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辜玉梅 《天风》2006,(14):13
在一次教会“青年团契”的讨论会中,我们有一个计论议题:基督徒的人生是怎样的人生? 有人说“是奉献、舍己的人生”;也有人说“是服侍人的人生”;还有人说“是传福音、荣耀神的人生”,这些都对。但根据约翰福音15章,耶稣要求我们过的人生是多结果子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上期本栏发表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是六祖《坛经》中的一偈。这是慧能大师对佛祖释迦牟尼“世间出世间法不二”这一法意生动的阐述。佛陀曾多次说到“世间法即出世间法”,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应当明白这一道理,在世间证得佛法,并弘扬佛法于世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社会上许多人对佛教是不太理解的。对于佛教的经论有人以为太深奥而不愿问津;有的则以为它是让人逃避现实的理论;也有些人根本未接触过便视为迷信。其实,佛陀成道于世间,他对世人的种种烦恼痛苦是深刻理解的,而他所创立的佛教正是为了度尽众生,使之离苦得乐,获得大解脱。佛经除因古人用古文翻译需要作些注解外,含意都极为鲜明,且能直接启迪人生的智慧,利于我们的言行。本期我们从佛陀的《遗教经》中撷取一叶,希望读者能得到受用。  相似文献   

3.
我看辩论     
有人问:“天下第一伯”是什么?答:天不怕,他不怕,就伯当众讲话。古希腊著名寓言家伊索曾说过;“世间最好的和最坏的就是舌头。可谓“成也舌头,欧也舌头”。古人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语可以误国”之说;古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曾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也曾说:“一枝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现在又有人说:“舌头;黄金,电脑”是当今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舌头独冠“三大武器”之首,足见口才艺术至高无尚的地位。辩论的目的是彰扬其理,否定谬误。从某种角度上说:辩论…  相似文献   

4.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人生观所回答的问题是:人为什么活着,怎样生活才有意义以及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等根本问题。任何正常的成年人都具有一定的人生观。曹操曾感慨吟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李白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康有为说:“人生是个大苦海。”  相似文献   

5.
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有人认为这是现实主义观点,有人认为这是诗的抒情说。本文不同意这些看法,认为所谓兴是断章取义,即由特定思绪触发,将诗中某一两个意象从整首诗中抽取出来并转到修身治国上去。观即观志——一人或一国之志。群是群居相切磋,达到对诗句象征的观念的认识。怨即抒发抱负,针砭时弊。这里面兴是关键,有兴才有观、群、怨,才能起孔子认为诗应起的社会作用: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使天下拨乱为治。而这些与现实主义说,诗缘情说不相关涉。  相似文献   

6.
两个强盗,有一次偶然经过一架“绞架”。其中一个说:“假如世间没有了绞架这一类的刑具,我们的职业真是很好的一种呀!”另一个强盗回答说:“呸,笨蛋!绞架是我们的恩人。因为假如世间没有绞架这一类刑具,则人人要做抢劫的勾当,那时,你我两人的买卖,岂不反而要做不成了?”  相似文献   

7.
佛教说“人身难得”,一个人来到世间,是多少因缘和合的结果!护生养生,可以说是每个人的本能诉求。 佛法说“人生是苦”,这是佛教对人生特质的基本判断,居于佛教“四圣谛”之首。如何将这苦的人生活出健康、活出快乐、活出价值与意义,是古往今来所有养生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刘行 《天风》2014,(6):I0001-I0001
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相似文献   

9.
苦难与超越     
世间何以有苦难?这是大多数命运坎坷的人容易提出的疑问。常常听到有人说,我没有做坏事,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公之类的话。的确,为什么人生会有痛苦与磨难?为什么会有不公平的经历?为什么好人要受苦,而坏人却能免受责罚?天主真的关心、在乎我们受苦吗?让我们翻开圣经中的《约伯传》,一起走入约  相似文献   

10.
磨难更是可贵的恩典黎人“义人的灵魂在天主手里,痛苦不能伤害他们。”(智3:1)人生之路坎坷,活在这世间,任何人也免不了要经受痛苦。人的内心像湖水,不知何时会被痛苦的风暴吹得波涛翻卷。永远不起风潮的心境和湖泊,这个世界上从未见过。痛苦,成为人生的一个必...  相似文献   

11.
草木之间     
人们总爱说,人生如茶。有人说,从茶字来看,人就嵌在草木之间。也还有人说,撇开人不说,这茶不也是:不草不木,亦草亦木——属于一种中性的东西!于是人们说,人生如茶,是说人生是在向往一种中庸。  相似文献   

12.
以我的感觉来说,“面子”是人生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成语“嗟来之食”说的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当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食“嗟来之食’,才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吃而死。由此可见即使是...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只有事业成功,人生才算美满;也有人说,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人生才算美满;但更多的人认为,家庭美满、事业有成,才是真正美满的人生。但问题是:怎样才能实现家庭和事业的双赢呢?  相似文献   

14.
胡晓光 《法音》2004,(2):9-16
何为唯识?唯识者是“只有识”和“不离识”的统一。从存在意义上讲,唯识就是只有识。从认识意义上讲,唯识就是不离识。据《显扬圣教论》云:“阿赖耶识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故,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能生器世间故,又即此识亦是一切有情互相生起根本,一切  相似文献   

15.
清代山阴人金缨所编《格言联璧》,有“人生四看”之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说的是在人生各种关口颇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胸怀、修养和境界。而“群行群止看识见”这一“看”,说的是以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体现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6.
贵人     
年近耳顺,阅世渐广,积多年人生经验,我很认同这句话:要想成功,自己得行,得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自己得行。这个人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贵人”。  相似文献   

17.
走近病残者     
在遭遇痛苦磨难或身染疾病的时候,大多数的人都会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某某真是太狠心了,我病了这么长时间,他都不来看我!”“某某简直没有良心!我遇了这么大的事,他竟然漠不关心……”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理之当然,因为人在病苦患难心灵破碎之中,总会感到难言之忧切肤之痛,甚至宁愿抛弃一切而得到一点安慰,特别是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那怕是见一个面说几句话,人都会感到一种快慰。凡是经历过痛苦折磨的人,肯定都有这种亲身体验,而在自己遭受病痛忧苦时,总盼望有人来关注、探望、安慰、鼓励  相似文献   

18.
菩提一叶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不能以金钱、权力、荣耀以及征服来衡量,如果以强迫等非法手段获取或误用,乃至以执著的态度来看待这些世间之物,它们就会成为占有者痛苦和悲伤的根源—那烂陀对于众生来说,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名词,但是幸福是什么样的呢?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钱,有了钱我就幸福了。”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权,有了权我就幸福了。”有人说:“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名.有了名我就幸福了。”有钱可以下馆子、买房子、买车子……可是钱不等于幸福;有权可以让人服从、听话,可以指挥别人,但是并不等于幸福;有…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很有趣的有奖征答题目:在一次乘船游览中,母亲、妻子和儿子同时落水,应该先救谁?有人说先救母亲,因为妻子没了可以再娶,儿子没了可以再生,唯有母亲今生今世只有一个;有人说应该先救妻子,因为有了妻子便会有儿子,至于母亲已近人生之途的尽头,死也无憾;还有人说应该先救儿子,因为儿子年龄最小,尚未体验人生的乐趣,而母亲、妻子则不然。三种答案各有其理,但都未获奖。获奖的竟是一名8岁小孩,他的答案是:应该先救离自己最近的人。由此想到另一个同样有趣的有奖征答题:在一个充气不足、开始下降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科学家…  相似文献   

20.
简讯     
研讨会于1988年秋在成都召开,就党政干部必备的美学修养、审美教育和美的本质与特征问题展开讨论。有人认为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建立的一种关系。有人则认为美就存在于客体之上。或认为美的对象在同人建立审美关系之前,其美的属性只是一种潜在因素,因而不能把美和审美相提并论。有人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有人则认为“对象化”说尚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有人认为美是一个词,而不是一个“物”,它是人创造出来的指谓人的审美感受的符号,因此,它是一种主观游戏或约定。有提出美的根本特征是“惚恍性”。“惚恍”是指一种不实之象内含深远精灵和不可言说之意;“惚恍”之境是主体在超功利的主观态度下,通过体验达到的境界。有人认为用“惚恍”来界定“意境”美的根本特征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