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哲学》2007,(4):F0004-F0004
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罗蒂(1931—2007)于2007年6月8日因病逝世。罗蒂的思想涉及哲学、政治、文学理论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在哲学上,罗蒂批判了传统的符合论的知识观,并把知识与哲学重新定义为一种社会与文化的实践与对话。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传统中一直存在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伴随争论的是知识基础、语义来源等问题。争论各方都无法彻底驳倒对方。在知识构建上,弗雷格、罗素试图用现代逻辑技术清除心理主义,却预设了各种非推论的"所与"。罗蒂坚持治疗型的哲学立场,反驳实在论及其相关问题,发展出新的语言观。在罗蒂那里,语言就是本体,世界即语言,其语言实用主义消解了形而上难题,指向运用语言进行会话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3.
在后现代哲学家中,罗蒂哲学上持反讽的后现代主义立场,而政治上却坚持启蒙以来的自由主义。现代自由主义如何与后现代主义连接起来?在罗蒂看来,自由主义没有也不需要一种哲学的本体论证明,因为哲学作为一种诗化的私人活动,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为公共性的政治提供形而上学基础。如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实用主义者,罗蒂力图把实用主义与欧洲大陆的后现代哲学思潮结合起来,批驳传统的"系统哲学""镜式哲学"以及后来的"分析哲学",提倡"后哲学文化",这对鲍曼的音乐哲学和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鲍曼是加拿大布兰顿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是活跃在当今国际音乐界及音乐教育领域的教育家和音乐哲学家。鲍曼的音乐哲学和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新实用主义倾向,并与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邀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人文学系凯南讲座哲学教授理查·罗蒂(Richard Rorty)偕其夫人于1985年6月27日抵京,进行学术访问。罗蒂教授是目前美国比较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哲学和自然的镜子》(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1979),该书曾获美国哲学著作奖。在该书中,他认为,近代哲学,以洛克、笛卡尔、康德等人为代表,把认识论置于中心地位,把人的精神比作一面描述和反映实在世界的镜子。这种哲学传统应该打破,不应再把哲学的任务当成是批判地反思各个知识领域和文化领域。他提倡一种“没有镜子的哲学”,这种哲学即可以维持自然科学的地位,同时又肯定文学艺术的价值。他所以一直致力于把以詹  相似文献   

6.
黄勇 《世界哲学》2003,(3):2-15
自从罗蒂发表《哲学与自然之镜》以来,他的哲学思想,不论是在其所感兴趣的问题上还是在对某些哲学问题的看法上,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该书主要是针对分析哲学的,但正如普特南和其他一些哲学家所指出的,这本书本身还具有分析哲学的残迹,毕竟罗蒂自己也曾经是分析哲学运动中的重要一员。不过对于元哲学问题,即哲学到底是什么和哲学的功能到底是什么的问题,罗蒂一直具有浓厚的兴趣。不仅如此,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尽管也不断有所发展,但基本上保持了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的哲学家中,罗蒂(Richard.Rorty)无疑不应当被忽略.尽管他常常被英美主流的分析哲学有意无意地边缘化(罗蒂现在被聘为比较文学系教授而不是哲学教授,也许可以看作是这种边缘化的一个例证),但其工作的意义却并未因此而湮没.作为新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罗蒂复兴实用主义传统的尝试中包含着值得关注之点.这里,仅做若干简略评论.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开放的理论视角,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它重塑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文化价值和审美意识。罗蒂集杜威、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之大成,他创立的“后哲学文化”是后现代主义最富代表性的哲学理论之一。分析罗蒂的思想,可以看出西方哲学如何进行主题转换和思维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一、罗蒂对西方哲学传统之前提的揭示:当代西方哲学转向的逻辑起点在《哲学和自然之镜》“原序”一开头,罗蒂就坦率地表示自己自始至终关切哲学问题出现、消失或改变形态的方式。他断定,它们都是一些新的假定或新的词汇出现的结果。为此,他主张,在认真地对待某个哲学问题之前,应该先对那个假定进行质疑。罗蒂的这项质疑工作受到两位哲学家的启发:W·塞拉斯和奎因。前者对“所与”神话展开了严厉批评,后者对语言一事实的区别表示了怀疑。罗蒂把这两人的工作结合起来,且比他们走得更远:“我一直企图将近代哲学问题背后更多的假定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五四”与反传统、与文化激进主义、与后现代三个角度对“五四”意义作出新的评价。本文不同意文化保守主义把本世纪文化失序归罪于“五四”全盘反传统 ,不同意把“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等同于文革政治激进主义 ,更不同意后现代主义对“五四”精神的消解或解构 ,而认为“五四”精神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都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郑维伟 《学海》2012,(2):82-94
任何共同体都会面对内部整合问题,团结问题是共同体必须处理的基本问题。不过,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学界对团结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罗蒂专门讨论了团结问题,引起学界关注。在罗蒂看来,团结就是如何形成我们感的问题,具体说"我们"意指哲学共同体中的反表象主义者、实用主义者,和政治共同体中的自由主义者、改良左派。罗蒂基于反表象主义、族群中心主义和叙事转向为社会团结提出了辩护。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激进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文华 《现代哲学》2004,1(2):65-71
“文化自由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在内涵外延上有诸多交叉重叠,因此可以合并为一个概念。中国近现代语境中的“文化激进主义”主要指“西化主义”和“反传统主义”,但由于西化和反传统的程度不同,又可以区分为“萌芽的文化激进主义”、“温和的文化激进主义”和“典型的文化激进主义”。本文尝试对这些不同层面或类型的文化激进主义进行爬梳和厘析。  相似文献   

13.
海西和罗蒂关于隐喻认知性的论辩是当代隐喻研究的相互作用理论和字面主义理论的一次重要交锋。海西和罗蒂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理论进行修正,从而对"隐喻是否具有认知性"这一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本文将海西和罗蒂关于隐喻认识性的论争置于20世纪后半期分析哲学对逻辑实证主义进行批判和反思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一方面希望可以说明何以隐喻不是一种单纯的话语风格修饰品;另一方面借以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理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基础主义的批判与当代哲学主题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基础主义的批判与传统哲学的困惑从传统哲学的视角看,哲学探索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基础主义”的追求,而对基础主义的批判则意味着对传统哲学的反拨,这种批判又直接导致了哲学主题的不断变化。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首先是一种哲学信念、一种哲学共设,它确信:存在着或者必须存在某种我们在确定理性、知识、真理、实在、善和正义的性质时,能够最终诉诸的永恒的、非历史的基础或框架,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这种基础,并用强有力的理由去支持这种要求。罗蒂总结出基础主义的三个基本前提:第一,任何一个文化都有一个理论基础;第二,这个基…  相似文献   

15.
一、哲学解释学的发展和分化 J.威兹德姆(Wisdom)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天才独特地表现在他能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没有‘王后’,人们还能下国际象棋吗?它还叫象棋吗?”R.罗蒂的著作提出的主要问题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提出:“没有‘与实在相符’这种真理观念,人们还能研究哲学吗?它还叫哲学吗?”维特根斯坦和罗蒂的这两对问题是典型地反本质主义的。罗蒂的这种“没有镜子的哲学”的视界和独创性,要求哲学家重新面对哲学探究的本质和目的这样一些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主义源远流长,其促进自我发展的学术策略在于制造分歧:在元哲学层面上,有新康德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之争;在方法论层面,有激进主义与温和主义之争;在政治取向上,有历史主义与改良主义之争,等等。正是这些内部思想冲突,形成了社会建构主义不断自我超越的不竭动力。这值得我国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戴有人类面孔的实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个指责另一个是“文化相对主义者”,而另一个则反唇相讥,认为对方与自己同处一个战壕却不愿承认。这就是普特南与罗蒂之间的论战。在我们外人看来,他们都是当代美国实用主义的同路人,而且他们之间旷日持久的论战,也促使了詹姆斯、杜威的实用主义在世纪之交的美国的复兴。如果说当今的美国哲学是实用主义占统治地位,估计没有人会否认。特别是奎因的工作使得分析哲学与实用主义得以结合,方才形成当今美国哲学的图景。这里选译的普特南的《载有人类面孔的实在论》部分和罗蒂的《普特南与相对主义的威胁》,将他们之间的分歧昭示天下;同时,陈亚军的文章叉为我们认识他们之间这场争论及对我们形成当今美国哲学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刘奔 《现代哲学》2006,1(2):1-7
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必定懂得现实生活。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可以通过哲学与民众、哲学与社会实践、真理与价值、知识与信仰、理性与非理性、哲学家的使命感等问题展开出来。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是哲学智慧的源泉。哲学是人类特有的智慧,其特色就在于它的批判性。对现存事物不合理、不公平因素的否定和批判,唤起人民的觉悟,是哲学的革命性、批判性锋芒的光辉体现。哲学不能故步自封,不应固守单纯知识的领地。应该突破哲学就是认识论的唯科学主义的眼界,向价值的领域、信仰的领域、非理性的领域挺进,开拓思想的自由。哲学家是哲学智慧的人格化,促进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哲学家的光荣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19.
1905年革命锻造了俄国知识阶层作为一个政治范畴的强烈自我意识,20世纪初俄国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冲突、沙皇俄国从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过渡的复杂历史境遇以及改革过程,使知识阶层对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政治立场产生犹疑摇摆与精神转向,并尝试通过现实策略或理论建构的政治实践超越"左"与"右"的二元对立、探索自由主义中间道路。知识阶层从政治-伦理构成俄国政治制度与政治行为的精神根基与道德体认出发,反对无批判地依循西方"政治的真理",洞见到抽象的普遍原则对于个体精神生活与社会道德责任的内在瓦解与摧毁。时至21世纪,对特定民族国家精神传统与"历史的真理"的回溯及当代性阐释,成为理解俄罗斯现代政治生活的必要思想进路。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捍卫者阵线是印尼最大的极端暴力组织,它的形成是印尼政治动荡的直接结果。自成立以来,伊斯兰捍卫者阵线在军方和警方以及某些政府高级官员的庇护下,以执行伊斯兰法为名,制造了大量的暴力事件,对印尼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的威胁。伊斯兰捍卫者阵线的案例说明,印尼要消除激进主义和恐怖主义的社会根源,必须对社会和经济进行广泛的改革,建立公平公正的秩序,发展经济,消除两极分化和普遍贫困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