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孝与友爱:中西亲子关系之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孝与友爱是中西方文化在处理亲子关系之道上的重要差异 ,这种差异的直接的文化根源主要是 :第一 ,是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差异所致。第二 ,是代际整合与代际断裂的差异所致。第三 ,是老年至上与少年至上的差异所致。在代际亲子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 ,我们既要继续发扬我国尊老的优良传统 ,但同时要吸取西方重视代际亲子平等的合理因素 ,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孝文化与中国人人格形成的深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孝文化提供了一整套系统的文本、言说和行为准则,不仅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历史面貌和现实状况等宏观领域,而且也影响到人格形成等微观领域。该文从文化的辩证角度分析了孝文化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对孝文化的内涵和消极效应进行了心理学解读,并简要分析了孝文化与中国人具体人格特征之间的关联。正是通过具体的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孝文化完成了其对人格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3.
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自然性的血缘情感关系的儒家“孝”观念,近代以来先后遭受西方来华传教士的宗教批判、五四运动的文化批判以及五四之后历年战争、革命、运动与晚近的改革开放之社会批判。而剥离、卸载传统“孝”观念的刚性意识形态等因素的额外负担,凸显其原始意义并进行适当的现代性诠释与定位,儒家“孝”观念在塑化个人情感、培养道德意识、复兴儒学资源、稳定家庭基础、缓解社会问题等方面,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4.
论环境伦理学的现代化价值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生态危机日渐加深的情况下 ,人们对现代化的期望开始与环境伦理学的价值理念统一起来了 ,这主要是由于环境伦理学强调现代化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必须求得一种合乎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的发展 ;必须诉诸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看 ,弘扬环境伦理学的价值理念的目的主要是加强对生产领域的伦理约束和加强对人们选择生活方式的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5.
李琬予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7):1069-1075
个体的孝道信念是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在养育子女阶段, 父母依据其家庭模式的要求塑造子女的自主意愿, 子女的自主意愿又进而影响了其孝道信念; 在父母年老阶段, 个体所在文化的代际互惠模式塑造了亲子的孝道期待和信念; 亲子关系的变化, 调整着亲子间孝道观的内容及影响方式。未来研究应关注家庭模式重构对亲子孝道观的影响, 进一步探索中国家庭模式及代际互惠模式下的亲子孝道观特点, 并建立有效的干预方案, 以提高子女的孝道信念。  相似文献   

6.
论孝传统的形成及现代际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视孝亲是中国人的传统 ,但是自从西方文化传入以后 ,孝观念受到了思想上的批判和在行为上的舍弃。本文从孝传统的形成着手 ,分析了历史上孝道的教育普及、理论研究、文化融通以及统治者在行政上维护等孝得以传承主要因素 ,解析了孝在现代社会所受到的冲击 ,最后阐述了传统之孝在现代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孝跨越生死 ,本文认为孝之本质和价值在于对父母的爱、敬和提升扩展为博爱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历史上多谈“孝”道,现在谈“孝”,尤显必要。“孝”是一种溶入我国人民血液中的传统道德。它在历史上虽然也曾起过消极作用,但是它更收到过使家庭老少相安,兄弟和睦相处的积极效果。然而在以往一段时间内,对“孝”竟大加批判起来。“五四”时期批判传统道德,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占据核心地位。五四时期思想家对封建伦理纲常的批判集中在孝道上。他们揭露了封建孝道的本质、危害及虚伪性 ,并对建立新型的父子关系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9.
试从"反哺"与"接力"看中西亲子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哺”和“接力”分别是中西方家庭中处理养老问题的两种不同模式,模式的区别也反映了中西方亲子关系的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方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中西方伦理价值观念的冲突等四个方面所致。在代际亲子观念的东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既要继续发扬我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又要吸取西方重视代际亲子关系平等的合理因素,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震惊全国的广州“八胞胎”事件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但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并未结束.从伦理视角对该事件中暴露出的亲子关系的界定、“子宫”商品化、公平公正、多胎妊娠、代际伦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针对ART技术自身特点,从强化医疗机构和ART技术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ART技术的法律法规;提高不孕症患者对辅助生殖知识的认知,加强生殖伦理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探讨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