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作者在长期研究中国道教史的基础上,就中国道教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的,研究中国道教史的科学方法等问题提出新的思考.认为开展中国道教史的研究,对于全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周年这个大喜的日子里 ,我们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无不欢欣鼓舞。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而扬眉吐气 ;为新中国的发展振兴而自豪 ;为改革开放的国富民安而欢乐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而振奋。我们在新中国的阳光哺育下成长 ,更是倍感幸福。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 ,伴随着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新生 ,在改革开放中迈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中华民族的振兴 ,国家的繁荣富强 ,又给古老的道教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感到衷心的欣喜。中华文明古国 ,历五千年而经久不衰 ,始终巍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 ,在近代百年中却饱…  相似文献   

3.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的三十年,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解放思想的三十年.正是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和大发展,也促进了包括道教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面振兴和飞跃发展.  相似文献   

4.
道教作为中国固有的宗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成长在中华大地,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国家和民族始终是道教的坚强后盾。只有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只有国家强盛、人民富裕,道教事业才能兴盛。道教发展的历史也告诉我们:无国则教无以兴,国家的安定和  相似文献   

5.
道教要有益人生,服务民众,适应社会主义社会,除了重新解释道教教义教理,改进活动方式外,研究和发掘道教史上的先贤大德的丰功伟绩及思想精华,以振奋民族精神,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也是很重要的—项工作。邱处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宗教思想家和实践家,他不单在全真道的发展和兴旺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成为后期道教的代表人物,而且他借助于道教,积极为社会服务,有大功德于平民百姓,成为全民爱戴的历史伟人。他的高尚事迹和思想品格,不仅仅属于道教界,也属于整个中华民族。他用全副生命所铸成的“邱祖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种体现,是…  相似文献   

6.
<正>一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应坚持发扬传统、适应时代,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一是努力把道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不断从中华文化的土壤汲取养分,同时也在不断发挥自己的影响和作用,丰富中华文化。道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一方面,道  相似文献   

7.
由太上道祖《道德经》成书作为一个开端,道教已然发展了超过二千五百多年.道教的种种信仰精神、教义与实践,亦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之中传承至今,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令道教本身累积的丰富文化内涵渗透于中国社会各个文化领域之中.道教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遇到种种不同的挑战,并作出不同的响应,这正是研究道教的学者所描述的道教历史中一种“变革与传承、容纳与自净”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道教思想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道教思想深深的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古老而不断更新的土壤之中,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能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道教发展到今天已有两千余年,始终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道教必须与时俱进,也就是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已经是人们普遍的共识和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前人们关心的问题是:道教要“与时俱进”,进什么,怎么进?说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什么需要去“适应”,怎样才算“适应”?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  相似文献   

9.
正道教历史表明,古老的道教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甚至在世界文明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业绩。道教文化根植于中国民众生活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天文、地理、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族习俗、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99年 ,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用各种方式喜迎新千年 ,每个人都为自己能跨入二十一世纪而感到无比荣幸。但与此同时 ,人们不能不严肃认真地面对一个问题 :在新世纪如何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每个人在新世纪肩负的责任又是什么 ?具体到对道教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道教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目。在世纪之交 ,大家能会聚一堂 ,研讨这样一个问题 ,对于道教文化在新世纪的走向意义深刻。下面就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谈几点看法 ,供在座的道教界朋友和专家学者参考。道教文化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在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1.
道教是根植于中国的古老宗教。其信仰内容具有中华民族古代宗教意识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自东汉形成以来,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若要追溯到始祖黄帝,则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道教衍植根深,很值得研究。 道教始源于黄帝。黄帝号轩辕,继神农之后,统一华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他曾问道于广成子,得道升仙。他的清静之术为后  相似文献   

12.
关于道教现状和弘扬道教问题的思考张继禹道教以阐扬真常自然之道为深旨,践行济世度人之宏业,为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同时也是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载体,道教与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共生息,并伴随华夏文明的步伐,迈进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教》1995,(3):13-14
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文件,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道教与祖国兴衰息息相关,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爱国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道教徒要发扬道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不断提高广大道教徒的爱国主义觉悟。  相似文献   

14.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华夏民族文化形成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宗教。道教根植于中华大地。从历史来看,道教命运与国家盛衰有着亲缘联系,每当国运昌盛时期,道教也随之而昌盛。每当国运衰弱时期,道教也随之而衰弱。道教在历史上与国运盛衰的同步关系,就在于道教的民族性。道教徒深知,道教的坚强靠山是中华祖国、是祖国民族亲情。国家不强盛、人民不富裕,道教就不能振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成语,确切而形象地道出了道教与祖国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尊敬的傅铁山副委员长,尊敬的刘延东副主席,各位领导、嘉宾、朋友们: 在新世纪初、中华民族走向伟大振兴的历史阶段,在我国文化事业正处于繁荣昌盛的鼎盛时期,中国道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和中国残联所属华夏出版社联合推出了大型传世  相似文献   

16.
道教成立的时间如何确定?对道教的作用如何评价?对于这些存在不同看法的问题,通过文献梳理和田野调研,作者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不仅具有悠久历史,而且创造了独特的思想文化。对此,学术界与道教界基本上是有共识的。然而,道教成立的时间如何确定?在这个问题上至今存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和平、社会的和谐,需要我们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我们要从道教经典中吸取智慧,从道教文化中寻求共识,以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深厚、历史悠久的民族。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自东汉时正式创教,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道教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尊太上老君为  相似文献   

18.
道教创始自汉朝,由道家形成为道教,有很长的历史,是中国古教之一。自昔儒释道三教并称,在中国历史上,道教也起过不少作用。我认为道教不仅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有关,对医药卫生有关,而且道教的教义,也和哲学思想有关。就是在某些朝代的政治上也起了一定的影响。有些农民起义,就是托之于道教,以组织群众、宣传反抗的,有些秘密宗教,也和道教有所联系。所以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史,不能把道教抛开不谈。一定要把道教的历史,系统的加以研究,作出正确的估价。  相似文献   

19.
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曾对中国 的社会历史产生过深刻影响,借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它乃是“中国根柢”,可称为东方文化的瑰宝,在21世纪里,无论从国内或国际情况来看,它都将和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一道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其理由如下: 首先,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正因为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所以它的兴衰是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在20世纪前50年里,中华民族处于列强的蹂躏之下,民族文化受到野蛮的践踏,民族的存亡危如垒卵。这个时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流之一的道教,也和整个民族的地位一样…  相似文献   

20.
<正>一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精神和生活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道教坚持中国化方向,重点是当代中国化的问题,就是要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改革自强、充实内涵,主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贡献。在道教当代中国化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