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原系作者在1955年为《卡尔纳普的哲学》(希尔普编的当代哲学家丛书之一)一书而写的,后收集在作者所著《推测与反驳》(《Conjecturesand Refutations》,1963,伦敦)一书中。全文正文共分六节:(1)引言,(2)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3)卡尔纳普关于无意义性的第一个理论,(4)卡尔纳普和科学的语言,(5)可检验性与意义,(6)盖然性和归纳推理。正文前有一小节是作者写的提要。这里译出的是提要和正文的第(2)(3)两节(载《推测与反驳》第253—264页,其中有些脚注未译)。作者的论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科学理论的特点乃是它的可反驳性(或可否证性)而不是可证实性;(2)形而上学虽不是科学,但并不是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一、无产阶级专政在马克思著作中一再出现但是界说含糊的一个概念,是马克思曾经设想的、革命后的“无产阶级专政”。人们经常参照20世纪的专政,特别是苏联,去解释这句话。但是,为了理解马克思本人可能抱有的想法,我们一定要到别的地方去找样本。恩格斯曾经宣称:“请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的专政。”当然,在这里,同问题有关的,不是历史上的巴黎公社,而是马克思心目中的巴黎公社。使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雏型的东西是:(1)普选,(2)人民对政府的批评,(3)宗教自由以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应用伦理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应用伦理学已成为与理论伦理学在旨趣上相异的研究 ,并形成了一些研究领域。以这一事实为出发点 ,本文力图通过提出并回答 (1)应用伦理学的概念意义是什么 ,(2 )应用伦理学应用什么 ,(3)应用伦理学应用于什么 ,(4 )应用伦理学为了什么而应用 ,(5)应用伦理学怎样应用 ,这五个紧密联系的问题 ,确立一种原则应用模式的应用伦理学的行动性的定义 ,并辩护这种伦理学。  相似文献   

4.
我今天上午的演讲仅限于阐明我将提及的西方生活和思想的四个支柱对西方民主发展所起的作用。这四个支柱是:(1)古典希腊(前600—前300)的遗产,(2)犹太教——基督教传统,(3)十六世纪开始出现的近代实验科学,和(4)技术与工业化。我之所以称它们为西方生活和思想的四个支  相似文献   

5.
早期基督教发展迅速,可归纳为6个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信仰的基本特质(她的基因):(1)使徒性,(2)大公性,(3)道德性,另一方面是因为(4)有卓越的领袖,(5)殉道士的精神,(6)再加上外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基督教的健康成长,制造了美好的条件。接着分析现今中国基督教中国化的3个层面:文化、社会及政治,显示中国化是有必要的;同时,早期教会发展及现在中国的处境,都给予我们启发,如何去实现基督教中国化。学者普遍将基督宗教由康士坦丁定为合法宗教之前(公元313),看为早期基督教。有误解以为基督教在此之后才迅速发展,事实上是康士坦丁承认基督教的合法性,正因为基督教在短短三个世纪之内,其发展迅速,东至印度,西至英伦,南至北非和埃及,北至欧洲大陆,且为不同民族所接受。[2]本文先简述基督宗教发展迅速的原因,盼望从基督宗教早期的发展,可启发我们为基督宗教中国化寻出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一些报刊陆续地发表了一些有关清代考据学的文章,对有关清代考据学的性质、观点与材料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清代考据学等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把对这几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摘要简介如下:吴则虞在《论考据》一文(见《文汇报》1962年3月18日)中认为,从性质上说,“考据就是调查研究,是任何工作不可缺少的步骤,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必经历程。”考据“本是搜集材料,鉴定  相似文献   

7.
林仲贤 《心理学报》1985,18(2):104-111
本文介绍了中国心理学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的情况。包括四个内容:(1)一般情况,(2)分组学术活动,(3)选举事宜及有关委员会的调整,(4)大会总结。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胡克的《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一书的第十一章。作者企图从实用主义观点出发,集中地、系统地攻击一切关于社会历史的辩证法观点,首先而且主要是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辩证法观点。胡克首先把辩证法的各种意义归结为:(一)“作为存在的变化的范型”的辩证法,(二)“作为一种了解变化的方法”的辩证法。在前一总的概念之下,又细分为(1)“作为摆动节奏的辩证法”,(2)“作为斗争的辩证法”,(3)“作为历史的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在后一总的概念之下,又分述了(1)“作为相互联系的辩证法”,(2)“辩证法和整体论”,(3)“辩证法和调查研究”,(4)“辩证法和命运”等四个问题。接着还提出了(三)“辩证法中的意义和无意义”,(四)“辩证法和双重‘真理’的学说”这样两个问题。文中除主要攻击马克思主义之外,还攻击了黑格尔和斯宾格勒等人的观点,但其目的无非是企图借此来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其主要手法,就是把经过实用主义歪曲的“科学方法”来和辩证法相对立,认为在“现有”的“科学方法”之外提出辩证方法不仅是“无意义”的,而且会导致“双重真理”的学说,而实际使科学真理服从于“信仰的真理”。胡克道出其最终目的就是想使辩证法“沉沦于废止的古语之中”,即企图根本消灭辩证法,以便否定按照辩证法发展的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维护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9.
社会工程学的立足点、工具和理论前沿的三个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科发展的推动力来自现实社会的需求 ,而解决社会问题 ,降低社会运行的成本 ,控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 ,是社会工程学满足社会现实需求的三个立足点。作为 ( 1)操作工具的社会契约 ,( 2 )作为定向工具的社会效益 ,( 3)作为测量工具的无形资产 ,构成社会工程学理论前沿的三个方向。作为支持理论前沿的根据和延伸到应用领域的前瞻 :( 1)在现实世界 :支撑社会的是群体 ,支撑群体的是契约 ,支撑契约的是无形资产。 ( 2 )在社会工程学的理论内核方面 :契约的覆盖度与社会问题的程度呈反比 ;无形资产值与社会运行的成本呈反比 ;社会效益值与社会发展所承受的风险呈反比  相似文献   

10.
在重庆市召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讨论会上,“围绕着心理学中‘活动’、‘实践’两个概念的含义以及心理学要不要引进实践概念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见一九八一年二月十二日《光明日报》报导)。这里想就几个有关问题再谈几点看法。一、是两个概念之争吗?首先,必须搞清楚,在谈到“心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时主要指的什么?我认为,其实质是探讨在心理学中如何具体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的观点问题,即怎样用实践  相似文献   

11.
作为可以改变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接受、死学习、缺乏实践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值得我们探索研究。本文对于基于问题的学习进行如下论述:(1)起源,(2)国外对定义、模式、特征等方面的研究,(3)对于多位国外学者研究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许多以全面理性为基础的决策理论都倾向于把决策者对事物的认识作为决策的前提,认为一项好的决策只有在充分认识了事物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许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这种假设并不符合实际的情况.本研究以"行动理性"为出发点,运用个案分析技术,深入剖析了某电子原件厂历时半年的生产经营决策过程,揭示了决策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步调整和发展的特征.研究发现,作为决策的前提的认识,实际上是在该决策的执行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决策者是在决策执行结果的评价基础之上,逐步深入地认识决策的关键问题,包括(1)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2)决策方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3)决策执行方法是否适当,(4)决策应采取什么样的程序和方法,(5)决策的形势和条件如何.正是这些"后见",使决策者能够逐步调整决策,实现决策的"渐进发展".这种行动决策的思想,把决策者的认识、决策和决策执行三者的关系看做一种循环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探索性因素分析——最近10年的评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1)介绍国外心理统计学界对探索性因素分析中几个重大问题的基本观点;(2)系统地评述过去10年里(1991~2000年)我国心理学研究对这一技术的使用情况;(3)强调运用这一技术时值得注意的一些事项,以期这一技术对我国心理学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方法:作检索了《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在1991~2000年间与探索性因素分析有关的章,对其中以探索性因素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的重点章(feature article)进行了编码,统计了频数及百分比分布。结果:我国心理学研究在积极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这一先进统计技术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在确定因素个数时,倾向于机械地依靠桌个单一方法来作决定,(2)大量使用正交旋转,(3)过于依赖SPSS,(4)对因素分析过程中的重要信息/结果报告不够。结论:探索性因素分析在过去十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能吸收国外同行的一些观点,探索性因素分析这一技术在我国心理学研究中必将获得更广泛有效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道德本能与道德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们的所有道德意识,以及所有基于此上的道德表述与道德行为,要么是依据于我们的道德本能,要么是依据于我们的道德判断。上述命题本身应当是无可置疑的。可能的问题仅仅在于:(1)这里所说的道德本能与道德判断究竟是指什么?(2)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虽然有可能造成先入为主的概念误导,笔者还是愿意冒险在一开始就对这两个概念做一个概念化的描述定义:首先,这里的“道德”是一个形容词;它的对立面不是“不道德”,而是“非道德”。因此,“道德本能”不是指道德自身所具有的本性(the nature of morality)(倪梁康,2007年a,第47-64页,尤其参见第53…  相似文献   

15.
当前,社会上在扫除“六害”,这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从伊斯兰教法中,从《古兰经》和圣训中找出经典依据,供穆斯林遵照经训精神,努力为善,奉行好自己的教门。“六害”指的是:(一)卖淫嫖娼,(二)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三)拐卖妇女儿童,(四)私种吸食贩卖毒品,(五)聚众赌博,(六)利用封建迷信骗钱害人。从伊斯兰教法说,从一至五几种行为,  相似文献   

16.
黄芸 《现代哲学》2000,(3):61-65
“假如没有上帝,道德如何可能”是在以基督教传统为文化背景的近代西方提出的问题①,但正如何怀宏先生所指出,这里的“上帝”可置换成上天、鬼神、六道轮回等传统中国人熟悉的信仰②,因而它是个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问题。尤其因为现代中国处于  相似文献   

17.
感觉寻求的人格特质及在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仲庚  张雨青 《心理学报》1988,21(3):106-112
本文简要介绍了感觉寻求人格特质的近代研究。这一理论及其测量方法(SSS)起始于苏格曼(M.Zuckerman)有关感觉剥夺的实验研究,其意图在于测定最佳刺激水平的个体差异。本文回顾了近代研究文献,评述了(1)感觉寻求量表Ⅰ至Ⅴ的发展情况及四个分量表的意义,(2)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的研究,(3)精神分裂症和其它精神障碍的感觉寻求特点,(4)饮用酒精、吸烟及生活紧张易感性的研究。本课题将有助于正常和异常人格的研究,并提供了对行为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普通的回民青年,对于我們伊斯兰教本身和回族各方面的知識了解很差,甚至没有。虽然这样,我却有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倔强的民族自尊心,(这也許由于血统的关系,或者是我們少数民族的一个特点吧)那就是維护本民族的不受侮辱和本民族正确利益的不受侵犯。說到这里,可能有人說这种感情  相似文献   

19.
谢劲松 《天风》2002,(5):19-20
有一个人对耶稣说:“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路9:57-62) 什么叫跟从?当耶稣在时,可以跟从在他的身边身后,当耶稣钉上了十字架后又如何跟从?这里有如下问题值得思考: 跟从耶稣,是跟从耶稣那个人。但跟从有没有止步处?当耶稣被钉十字架时,还如何跟从?也走上十字架  相似文献   

20.
与人的参与相关的实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写道:“当科学之环变得更大时,它会在更多地方碰到悖论。”我的兴趣既不在尼采这个人(虽然他是非常有意思的人),也不在尼采的作品,而在于这个评论本身上。也就是说,我希望在这里理解的评论是与我们时代的思想和经验有关的,而不仅仅是尼采时代的东西。评论是有关“科学之环”的,所以我关心科学,想看看科学知识之环增大时,世界如何变得更为荒谬。可以用任何科学领域的材料来阐明尼采的评论,但我在这里只想考虑两个例子。 我的第一个例子来自于一个只有少数人熟悉的领域,对于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来讲,它本质上是极其深奥的,这就是量子力学。我并不想在此谈论专门的技术问题,所以我一点儿也不打算描述这个理论,只是在当讨论问题需要时,我才对量子力学作些描述,而从开始讨论到问题深入下去,都会涉及“如何解释”量子力学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