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本质主义是关于社会类别的直觉理论,是对社会类别差异的一种生物性归因。大量研究显示社会本质主义助长了种族、性别与阶层偏见,但也可以减少对肥胖、同性恋与罪犯的偏见。在种族、性别与阶层等被强加的社会类别中,稳定性线索强,社会本质主义导致人们认为该社会类别下的群体之间的差异难以改变,折扣环境解释,进而促进偏见;在肥胖、同性恋与罪犯等个体选择的社会类别中,可控性线索强,社会本质主义导致人们认为该社会类别下的一些群体成员的污名身份是不可控的,折扣个体选择的解释,进而减少偏见。未来研究应关注导致不同后果的社会本质主义信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系统、持续、有效的干预措施,为消除偏见,减少群际冲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科学心理学方案。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道德观旨在探寻实现人之本质的人类生存方式,这使得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内在规定了其道德观的规范性基础。从青年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旨趣与异化劳动理论来看,其道德观内含的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本质主义。人是“政治动物”与人的“类本质”的实现构成了青年马克思的道德理想。而发现唯物史观后,马克思转变为古典本质主义的批判者。从方法论维度来看,马克思的道德观在描述性立场上与科学本质主义在经验方法上具有亲缘性。但从本体论维度来看,马克思的道德观在规范性立场上更应是追寻个人与他人良好关系状态、探求良善社会制度、面向人类未来发展的关系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3.
物种是否具有道德地位以及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地位与物种是否具有本质以及具有什么样的本质有关。"物种个体论"是不成立的,由此,物种不具有如生物个体那样的道德地位。"物种多元论"否认物种具有"自然类"的本质,因此,物种也就不具有"类"意义上的道德地位。"关系本质主义"不是真正的本质主义,由此也不能给物种道德地位的确立以确实支持。只有"内在生物本质主义"之"理想的‘DNA条形码’",才能作为物种的"真实本质",由此也才能使得物种具有内在的、天赋的价值,并据此拥有道德地位。维护物种的道德地位,就是维护这样的本质。鉴于物种的其他概念而伦理地对待物种,不是基于物种自身拥有相应的道德地位,而是基于物种之成员及其环境所拥有的相应的道德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回顾了关于企业本质的既有理论,并将其归纳为非生命型企业本质企业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命型企业本质理论,分析了不同企业本质理论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设计了生命型企业的运作机制,提出了生命型企业的三个管理重点和四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个人的自由只有在共同体中才是可能的,乃是马克思关于自由的三个核心命题。这三个命题构成了马克思自由观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自由是人的类本质,但异化劳动使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分离,只有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消除异化劳动,从而实现个人自由。  相似文献   

6.
概率与命题     
本文的主题是揭示信念对象。关于信念对象最流行的观点是指称主义的观点,指称主义者或把个体与性质组成的命题视为信念对象,或把可能世界集视为信念对象,但若从贝叶斯的确证理论出发来考察信念对象的话,就会发现指称主义与贝叶斯主义间的冲突,由于贝叶斯主义是一种相当成功的理论,因而指称主义是错误的。贝叶斯主义需要的是一种非指称的信念对象,对贝叶斯理论而言,首内涵可以扮演置信对象这一角色。不过首内涵缺乏结构,缺乏指称信息,前者可以用借助于结构化首内涵来解决,后者可以在前者的基础上借助于丰富化内涵进而借助于丰富化的命题来解决。  相似文献   

7.
论本质主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质主义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一种哲学理论:在20世纪模态逻辑兴起之后,本质主义成为模态逻辑哲学中的一个争论热点。本文试图在总结几种有代表性的本质主义学说的基础上,作一些补充和发展,同时驳斥几个对本质主义的重要诘难,为本质主义的科学性辩护。一、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主义(一)四谓词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主义集中表现在他的四谓词理论之中。他说:“所有命题和所有问题所表示的或是某个属,或是一特性,或是一偶性;因为种差具有类的属性,应与属处于相同序列。但是,既然在事物的特性中,有的表现本质,有的并不…  相似文献   

8.
"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核心命题。20世纪50年代,牟宗三就对其进行了批评,提出了相反的说法:"本质先于存在"。本质之所以先于存在,是因为人有善性,而人之所以有善性,是因为有生长倾向和伦理心境。生长倾向和伦理心境都有先在性,可以说都是人的一种本质,前者为"原生性本质",后者为"次生性本质"。人通过智性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追求"标的性本质",但必须承认在此之前已经有了本质。尽管人在选择之前已经有了本质,但这些本质有时也会出现不当、保守、遮蔽的问题。要防止这些问题出现,必须大力发展智性,启动内识反思。内识反思发现问题后,可以对不适当的规范加以调整甚至破除,这一步工作应该纳入儒家经权的思想范式之中。存在主义缺乏儒家学理的经权智慧,要求人们大胆选择,意图虽好,但难以保证有良好的动机,更不能充分估计其后果,从而出现小人行权。小人行权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病灶。既要坚持儒家"本质先于存在"的立场,又应承认"存在先于本质"的合理性,理想的情况是将两个不同命题有机综合起来。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坚守"本质先于存在"的立场。  相似文献   

9.
顾乃忠 《学海》2012,(4):161-166
维特根斯坦的文化观中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它对以统一性、本质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西方文化的既反对又坚持。而这一矛盾产生的原因在于:第一,维特根斯坦的情感和理性的对立导致他的理论和实际的脱节;第二,维特根斯坦所赋予的哲学功能与他所认定的哲学本性的背离使文化处于变与不变的两难境地;第三,维特根斯坦对共相、本质的实在论的和非实在论的双重理解,导致他对本质主义的既反对又坚持。维特根斯坦的文化观的内在矛盾实际上是他的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在公元前五世纪关于人是什么的命题即人本质的问题就开始得到广大哲学家们的探讨,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各不相同。直到马克恩才开启了关于人本质问题的新篇章,作为物质世界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和终点,探讨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不仅对我们认识自我是有重要意义,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