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医易义》中说:"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虽阴阳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  相似文献   

2.
医易汇通而明人之生死病治窦春江笔者通过多年的对《黄帝内经》和《周易》的学习,对于“医易同源”这一学术观点有了一些肤浅的感性认识,并在临证时力争将医与易融为一体。本文仅从“人的生死病治”方面进行医易互释,不足之处,望同道斧正,如下分三部分进行论述。医易...  相似文献   

3.
单道开曾对人说“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高僧传》初集卷十罗浮山单道开)佛教是把疾病的对治视为自己的修学内容的。通常说这就是医方明。因此佛教寺院在古代一般会有为民间看病施药的传统。中国古代的好些名僧也都是能够问病施药或以针石祛病的名医。同样是《高僧传》卷十一上的释杯度就被认为是神  相似文献   

4.
“说而不说,不说而说”的说法是钱钟书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他说:“李商隐《赠歌妓》第二首:‘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赵汝(艹光)《如梦令》:‘归未!归未!好个瘦人天气!’;此又直言消瘦,不假物示意者,则以李清照《凤凰台上忆以箫》:‘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最为警拔。盖‘独自多’与‘归未’点明‘瘦’之故;李词不言‘瘦’之缘由,而言‘病酒’、‘悲秋’皆非‘瘦’之缘由,如禅宗所谓无‘表言’而只‘遮言’,名学推理所谓‘排除法’(method of difference),以二非逼出一是来,却又不明道是何,说而不说,不说  相似文献   

5.
心病,这里指心理障碍与心理性疾病。医治这类病症,吃药打针,往往难以奏效,而许多名家的深蕴哲理的语言却很有作用。这里选录若干语言,患者诸君不妨一试。病症一:肝火旺盛,易生闷气。处方:清代光绪时东阁大学士阎敬铭所写《不气歌》能医。歌曰:“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危害大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废。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病症二:不去赌博,心里发痒。处方:有《戒赌谣》可医。抗战时期,长沙何雨农编此歌谣,四处张贴。语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震聋发聩,促人猛省回头。其谣曰:“牌与赌,事最丑。大家都想赢,父子兄弟不放手。客来不起身,几天不说久。有时赢了钱,称肉又打酒;有时输了钱,怨恨、偷扒无不  相似文献   

6.
裘梧 《中国道教》2010,(1):18-24
《周易·系辞》中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①在这天下之世界中,形是芸芸变化所凭依的东西。《系辞》中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②形既是道与器所凭依而统一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医易溯源     
医易相通,源远流长。上溯至《左传》所载春秋时泰国医和,已将《易》理用于医学之中。而最早博取《易》理以形成医学理论体系者,当推战国至秦汉时期之《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易·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相似文献   

8.
江氏在其《后天为杂卦之根说》云:“谨按:画卦至四画,始有十六互卦之象。此则就三画卦去一画生一画,反复推之而十六卦已定于此,是又为互卦搜寻根源,古今所未发者也”。又引“《启蒙附论》曰:合而观之凡阳卦相变者,《震》变《坎》、《艮》也,《坎》变《震》、《艮》也,《艮》又变《震》、《坎》也;凡阴卦相变者,《巽》  相似文献   

9.
医不贪财     
我国古代医家认为,作为一名医生,应该以治病救人为目的,不应贪图钱财。唐代名医孙思邈言:“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络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冥中,自感多福者耳。”清代名医费伯雄劝诫学医的人,只能抱有救人的愿望,不应带有谋取私利的私心。宋代张杲在《医说》中言:“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守仁义。”不贪图名利,而“专博施救援之志”。明代龚信在《明医箴》中说,作为一个高明的大夫,应该“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无论贫富贵贱,在治疗用药时都要同等对待。李梃《医学入门》曰:“治病既愈”是医生份内的事情,不可过多地向病人索取财物,“但当听其所酬”。如果患者家境贫寒,就应“一毫不取”。  相似文献   

10.
<正>义净法师是著名的医僧,他翻译的众多佛经,如《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佛说疗痔病经》《金光明最胜王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等,以及著述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记述了很多佛教医学的内容,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医学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穷尽了天道、地道人道的专著。其理论渗透到中国古代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被誉为古代群经之首。医易相通,中医学是吸取易学象数理论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易·说卦传》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相似文献   

12.
高祖权 《天风》2002,(4):53
纯情之爰,都是清淡而且美丽的。罗曼·罗兰在《母与子》一书中透彻地说“婚姻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专一不可取代,即两颗心的相互忠实。”无独有偶,屠格涅夫在《父与子》中,又充满哲理,真情挚爱地说:“情爱可创造其它东西所无法创造的人性升华。”  相似文献   

13.
《人物志》一书,魏刘劭著,汤用彤先生认为“读此书,于当世思想之内容,学问之变迁,颇可知其崖略,亦可贵矣。”(《读〈人物志〉》)阮逸在《人物志·序》中也说:“其述性品之上下,材质之兼偏,研幽摘微,一贯于道,若度之长短,权之轻重,无铢发蔽也。大抵考诸行事,而约人于中庸之域,诚一家之善志也。”又说:此书“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括”。这都说明《人物志》一书,对从汉末到魏晋时代思想的变迁,特别是通过人物品评反映的伦理  相似文献   

14.
学诚 《法音》2014,(11)
正一、身心二苦困扰人生,佛法智慧提升生命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疾病,简单来说可以分成身病和心病。身病就是身体方面的问题、身体的痛苦;心病,就是内心的问题、内心的痛苦。佛教一直以来都与"医"有着密切的关系。释迦牟尼佛被称为"大医王",《杂阿含经》中说:"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如来、应、  相似文献   

15.
在朱子的文献中,"太极说"一词的使用较为含混,其具体所指有四:其一,是指朱子自己所作的《太极解义》;其二,是指《朱子文集》卷六十七中所收录的《太极说》一文;其三,是指张栻所作的《太极图说解义》;其四,是指周敦颐所作的《太极图说》。此外,在张栻、吕祖谦、汪应辰等人与朱子之间的书信中,也有把他们对于周敦颐作品的注释之作笼统称为"太极说"或是"太极解"的例子。我们认为,朱子等人对于"太极说"的这种含混用法,只是一种"方便之举",而他们后来在刊刻其相关的著作时,则又为其取了不同的名称,以示区别。  相似文献   

16.
琴,又称为七弦琴,因其乃尚古之物遗存,所以又被称为古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民族乐器。相传最早为尧、舜创制。古籍中多有记载。如《乐记》中说:昔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太平御览》中有尧使无勾作琴五弦,《事林广记》中说:古之琴止五弦,以应五音,周之世添二弦,曰文弦、曰武弦。琴者,情也,传情以达志,借情以言性。古琴强调中正平和,适宜修身养性,抚琴听琴能  相似文献   

17.
近又重读胡适先生在 2 0世纪 3 0年代所著的那篇著名的《说儒》 ,对其中的两个问题更感兴趣 ,即《说儒》中的第二个问题 :论儒是殷民族的教士 ;第六个问题 :论老子是正宗的儒 ,并且是个殷商派的老儒。胡适当时发表这些观点时 ,由于与其有关的考古文物资料尚未发现 ,学术界怀疑者有之 ,反驳者有之。但胡适先生很自信 ,他在《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自序中说 :“《说儒》一篇提出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史的一个新鲜的看法 ,我自信这个看法 ,将来大概可以渐渐得着史学家的承认。虽然眼前还有不少怀疑的评论。”现在看来 ,胡适的上述两个观点已被新发现…  相似文献   

18.
气功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医学最早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已有20多处论述气功。其中一段重要论述写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段话是说,当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的辩证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的辩证思维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谢世平辩证思维是祖国医学的优势和特长,它在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实质就是一种医学的辩证思维。但目前哲学界并未认识到在中国古代已形成了辩证思维。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医...  相似文献   

20.
靖玖玮 《天风》1994,(4):41-41
在《天风》里看到“随感录”这个栏目,觉得很好,认为也有必要写点什么,于是提起笔,随想随写,由感而发。 去年二月份,丁主教、罗冠宗秘书长来云南视察工作。作为教会的一分子,自然免不了有一些接触。当谈了许多问题以后,罗秘书长建议我读一读《云南日报》的一篇杂文《论宽容》。文章中这样写道: 有资料说,宽容是健身之道。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