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寝台     
柏寝台俗称“桓台”,位于广饶县城东北25华里的花官乡桓台村西南隅,西距故乐安城遗址8华里。据《韩非子》载:“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寝之台,而还望其国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据《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  相似文献   

2.
昆明龙泉观     
龙泉观地处昆明北二十里龙泉山上。山下龙潭,涌泉漫出,古人以为有蛟龙居焉。南诏、大理国时,当时人民每逢水旱必祷于潭;元初,曾建祠祭之,中遭兵难,祠毁。明洪武年间,西平沐公于此地构建道院一所,供奉天师像,并请道士徐日暹主之。后长春真人刘渊然倡道于滇,曾以龙泉观为授道之所;通妙真人邵以正也于此得刘渊然“以道秘授之”。据今观内所存《龙泉山道  相似文献   

3.
一公元前221年,在秦国强大兵力的攻势之下,齐国灭亡了。关于齐国灭亡的经过,史书记载不一。据《战国策·齐策六》载:“秦使陈驰诱齐王内之,约与五百里之地。齐王不听即墨大夫,而听陈驰,遂入。秦处之共松柏之间,饿而死。先是,齐为之歌曰:‘松邪柏邪,住建共者,客邪!”是说:齐王建被骗入秦,囚禁而死,齐因之亡国。《史记·田齐世家》载:齐王建四十年,“秦灭魏,秦兵次于历下。……四十四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秦虏王建遇之共。遂灭齐为郡,天下壹并于秦。”此说则以为秦兵压境,齐王不战而降,齐国遂灭。  相似文献   

4.
嘉庆18年即癸酉(1813)9月15日,北京皇宫内院上演了一出震动朝野的历史活剧,这就是以八卦教为主谋,以弘阳教为骨干联合攻打皇宫的“紫禁城之变”或“癸酉之变”。正在塞外行围归途的嘉庆皇帝闻变极为震骇,遂于事变平息后的9月17日在行次燕郊痛下《遇变罪己诏》,惊呼“变生肘腋,祸起萧墙”,乃“汉唐宋明未有之事”,而“突遭此变,实不可解!”其实此事并不难解,作为  相似文献   

5.
自1978年张政烺先生考证西周铜器上的数字为筮数以来,《周易》筮法的原貌又变为热辩课题。据传统看法,《系辞》中《大衍章》所叙述之筮法当为“周易”原有筮法。“大衍”谓: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抽而后卦。……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  相似文献   

6.
玉泉观座落在天水市城北天靖山麓,紧依城垣,林木葱茏,殿阁巍峨,数百年来一直为道教圣地。因山间泉水清澄甘冽,且能治愈疾病,故称“玉泉”,观以泉名,逐名玉泉观。玉泉观据州、县志记述: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距今有七百余年历史。传说在至元八年(1271)秋天,道教长春真人邱处机弟子梁志通离京,远涉关陕,西行至此,见其林泉丘壑之胜,遂结庵栖隐。据玉泉观碑文载:“至元丙子(1276年)起太上殿,事之以五祖七真。至元己丑(1289年)建玉泉殿,事之以风后牧伯。栋宇宏丽,位置高敞,  相似文献   

7.
长春观位于河南省荥阳县城北五公里索河北岸,创建于元朝。原来这块地方叫时村湾,元军南下,宋朝灭亡,元军中广平千户杨进圈占此地“三顷有零”为己有(见《中原文物》1986年第一期周铮先生《跋<给付碧洞子地土执照>石刻拓本》)。后在此创建道观,请丘处机弟子碧洞子主观事,碧洞子以其师丘处机长春子之号,命名为长春观。刻碑纪事,古之传统,长春观亦当有创建碑记,查民国《续荥阳县志》: 《创建长春观记》。朱象先撰并正书。延祐四年十一月。碑阴列所属汴梁路郑州等处道院。在长春观殿庭。该志未录碑文。为了弄清碧洞子生平和长春观最初的情况,笔者曾数往寻觅此碑,  相似文献   

8.
《法音》行世七周年,订户今达万五千。近代佛刊推第一,后来居上庆空前!我国佛教刊物,创始于近代上海。七十余年来,国内各地佛刊出版,据现有资料统计不下百余种,而发行范围之广,订户读者之多,要推中国佛教协会于1981年1月创刊的《法音》为第一。  相似文献   

9.
夫死人不能为鬼,则亦无所知矣。何以验之?以未生之时无所知也。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元气荒忽,人气在其中。人未生无所知,其死归无知之本,何能有知乎?人之所以聪明智慧者,以含五常之气也。五常之气,所以在人者,以五脏在形中也。五脏不伤,则人智慧;五脏有病,则人荒忽;荒忽则愚痴矣!人死,五脏腐朽;腐朽,则五常无所托矣!所用脏智者已败矣!所用为智者已去矣!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  相似文献   

10.
佛言祖語     
《法音》1991,(1)
高庵(禅师)闻(法)成枯木(禅师)住(持)金山(寺),受用侈靡,叹息久之曰:比丘之法,所贵清俭,岂宜如此,徒与后生辈习轻肥者,增无厌之求,得不愧古人乎! 高庵(禅师)曰:住持大体,以丛林为家,区别得宜,付授当器,举措系安危之理,得失关教化之源,为人模范,安可容易!未  相似文献   

11.
苏渊雷先生曾谓杨廷福(士由)先生“为学多方,精进未已,偃蹇明时,困勉有加”。读先生所著《玄奘年谱》,寸知此言诚哉!杨先生于玄奘研究有年,曾著《玄奘论集》早有流传。今再读其《年谱》,诚如先生自谓,而恍惚可见谱主“乘危远迈,杖策孤征”之舍身求法精神,陈援庵(垣)先生曾引朱子“旧学商量增邃密”句相勉,亦见先生于学问于佛法精研求是的态度。《玄奘年谱》虽为年谱,却有着比年谱更为重要的意义,正如先生在凡例中略述撰述意旨时所说:“年谱之作,并不是孤立地按年代顺序表录式的记录谱主的生平”,而“最好能从以事系年月中,显示谱主理论活动  相似文献   

12.
佛言祖語     
《法音》1991,(6)
尔时佛告诸苾刍,汝等当知:于我法中,有少欲知足活命之事。谓我弟子,剃发染衣,持钵巡家,乞食自济,世间愚人之所轻慢。若有净信善男子,离俗出家,修行此事,不为王难所逼迫故,不为贼怖负债惊恐不存活故,但为发心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生  相似文献   

13.
清初出现的《天妃经》,称明崇祯朝曾加封妈祖为"碧霞元君"。此事屡经学者考辨,多认为出自道士假托。今以新史料佐证,崇祯帝敕封元君神号确有其事,只不过所赐封者并非妈祖,而是泰山娘娘。其事在崇祯十三年九月,所加之号为"青灵普化慈应碧霞元君"等。尔后道士为争取信众,潜将崇祯敕封泰山娘娘之号移于妈祖,遂造成后世两神名号混淆的一重公案。  相似文献   

14.
原文:   &;lt;脚气集&;gt;云:“蜾赢取螟蛉,产子于身上,借其膏血以为养.蜾赢大,螟蛉枯,非变化也.“读&;lt;脚气集&;gt;,知蜾赢非取他物以为子也.扬子云“类我“之说,(扬子:“螟蛉之子,殪而逢蜾,祝之日:“类我“,日久则肖之矣.“)不足信矣.陶隐居&;lt;尔雅注&;gt;谓捕取草上蜘蛛,俟其子为粮.&;lt;留青日札&;gt;谓食其虫俱尽,则启封而出.二说足订子云之讹.然二说亦误.何以知之?蜾赢种类甚多,名状非一:有穴地为窠者,有营窠于壁者,有为窠于笔管书卷中者.所负之虫,非独桑上之虫,螟蛉,桑上之虫也.或小蜘蛛、小喜子之类.余尝见蜾赢负白色小蜘蛛,穴于笔筒中,以泥封之.余因取三四笔筒,置于无人处,越日,每筒俱有蜾赢作窠.余次第破之:先破一管视之,见满穴蜘蛛俱死,白色尽成为碧,然色虽成碧,犹略有生气也.次日又破一管视之,蜘蛛背上俱有一孔,蜾赢生子于孔中,即&;lt;脚气集&;gt;所谓产子于身上也.次日又破一管视之,蜘蛛色转黄黑,渐渐枯槁,而蜾赢之子已大矣.余谓枯死之物不能为粮,且未尝取以哺子,可知&;lt;尔雅注&;gt;与&;lt;留青日札&;gt;之误矣.次日又破一管视之,蜾赢已负子去矣,而枯死之蜘蛛依然在也.益信&;lt;脚气集&;gt;“蜾赢大,螟蛉枯“二语,诚格物之精也.……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07,(2):26
亚兰人,拿鹤之孙,彼土利之子(创24:15,29),利百加之兄,雅各的岳父。亚伯拉罕年老时,派了一个老仆人到亚兰去为以撒娶妻。拉班听了他妹妹利百加口所述,遇见老人所发生的事,立刻接老人回到家中,并殷勤地招待,也同意把妹妹嫁给以撒,次日就把利百加送走。又给利百加祝福说:“我们的妹子啊,愿你作千万人的母!愿你的后裔得着仇敌的城门”(创24:1-60)。雅各骗得了长子的名分和祝福之后,就逃到他的舅舅拉班那里,拉班雇用他牧羊,并答应工怍七年后将小女儿拉结给他为妻。七年满了,拉班却把他的大女儿利亚给了雅各,理由  相似文献   

16.
张丽丽 《天风》2008,(20):36-37
我该隐,生性刚愎,鲜仁好妒,常举身心之力争蝇头之小利。曾因狭隘善妒,杀胞弟,埋亲骨,而终遭上帝流放。此事虽使我狂妄之气去得一半,但并未去掉我的张扬刚愎之性,所以我常以扬名立腕之事训导子孙。果然,在我的后辈人中有的善吹拉弹唱、有的善打造各样的铜铁利器,世人遇到我的族人个个是委屈隐忍、恭敬避让。可惜我不知道上帝对我的宽恕之恩实际上是希望我能幡然悔悟前非,反倒恣意横行。  相似文献   

17.
<正>张岱年先生认为,“命”是人生问题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讲有命,以后儒家都主有命”,孔子所谓命“大致说来,可以说命乃指人力所无可奈何者。我们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之成功或失败,即此事的最后结果如何,并非做此事之个人力量所能决定,但也不是以任何个人或任何其它一件事情所能决定,而乃是环境一切因素之积聚的总和力量所使然。如成,既非完全由于我一个人的力量;如败,亦非因为我用力不到;只是我一个因素,不足以抗广远的众多因素之总力而已。作事者是个人,最后决  相似文献   

18.
吐鲁番雅尔湖旧城出土《毛诗》残纸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毛诗》残纸一叶,自《旄丘》四章“章四句”三字起,中有《简兮》诗十句,末止于《泉水》“饮饯于祢”及传笺残文。经文大字,传笺双行小字,共九行。为黄文弼先生1930年4月考察吐鲁番雅尔湖旧城时掘得。先生在《吐鲁番考古记》二遗物说明一(古籍写本及题记)中作“《毛诗简兮》校记”一篇,定此为唐人写本,未论及其所据之底本。文前有“摹文并补”一叶,书后附残纸影印件。所校仅据阮刊《毛诗注疏》本,按语颇简且有漏略,摹补之文亦有讹误,是以重加斠诠,申鄙意于其后。  相似文献   

19.
踏着春日的晨曦,信步来到京城西南,街巷深处,隐见一处红墙古瓦、规模宏伟的宫观,一阵清悠淡雅的诵经及钟磬、管弦之声飘然而至,这便是著名的道教丛林——白云观的道士们做早坛功课。白云观是道教全真派的“天下第一丛林”。全真龙门派的祖师邱长春(处机)曾住持这一宫观,他羽化后又藏蜕在这里,故而后世全真派的道教徒尊白云观为祖庭。白云观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是唐太宗为奉祀老子而建,称天长观,金时遭兵火焚烧,大定十四年(1174)重建,先后改称“十方大天长观”、“太极宫”。元代全真祖师邱长春,于1224年入居太极宫,与弟子募化兴工修葺,三年后,宫观殿字焕然一新,元太祖谕旨改太极宫为长春宫。从此,邱长春在此演立龙门之宗。明成祖于永乐(1403—1424)时敕命重修,以处顺堂为中心扩建,始定现在的规模,更名为白云观。白云观的道教音乐,唐代始建之初的情景已不可考。到了金代已有记载,据《道藏》所  相似文献   

20.
孔学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为后世儒者尊崇为万世之师的孔子,其道博大精深,即使其门人亦未全部理解。一般认为,只有孔子最心爱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岁的颜渊是近于知其全体的门人。只要读一读《论语》就可以了解这一点。孔子对颜渊赞不绝口,而又对颜渊的早逝感到惋惜,他说: “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同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