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个人同一性这一哲学经典问题,在当代最具吸引力的研究进路是心理连续性理论,其中,新洛克主义代表帕菲特给出的诊断具有深刻影响.但帕菲特对经验的"去人称"化处理使得经验沦为价值中立的事件,从而个人的持续生存仅仅是与死亡相对的存活,而不是作为理性行动者的继续存在.帕菲特的理论困境与同一性要求存在冲突.为此首先需要澄清:人们在什...  相似文献   

2.
洛克认为通过记忆将伴随经验的自我意识连缀起来,就构成了自我同一性。帕菲特对洛克的标准加以修正,形成了经验论自我同一性的高级版本。他进一步消解自我的重要性,而以一种经验论的"关系R"取代,认为由此可以在道德上摆脱自我的囚笼。在反对实体性的自我观念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跟帕菲特一致,但是他并不同意知觉体验能够提供出自我,更不认同无自我理论。他用柏拉图的"木马喻"表明,恰恰先有自我才能形成对事物的知觉和认识。虽然在存在论层面上的自我被海德格尔描述为在去存在或追求存在中构建起来的关系网络,但自我并不丧失其实存,本真的自我是存在的真理的本现之所。海德格尔同帕菲特在自我同一性问题上的分歧,展示出现象学同心智哲学的争执和对话的可能角度。  相似文献   

3.
《学海》2022,(1)
"非同一性问题"是代际正义理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非同一性问题主要关注那些决定未来人存在的某种行为在道德上是否被允许,该理论认为那些存在依赖于看似有害行为的人,并不能认为其自身受到了这种行为的伤害。该观点与人们的道德直觉相悖。帕菲特和雷曼分别为非同一性问题提供了后果主义和契约主义的解决方式,这两种解决方式存在一些有待克服的难题。义务论有可能成为一种解决非同一性问题的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4.
西季威克认为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是同样合理的,留下了实践理性二重性的难题。帕菲特分别从时间中立性与人格同一性两个角度对利己主义展开批判,力图消除实践理性二重性,但帕菲特的批判却面临着一些困难。文章认为,解决实践理性二重性的关键不是要证明利己主义是完全错误的,而是要创建正义的社会制度、辩证地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沿语义学进路考察了柏拉图中期对话《斐多篇》的存有论的内在结构,为西方学界争论已久的"第三人论证"所包含的"自谓述"假设提供了理论支持,揭示了柏拉图理念论中蕴含的描述与命名、意义与指称和专名与通名的混淆,澄清了Being概念中"同一性"、"有"和"谓述系词"的内在意义关联与主从关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536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大五"人格、因果取向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五"人格和因果取向均是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重要预测因素,能在较大程度上解释大学生所处自我同一性状态(特别是同一性获得状态和扩散状态)上的差异;(2)因果取向在"大五"人格对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美国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在其人格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理论,认为同一性的问题是青少年的核心问题。这为我们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本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自我认同涉及的是个体如何对待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其内核是自我人格的同一性,这种人格同一性反映了个体的自我完善和道德精神境界。自我人格同一性的本质是自我真实性,其要旨在于,使个体"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自我认同中的自我反思及其持续展开,使个体成为一个具有道德反思能力的主体。自我真实性与道德反思能力,是个人品德的重要构成因子。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领土权?一个国家如何拥有对一块土地的领土权?当代政治哲学家已经发展了诸种领土权理论以回答上述问题,而洛克式领土权理论大概是最早最有影响力的一种。经典的洛克式领土权理论是个人主义的,强调国家的领土权是个体土地所有者在社会契约中通过转让部分土地所有权而奠定的。当代洛克式政治哲学家约翰·西蒙斯和海勒·斯戴纳均持这一立场。但卡拉·奈恩在《全球正义与领土》一书中挑战了这种个人主义的进路,进而提出一个集体主义的洛克式领土权理论。本文旨在梳理、考察当代洛克式领土权理论内部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进路的纷争,并论证这两种理论各有其内在困境,最后扼要提及整合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洛克式领土权理论的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10.
传统技术伦理学的外在进路影响了其实践有效性的发挥,荷兰技术哲学家维贝克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德物化"的思想,认为在具体情境中技术物与人共同构成复合的道德行动者,技术物也就具有一定程度的意向性和自由,能够承担起道德调解的作用,因此主张对技术物进行负载伦理价值的设计,使技术物在道德实践中发挥"行动者"的作用,对使用者的行为产生道德引导和规范作用。"道德物化"可以通过设计者的道德想象、扩展建构性技术评估和情境法得以实现。"道德物化"思想的提出超越了传统技术伦理学的二元分析框架,由外在进路转向内在进路,在技术的发展、使用及其社会嵌入过程中发挥了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