消极、积极饮酒期望及两者交互作用与饮酒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28.31%的中学生在过去一个月中曾饮酒,其中13.60%在过去一个月中曾大量饮酒,8.27%曾醉酒;(2)积极饮酒期望能正向预测青少年的饮酒行为,消极饮酒期望在积极饮酒期望与青少年饮酒行为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3)饮酒拒绝自我效能在消极饮酒期望与饮酒行为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积极饮酒期望与饮酒行为的关系以及消极饮酒期望的调节作用中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4)调节效应的中介机制表明,低消极期望组中,随着积极期望的提高,饮酒拒绝自我效能呈直线下降的趋势;而在高消极期望组中,无论积极期望高或者低,饮酒拒绝自我效能均较高。研究结果对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干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编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泓  蒋索 《心理学报》2008,40(2):184-192
从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主题入手,以文献研究和已有问卷为基础,结合开放式问卷所获资料,编制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对917名青少年进行了施测,对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的主题包括亲子关系、身体发育、兴趣爱好、亲密友谊、学习情况、学校经历和观点态度7个方面;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取的7个因素与构想模型拟合较好,自编的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信、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且不被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是个体未来自杀意图、自杀行为以及长期心理障碍等问题的重要风险因素。青少年作为高发人群,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且具有明显的社会“传染”效应。因此了解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持续或停止具有预测作用的因素,有助于为该行为的早期预防及干预提供新视角。 通过梳理国内外采用纵向追踪、回溯性研究等方法的相关文献,并基于Nock的整合理论模型,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持续或停止具有预测作用的因素划分为生理机制、个人特质和社会因素三类。在生理机制上,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持续或停止存在一定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如当青少年体内的β-内啡肽水平、杏仁核-额叶之间的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处于异常状态时,个体为恢复体内平衡,可能会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依赖,进而将该行为持续下去。在个人特质上,情绪调节存在缺陷的青少年更易出现并维持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而善于接受自己的情绪反应且能够使用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的青少年在未来更易停止该行为;具有边缘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特征、低自尊水平、高自我批评与自我惩罚水平等特点的青少年通常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相反,具有高自尊水平、对逆境持积极信念、低自我惩罚水平等特点的青少年则更可能停止该行为;青少年所依赖的非自杀性自伤功能也会影响该行为的发展进程,因自我功能(如情绪调节、自我惩罚等)而依赖于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可能性长时间维持这一行为,而因人际功能(如引起他人关注、融入群体等)而依赖于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在一段时间后更有可能停止该行为。在社会因素上,如同伴欺凌、不良家庭关系等风险因素可能会削弱个体应对痛苦的能力,进而诱发或加剧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反之,有效的社会支持资源(如同伴支持、家庭支持、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则有助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停止。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多集中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流行、研究方法、相关影响因素和功能等领域,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持续或停止的理论和实践探讨相对较少,未来相关研究应注意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测量技术,拓展研究领域(如性格、认知取向等),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的年龄群体及文化背景差异,以进一步明确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展进程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风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并深入探究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生活经历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一般生活经历与社会适应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广州市三所中学的447名学生为被试,采用《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和自编的《青少年生活经历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总体比较好,大部分在中等水平。存在年级的差异,初二得分显著高于高一,但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2)一般生活经历及其评价均与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3)学校活动和同学交往两个因子可以解释良好适应行为9.5%的变异;对学校活动的感觉、对家务劳动的感觉和对社会实践的感觉三个因子共解释良好适应行为9.8%的变异。结论青少年一般生活经历对良好社会适应行为预测最佳。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江琦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6,29(1):165-167,157
在访谈、开放式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的结构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并考察了《中学生考试心理和行为问题症状自评量表》的有效性。结果发现:中学生考试心理和行为问题包括人际敏感、焦虑、怯场、自责、家庭压力感、身体症状、动力问题、强迫、抑郁、自卑和精神病性等11种类型,该11因素共同解释着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所研制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以作为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及其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43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总体发展水平比较好,年级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2)青少年自我意识对其社会适应行为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够解释良好适应行为13.50%~39.40%的变异,解释适应不良行为5.90%~14.90%的变异;(3)自觉性和品德评价对良好社会适应行为总体和学习适应的正向预测作用具有跨年级和跨性别的稳定性;(4)在不同年级样本中,焦虑感是神经症行为的稳定和强有力的正向预测因素,自制力是社会性不良行为的稳定和强有力的负向预测因素。在不同性别样本中,自制力是独立生活和经济活动的稳定正向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以500名青少年手机拥有者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青少年新媒介依赖(包括网络和手机依赖)的特点,并探讨父母因素和抵制效能感对青少年新媒介依赖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1)40%的青少年至少存在边缘网络成瘾行为,19.8%的青少年为手机依赖者。青少年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这两种新媒介依赖行为间具有显著的关联性,46.4%的青少年存在至少一种新媒介依赖行为。(2)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与其抵制效能感、父母行为/态度及父母行为监控显著相关。青少年抵制效能感在父母行为/态度与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在父母行为监控与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研究结果对提高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预防干预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及其常模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机抽取厦门市10所中学5251名中学生为样本,对SCL-90进行项目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并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该量表结构的适合性;建立厦门市中学生SCL-90的性别与初高中常模并与已有的常模作跨时间和地域的比较。结果表明:SCL-90的同质性信度为0.97,分半信度为0.94,一阶和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指标均有较为理想的拟合;有59.0%的中学生存在各种轻微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6.1%的中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症状,这些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敌对、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和焦虑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和年级差异;SCL-90的评定结果存在时段和地域差异,持续时间和强度是该量表使用和结果解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吕勤  陈会昌  王莉 《心理科学》2003,26(1):130-132
儿童的问题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表现在攻击反抗、违纪越轨、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儿童期的某些问题行为,尤其是典型的外显问题行为和内隐问题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青少年期与成人期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与大五人格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州市556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和<大五人格简式量表(NEO-FFI)>,探讨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与大五人格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总体水平比较好.(2)青少年在良好社会适应行为总均分上不存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在不良社会适应行为总均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高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二.但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3)严谨性、外倾性、宜人性、开放性与大部分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大部分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严谨性、外倾性、宜人性与不良社会适应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不良社会适应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开放性与不良社会适应行为相关不显著.(4)进入每个预测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回归方程的人格维度分别为2-4个,能够解释5.1%-40.5%的变异,严谨性是主要和稳定的预测因素.(5)进入每个预测不良社会适应行为回归方程的人格维度分别为2-3个.能够解释9.3%-16.1%的变异,严谨性、宜人性是主要和稳定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