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适应是一个描述民族文化关系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相互影响而造成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迁。本文透过中亚东干人在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中其语言变迁的过程,对人类文化适应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进行了考察。笔者认为,东干人学习使用范围较广的其他民族语言的事实,不仅表现出其自身较强的文化适应性,而且反映出一种对本民族成员所需社会文化资源和未来发展机会的积极争取。  相似文献   

2.
人生活在一个语言的世界中 ,而语言的力量是神奇的 ,我们不仅用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思想和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来学习和掌握我们未知的东西 ,可以说人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感知和认识无不反映在语言世界中。所以伽达默尔认为 ,可以被领悟的存在就是语言。以中医为例 ,我们要学中医就首先要学习《内经》 ,而学习《内经》首先要解决的是对《内经》表述的理论的理解 ,即对语言的理解。于是 ,问题出来了。众所周知 :一部《内经》 ,注者如云 ,歧解叠出。原因何在 ?理解不同。为何理解不同 ?语言本身具有不同理解的可能性。我们且看这样一个例子 :…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从历史上看,宗教孕育了哲学。宗教提供了哲学所依据的思想资料;反过来,哲学在一定条件下,又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依据。同时,哲学和宗教有着共同的研究内容和对象,对人生和世界都有自己的观点,都是比较完整的世界观。任何宗教都要探索人类与世界,人生与自然界,以及社会的各种关系,反映这种理性思考的便是宗教哲学。宗教哲学是在其基本信仰的支配下展开的一种研究宇宙和人生的哲学。  相似文献   

4.
叶峰 《世界哲学》2016,(5):72-82
在人工智能研究中,人工神经元网络进路之成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语言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人类语言是一维符号系统,但世界是四维的,因此语言难以有效地记录事物的时空结构信息。人类大脑中的表征系统很可能是多维而非一维的。人类语言的主要功能是在大脑间传递对世界的多维表征而不是用一维符号序列去表征世界。分析哲学中的所谓语言转向夸大了语言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幅关于人类认知活动的不真实的图画。  相似文献   

5.
詹文杰 《哲学动态》2023,(10):35-46+126-127
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形式决定思维形式。语言决定论自身存在强有力的理论对手,如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指出所有语言都有共同的形式普遍性,皮亚杰认为思维决定语言而不是相反,等等。在汉语哲学的研究中,语言决定论的贫困依然存在。张东荪和谢和耐等语言决定论者的许多具体分析是不成立的,他们将中西哲学的差异归因为语言差异时证据并不充分,而且忽视了语言之外的其他因素。尽管弱版本的语言相对论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强版本的语言决定论在理论上难以得到辩护,由此引申出的许多关于汉语哲学的判断是不正确的,并且可能会导致坏的特殊主义,破坏普遍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一般掌握本民族语言、汉语和英语。少数民族双语者的语言的认知特点, 是语言学和心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 也是了解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认知机制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围绕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表征、语言联系方式以及言语理解与言语产生的加工特点展开。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已有研究, 并提出未来研究应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比较、少数民族文字的加工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加工汉字词的特点,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第三语言的加工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再论医学文化的根——人是符号的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与语言是多维关系,人是惟一通过语言社会化,以语言有世界,运用语言改造世界,可以被符号蒙骗和对符号崇拜敬畏,并且可以被符号伤害和医治的动物。人与符号的历史与现实关系决定了医学的人文特质,而这正是医学实践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8.
哲学作为世界观应从人和世界的关系的角度提出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人和世界之间有两重关系:自然关系和属人关系。从自然关系看,只有物与物的关系,人只是自然的产物,自然决定人,体现的是人的受动性。而从属人关系看,则是人与物的关系,人是主导者、支配者,体现的是人的能动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最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哲学看意像语言把握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康德问题”与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意义康德哲学思考的是如下几个问题 :( 1 )我能够认识什么 ?( 2 )我应该做什么 ?( 3)我可以希望什么 ?( 4 )人是什么 ?它们分别由康德在“三大批判”和《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这几部书中作了回答。假如我们不是囿于康德的框架 ,而是从更广义的哲学形而上学高度来思考康德提出和试图解决的问题 ,那么 ,它们其实可以归结为这么一个核心问题 :知识世界与价值世界的关系。假如进一步明晰化和加以疏理 ,它又可以展示为如下问题 :( 1 )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识能否转化为人的生存智慧 ;( 2 )假如知识可以…  相似文献   

10.
李霄翔  黄虹 《学海》2007,(2):190-193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往的工具,同时也具有和其他商品一样的价值和效用。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是人为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语言能力不仅可以提升个人市场价值,同时也可以和其他生产要素一起成为国家和民族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经济实力提升了语言的市场价值,而语言在经济市场上的使用份额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语言在全球交往中的经济效用成为决定国家和个人语言计划的关键因素。重新审视民族国家的语言教育政策,充分调动市场调节和社会公众心理机制,及时制定和实施积极的双语教育政策,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和迎接全球化挑战的有效方略,也是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语言文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Meta-ethical discussions commonly distinguish 'subjectivism' from 'emotivism', or 'expressivism'. But Frank Jackson and Philip Pettit have argued that plausible assumption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entail that expressivism collapses into subjectivism. Though there have been responses to their argument, I think the responses have not adequately diagnosed the real weakness in it. I suggest my own diagnosis, and defend expressivism as a viable theory distinct from subjectivism.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implications of inferentialist philosophy of language for debates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philosophy. My intention is to mediate and refine the polemics between contextualist historians and ‘analytic’ or presentist historians. I claim that much of Robert Brandom's nuanced defence of presentism can be accepted and even adopted by contextualists, so that inferentialism turns out to provide an important justification for orthodox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the concluding sections I argue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Brandom's theory has important limits, and that some polemics by contextualists against presentists are therefore justified.  相似文献   

13.
14.
试论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考察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认定他的语言哲学开创了中国哲学的新转向,形成了不同于宋明理学,甚至也不同于清初哲学形态的人文实证主义哲学思考方式.其语言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区分了"指其实体实事之名"与"称夫纯美精好之名"的两类之名.第二,在讨论何者为"道"的哲学形上学问题时,首次引入语言学的句法分析,对古代汉语中谓语动词"之谓"与"谓之"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给出了明确的区分.第三,在批评宋明儒的思想同时,还引进了语词分析、句子意涵分析和文本中的言语脉络分析等具体的语言学技术性方法.第四,直接从文字训诂与语言分析入手来重新解释儒家经典的哲学意义,以语言学的实证方式追求哲学的形上之道.使其哲学既与宋明理学者从哲学思考路径出发来重新诠释儒家经典的致思方式不同,也与2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目标不同,从而形成了18世纪中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5.
论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的是历史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颇具意味的是,这里涉及的第一个基本名词———“历史”一词本身即具有语言上的多义性和含混性,它至少包含以下两层涵义:一是指人类过去生活的实在过程;二是指根据史料对过去进行叙述和解释的历史学。因此,美国的菲利普·巴格比主张用定冠词“the history”指称前者,意指过去本身;用不定冠词“a history”指称后者,意指关于过去的记录和知识。这一语义上的差别揭示了历史与历史学之间的紧张关系:历史是一个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过程,在历史的共时画面上,没有人能够以一种全知的视角书写历史;而作为叙述和…  相似文献   

16.
Frank Saunders Jr. 《Dao》2014,13(2):215-229
In this paper, I examine the concept of truth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beginning with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Chad Hansen’s claim that it has no such concept. By using certain passages that emphasize analogous concept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of the Later Mohist Canons, I argue that while there is no word in classical Chinese that functions as truth generally does in Western philosophy for grammatical reasons, the Later Mohists were certainly working with a notion of semantic adequacy in which a language-to-world relationship is made an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challenging Hansen’s position that classical Chinese functions within a primarily pragmatic linguistic framework in which a language-to-user relationship determines the meaning of words.  相似文献   

17.
18.
19.
李红 《世界哲学》2005,(6):13-15
罗伯特·布兰顿是当今美国哲学的后起之秀,他的代表作《清晰阐释》(1994)被誉为"理论哲学中的里程碑"、当代语言哲学中的哥白尼式转折.本文参考了西方哲学界对布兰顿的评价,简要介绍了布兰顿的学术历程和学术贡献,把布兰顿的基本主张概括为推论性实践的三个论题,即理性主义论题、实用主义论题和推理主义论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