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案是宗门教学锻炼的独特手段,世传有一千七百则之多,常被拈提的则见于《碧岩录》《无门关》《雪窦颂古百则》,但无论常不常见,要举公案,当属“赵州无”为第一。  相似文献   

2.
明清以来,全真道教在山东济南章丘境内盛传,道教宫观遍布,碑文石刻众多。自雍正十三年(1735)至民国初年,龙门派曾在锦屏山留下一段辉煌的历史。其中代表人物有韩阳成、刘来广、王复昌、李合林、孙永平、李永传、张元珠、杨至绪等。锦屏山道教碑刻也多为首次发现,如乾隆二年《重修锦屏山朝阳洞老君堂碑》、乾隆八年(1743)《锦屏山记》、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山碑》、嘉庆四年(1799)《重修老君堂碑》、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锦屏山庙宇碑》、咸丰五年(1855)《重修碑》、同治六年(1867)《重修老君堂碑》、同治九年(1870)《重修文昌阁碑》、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碧霞祠老君堂碑》、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老君堂碑》等。查阅王昶《金石萃编》、陈垣《道家金石略》等相关碑刻文献则疏于收录。锦屏山碑刻内容详尽,文辞朴实,文章完整,篆刻精美,对清代道教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2,(5)
房山石经,由于它在文化史上的价值,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研究。近几年来,我们在整理石经拓片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典籍是早已失传的版本。这里拈出的《释教最上乘秘密陀罗尼集》(后简称《陀罗尼集》)和《一切佛菩萨名集》(后简称《名集》)就是其中的两种。这一发现,为研究唐代以来的密教史和辽、金佛教史提供了重要史料。(一)《陀罗尼集》三十卷,上都安国寺传密教超悟大师赐紫三藏沙门行琳集,有自序,撰于大唐乾宁五年(898),第三十卷末刻经题记云:“皇统七年(1147)岁次丁卯癸已朔二十三日酉时造此陀罗尼集记,当寺书经沙门惟和笔,同蓝镌字比丘刻。”《千字文》编号为[俊]、[义]、[密]三帙。全书完整无  相似文献   

4.
一指禅     
一指禅,是天龙禅师启悟俱胝和尚始用的一种法门。《景德传灯录》卷11《天龙和尚法嗣》条下云: 当婺州金华山(今浙江省金华县境)俱胝和尚初住庵时,有一位名叫实际的居姑来到庵中。这位尼姑戴着笠子,执着锡杖,绕师三匝,云:“道得即拈下笠子。”三问,师皆无对。尼便去。师日:“日势稍晚,且留一宿。”尼曰:“道得即宿。”师又无对。尼去后,师叹日:“我虽处丈夫之形,而无丈夫之气。”拟弃庵往诸方参寻。其夜山神告曰:“不须离此山,将有大菩萨来,为和尚说法。”  相似文献   

5.
城山是道教名山,鹤鸣山是道教发源地,都在成都市17个县(区)的区域内。但此二山,各在一地,一在灌县,一在大邑县,自古以来,都无异议,可是1981年出版的《宗教词典》却说“鹤鸣山是青城山的后山”,而将鹤鸣山这一词目抹掉。1981年出版的《辞海·地理分册·中国地理》、1983年出版的《辞海·宗教分册》在词句上虽没有明白表示接受“鹤鸣山是青城山后山” 的说法,但同样地也将鹤鸣山这一词目抹掉(按  相似文献   

6.
由省社会科学院和五台山研究会组织几位同志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从中选出有关五台山的一部分记载,重新加以点校注释,陆续出版一套五台山研究丛书。其中包括《五台山游记选》、《五台山古诗选》、《五台山楹联集锦》、《五台山碑文集注》、《五台山佛经总目》、《五台山佛教史》、《五台山花卉》、《五台山革命史》、《三传点校注评》及《五台山巡礼行记校注》等。这批文献资料跨越历史一  相似文献   

7.
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号公佗,山西曲阳(今太原市)人。明甲申年,庄烈帝殉国,乃终生着黄冠,衣朱衣,自号朱衣道人。又受道法于龙池还阳真人,故一名真山,又曰五峰道人、龙池道人。山博通经史百家,兼工诗文书画,尤精医学。他自谓:“吾文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书,书不如医”,可见他对医学之自负。其医学著作有《傅青主女科》二卷、《产后篇》一卷,《傅青主男科》二卷等。傅山治医,师古而不泥古,能融合诸家之说,而不偏于一家之言;用药纯和,无一  相似文献   

8.
慧光 《法音》2006,(4):32-32,33-36
《入中论》(Madhyamakqvatqra)是公元7世纪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著名论师月称(Cadrak]rti,600—650)[1]的代表作,也是印度中期中观二学派之一应成中观派的重要论典。《入中论》对后来的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影响很大。继月称之后出现的中观学派大家寂天(1qntideva,650—700)的《入菩提行论》(Boddhi-caryqvatqra)[2]就是继承月称《入中论》的思想,如《入菩提行论》第九章中对唯识学说的批判和对二谛思想的解说,其立场观点与《入中论》是一脉相承的。注释《入菩提行论》的般若行慧(Praj`qkaramati,950—1030)在《入菩提行论细疏》(Boddhicary…  相似文献   

9.
由日本日莲宗奉献的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尊像的开光仪式,四月十三日在陕两户县草堂寺隆重举行。鸠摩罗什(344—413)是我国后秦(约当东晋)时期从西域来长安的一位译经大师。他在当时的逍遥园大寺中译出了《妙法莲华经》七卷,其后天台宗即以什译《法华》为宗典;公元804年日本传教大师最澄(767—822)来我国游学,在天台山从道邃、行满二法师习天台救观,归国后在比睿山正式创立了日本天台宗;七百年前,日莲(1222—1282)上人出世,在睿山学天台宗义,于公元1253年专依什译《法华经》建立日莲宗。今年是日莲上人圆  相似文献   

10.
断辞的差异性存在外露着作《易》者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拈出断辞“悔”,透视其“悔亡”、“无悔”、“有悔(悔)”三种不同形态:以中、正、比、应等为切入点,玩观卦象,通过数理统计对各自的生成进行定量分析,于对比中彰显出《周易》之内蕴:一、正不如中、应(比)之善;二、执中有应为事物发展最根本的条件:三、得位是事物发展不可低估的要素;四、中正之为美。  相似文献   

11.
前 言钱德洪 (1 4 96— 1 574) ,本名宽 ,字德洪 ,后以字行 ,改字洪甫 ,号绪山 ,学者称绪山先生 ,浙江余姚人。绪山与王龙溪 (名畿 ,字汝中 ,号龙溪 ,1 4 98— 1 583)同为阳明门下高弟 ,阳明归越后来学者甚众 ,阳明命先见绪山与龙溪 ,称教授师。绪山在阳明身后则与龙溪一道成为浙中王学的领袖人物 ,时人称“浙有钱王 ,江有何黄”。① 而在中晚明王门学者风行全国的大规模讲学活动中 ,绪山也经常与龙溪轮流主盟一方。另外 ,对于阳明文献的整理 ,绪山更是居功甚伟 ,今本阳明《文录》、《传习录》、《年谱》均出自绪山之手。② 如此看来 ,对于…  相似文献   

12.
陈景元,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因父陈正擢进士第,任朐山令,遂寓居高邮(今属江苏)。父卒,二兄继夭,乃有方外志。庆历二年(1042年),拜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为师,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已而别其师,游天台山,遇陈抟弟子张无梦,颇得《老》、《庄》微旨。尔后隐居江淮间,以琴书自娱。熙宁元年(1069年),被推荐到汴京,居醴泉观,为众人讲解《道德》、《南华》二经,遂闻名于世,公卿世大夫无不欲争识之。神宗闻其名,诏设普天大醮,命撰青词以进。后又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熙宁五年(1072年),进所注…  相似文献   

13.
近来,我阅读了《净土十要》一书。其中有明天台山幽溪传灯大师的《净土法语》,文章虽不长,而对学修净业的人可谓最为切要,读后深受法益。想谈一点粗浅的体会。诵其言必先观其行。大师俗姓叶,号无尽,衢州人(今浙江衢县),少年时出家,钻研天台教义,后住天台山幽溪高明寺,融会天台宗三观之旨,阐扬净土法门,著有《净土生无生论》、《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等行世。大师一生精修净土,奉慈云行愿日课寒暑无间,临终预知时至,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并高唱经题数遍,端坐而寂。由此可见,他的《法语》义理圆到,针针见血,决非偶然。  相似文献   

14.
“人不知而不愠”的“知”是“了解”吗?———从语境学角度谈“知”含“举”义盛书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首篇首章中的这三句话在文言文中还算“通俗”,可是其中的末句并不“易懂”。尤其是“人不知...  相似文献   

15.
杨笑天 《法音》2004,(6):21-25
《少室六门》本“二入四行”的最后还附了两首偈子,作为对理行二入的总结,《景德传灯录》将其穿插于达摩传中,在禅宗里非常有名。第一首是,“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传灯录》说这就是达摩教慧可安心的偈子。“外息诸缘”,就是息却(不攀缘)报怨、随缘、无所求等行所说的违顺等诸外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者,人身奔走而后有气喘,人心中如果同时欲念多歧,既想了脱生死,或想成佛度众生,又贪图名利,或贪恋人天善报,心念就会于此往返奔走,而这些欲求之间又多有矛盾抵触之处,于是便会令人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使人徘徊不定,惶…  相似文献   

16.
王伏天 《美与时代》2016,(9):127-129
《祀三公山碑》碑文字体于篆隶之间,方圆结合。其笔力遒劲,书风古茂,清代书家多有临摹,艺术价值颇高。以齐白石的书法、篆刻作品为例,分析结体的篆隶结合与"竖有行横无列"的章法布局展现此碑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之深。通古思今,《祀三公山碑》对于当代书法创作自内而外、由形及神地在书法意识形态和书法创作意识觉醒两方面产生影响,扎实的传统功力与抒情性、视觉效果并重,才是符合时代主题与文化的。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7,(4)
<正>唐开成三年(838),日本圆仁和尚随最后一批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开成四年(839)六月八日住进了山东半岛的赤山法华院,开成五年(840)二月十九日离开赤山法华院去五台山修行,期间在赤山法华院住了半年多。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详细记载了在赤山法华院的所见所闻,留下了唐代中韩日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  相似文献   

18.
正赵避尘(1860-1942),道号顺一子,晚年称千峰老人,北京昌平县人。著有《性命法诀明指》、《三字法诀经注》。自称于光绪年间(1875-1908)先拜千峰山桃源观刘明瑞为师,得全真南无派丹法真  相似文献   

19.
赐紫沙门通理大师恒荣是辽代高僧。关于他的道行德业,现无详细资料可查;只有辽天庆八年(1118)沙门志才撰《大辽涿州涿鹿山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记》(以下简称《塔记》)中略有记述:相国扬公遵勖、梁公颖奏闻道宗皇帝赐钱造经四十七帙,通前上石共计一百八十七帙,已历东峰七石室内,见今大藏仍(?)及半。有故上人通理大师,缁林秀出,石实俱高,教风一扇,草偃八宏,其余德业,具载宝峰本寺遗行碑中。师因游兹山,寓宿其寺,慨石经未圆,有续造之念,兴无缘慈,为不请友。至大安九年(1093)正只一日,遂于兹寺开放戒坛,  相似文献   

20.
语录,是禅宗僧人创造的一种文体,用来记叙禅师们在不同的居住地、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所说的种种法语,包括上堂示众、室中垂语、勘辨对机、偈颂、歌赞、拈古、颂古、短文、行状、塔铭、序跋等。禅宗之有语录,始自《六祖坛经》,自此以下,源源不断。不仅稍有名望的禅师都有门人弟子为其编集语录,而且还出现了综合单个禅师的语录而成的总集,这便是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至绍兴八年(1138年)之间,赜藏主编集的《古尊宿语录》四十八卷,和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鼓山晦室师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