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慧能“顿悟”说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慧能“顿悟”说之评价孔繁中国佛教史发展到慧能,经历了一场革新,这就是慧能"顿悟"说的提出。虽然在慧能以前就有佛家提出过"顿悟",然而只是到了慧能才对"顿悟"赋予新的内容。一、从慧能的偈说起要了解慧能的"顿悟"说,首先要谈他那著名的脍炙人口的偈:普提本...  相似文献   

2.
慧能“得法偈”中“佛性常清净”到“本来无一物”的改动,历来颇多争论。而慧能偈与神秀偈的对勘以及‘坛经》中“心”、“佛法”等概念的辩析则足以表明,“佛性常清净”完全可以理解为“本来无一物”,后者表示了禅宗史对慧能禅理解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广东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广州华林寺是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东渡登岸之地;光孝寺是六祖慧能南下开演“南宗禅法”第一站;韶关南华寺是六祖慧能弘教演法的驻锡之所,供奉着他历经千年而不腐的真身……以“传承禅宗优秀文化,共建和谐美好社会”为主题的广东“禅宗历史文化长廊”系列活  相似文献   

4.
慧能(公元638—713年),本是一位文化水准不高的“?獠”①、樵夫,但他却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慧能在推动佛教中国化方面的贡献,在中国佛教史上可谓千古一人。一、慧能的人格特质与历史机遇慧能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人,为当地大族。唐高祖时,其父谪官到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成为平民。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慧能出生,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樵卖柴养母。相传慧能是一个文盲,这虽不一定可靠,但可以肯定他的文化水准不高。家族地位和家境生活的巨大落差,青少年的艰辛生涯,特有的人生阅历,使慧能经受了磨练,也使他早熟。他又长…  相似文献   

5.
根据“般若是诸佛之母”的思想,慧能的自性般若思想既为禅宗顿悟禅提供了本体性的理论支撑,也是其“一行三昧”等实践方法的依据,同时也指向了禅宗顿悟禅“刹那间,妄念俱灭”境界归宿。菏泽神会又援引《华严经》、《般若经》等,说明“众生本有无师智、自然智”,论证发挥慧能自性般若思想。慧能的本性般若思想,与儒家“性善”说及道家“自然本性”说有很大相通之处,并对陆王心学的“自心良知”说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龙山禅缘     
据说,乘飞机在广东新兴县上空盘旋,可以看到脚下的山峦像一条巨龙,蜷卧在新兴大地,为这片神奇的土地披上了神秘的色彩,于是人们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龙山。“龙”是中国富贵的象征,更是权力的代表,古人常称一国之君为“真龙天子”,但是龙山的天子却不是中国古代的帝王,而是来自平民的佛门代表,他就是被后世佛教徒奉为禅宗六祖、中国禅宗实际创始人的慧能大师。慧能出生在新兴,晚年回到家乡,圆寂于斯。慧能从龙山走出,然后又回到龙山,龙山山青水绿,土地肥沃,树木成林,气候宜人。慧能与母亲相依为命,是龙山为他们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作为佛学中国化之一的禅宗,由菩提达摩东来首倡,中经慧能等历代祖师之弘扬,终致实现了所谓“一花开五叶”之结果,至此,禅宗已臻登峰造极之势。而作为“五叶”之一的云门禅,以其险峻、明快的禅法和修行宗旨而独树一帜,同其他“四叶”(沩仰、临济、曹洞和法眼)一起,为中国佛教(禅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如果说没有禅宗的佛教不可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中国佛教的话,那么,缺少了云门禅的中国禅宗无疑也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8.
永嘉玄觉禅师(665—713)是唐代高僧,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俗姓戴,字明道,号永嘉玄觉。他八岁出家,博探三藏教典,尤通天台止观。后于温州龙兴寺侧岩下自构禅庵,独居研习佛学,常修禅观。因受左溪玄朗的激励,于是生起游方之志,与东阳玄策一起游方寻道。至韶州拜谒曹溪慧能,与慧能相问答而得其印可,慧能留之一宿,翌日即归龙兴寺,时人称之“一宿觉”。  相似文献   

9.
评《敦煌新本六祖坛经》说起禅宗,人们自然会将它与初唐时的慧能(又作“惠能”)联系起来。慧能为样宗的实际尊定者。作为慧能说法与行事记录的《六祖坛经》(以下略称《坛经))成了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禅宗经典,备受世人的注目。由我国著名佛教学者杨曾文先生...  相似文献   

10.
正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佛教研究超越既往,省内先后设立了20多所相关研究机构,省内高校相继开设了宗教学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从事佛教研究的人员队伍不断扩大,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学术成果整体呈现出一门深入与多维拓宽的趋势,朝着更为广阔的态势发展。一、慧能与禅宗文化研究成果丰硕广东从事禅宗研究的学者不在少数。在高校,以中山大学为首的学者群体对慧能及《坛经》的研究成果斐然;在社科界,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多次发起并组织慧能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文物考古领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禅宗六祖慧能胜迹录》,用翔实的文献资料和一手的实物史料,展示了慧能一生的弘法行迹及其著述经典。  相似文献   

11.
慧能,俗姓卢,父行瑫(或作滔),母李氏,传说原籍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宛平一带),生于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关于慧能的生卒年月,据题为法海撰的《六祖大法宝坛经略序》称:“诞师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戊戌二月八日子时”(《全唐文》卷九一五)这是佛经中传说的佛诞日(按照中国旧历换算,推定为四月初八),卒年按《坛经》以来的有关文献,都说“于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八月三日灭度”,“春秋七十有六.”慧能身后,被赐谥为大鉴禅师,为禅宗第六祖,亦有称之为南派禅宗即南禅的实际创始人.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89,(2)
唐代禅宗有所谓“南能北秀”的公案。“南能”指的是南宗慧能,“北秀”指的是北宗神秀。南能北秀的区别在于他们的禅法的不同。所谓“神秀禅法”,是指类似于神秀所做的“求法偈”(即“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示的一类禅法,这种禅法不仅为神秀所倡行,实质上是慧能禅法大行以前许多禅师共同的主张,因为神秀在其中更为典型,所以有“神秀禅法”之称。  相似文献   

13.
宽忍 《法音》1996,(12)
顶礼南台叩祖源宽忍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谈禅宗离不开南禅,谈南禅更离不开南岳,故南岳有“天下法源”之称。六祖慧能所传的两大法系,一是青原行思,二是南岳怀让。怀让下出马祖道一,其后发展成临济、沩仰二宗;青原行思下出石头希迁,门下演成曹洞、云...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9,(1)
我在1988年本刊第12期上发表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一文中,对慧能“顿悟本心”的思想已经作了一些介绍。这里就禅宗“教外别传”的问题谈一点看法。对于禅宗的“教外别传”,后世(尤其是明清时期)许多道教徒加以附会,往往认  相似文献   

15.
参禅宜观心     
参禅贵实践,要真参实悟,才能得到受用。所谓真参,就是要在不落言诠、寻思、拟议处用功;所谓实悟,必须悟在无所得处。六祖慧能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似一物即不中,岂是死执一法能参禅!然而沩山灵祐又说:“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小,不舍一法。”如此说来,舍一法不成法身,住一法也不成法身,参禅  相似文献   

16.
古印度僧人崛多为慧能嗣法弟子,于唐开元前曾游五台,所传禅法与慧能禅法完全相符,可知崛多是最早把慧能禅法传到五台山的高僧之一。关于崛多的资料,可填补五台山禅宗史的一处空白。  相似文献   

17.
慧能思想探析伍先林慧能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记载慧能生平和思想的主要典籍是《坛经》。胡适曾认为《坛经》是神会一系的伪作,主要代表神会的思想。而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坛经》还是能基本上代表慧能思想的,虽然它经后人润饰过,但这是可以仔细辨别出来的,本文同...  相似文献   

18.
《坛经》中慧能关于"动"的讲法大致从两个层面上进行:在内与外的层面上慧能认为所言"动"者为妄想心动,而外在万法无有动与不动;在身与心的层面上慧能认为所谓"坐禅"不在于"身不动"而在于"性不动"。慧能此观点的理论基础是真如与念体一不二这种心的结构,故其强调在具体修行中要于动中达到不动,在念念不住的有动之心上保持性之不动而不染万境。慧能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不仅是禅学思想,其更重要的意义是对僧人在坐禅等修行方法中误区的提醒和破除。  相似文献   

19.
周小龙  陈胜国 《法音》2021,(2):25-28
中国禅宗史上,自六祖慧能后,被奉为"祖"的,唯马祖一人。马祖广建丛林,培育人才,开创了新的禅宗时代,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也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的新机缘。马祖禅以江西为中心(马祖驻锡赣州28年,马祖禅思想发轫、成熟于赣南),继承菩提达摩以来,特别是慧能、怀让禅的主旨,融会创新,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富了禅宗的修行、悟道方式,促使南禅进一步发展,并如星星之火,扩展至包括朝鲜半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马祖禅是赣南的文化瑰宝,以史为鉴,探索马祖禅的特点,以期对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提供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20.
五、机锋与棒喝上面我们介绍了慧能以后禅宗各派的独特的认识方式和教学方法,在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中,禅师普遍运用“机锋”与“棒喝”,这些形式在晚唐时更成为各派的主要教学方式。(一)机锋“机”,几微,动作之微妙,此指禅机。“锋”,锋利,尤喻语言的锐利。机锋是禅师与学人的问答迅捷税利,语言含蓄微妙,不落迹象,语句激人证悟。禅师以锐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