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预防或克服自毁行为上,有一种障碍必须跨越,那就是你必须先能察觉内心推动你自取其败的力量。 1.求败的性格,有些人的性格天生就倾向子自取其败。他们一再地自陷于受欺压、被打击的绝境,而且一筹莫展。 2.自恋狂.妄自尊大,过于自负,自视过高的人,通常会一头撞入自毁之门。 3.情感幼椎,在工作场合扮小丑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如此很难得到他人的尊重。 4.求败的认知,缺乏自信,划地为牢,总认为自己会失败,内心有错误的预知失败的心理。 5.虚幻的期望,志大才疏,对自己的才能和潜力不能作出明智的估测,对自己要求过高,生活目标极不现实。  相似文献   

2.
心理平衡操     
现代社会是快节奏、高效率、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是适者生存的社会。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人们普遍感到压力大、负担重,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人容易导致抑郁症等精神性疾病。因此,怎样保持心理平衡,有关专家提出了以下的忠告:一、不苛求自己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有所要求。但是这种要求应该建立在实际的、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否则,过高的期望值会使人误以为自己总是倒运而终日忧郁。有些人是“完美主义者”,对任何事都希望十全十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完美主义者”常有挫折感。所以,客观地评价…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生活中,学会对付逆境,巧妙地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保持心理平衡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了十条要诀,值得借鉴。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定得太高,根本非力所能及,于是终日郁郁不得志,认为自己倒运,这无疑是自寻烦恼。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有时对自己要求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暇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得的成就,自然也就会心情舒畅了。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这似…  相似文献   

4.
有些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有些领导责怪下属不自觉,有些人因同事或家人与自己有矛盾、闹别扭而非常苦恼。谁都知道“和为贵”,希望自己与他人的交流有效,人际关系和谐。可是,我们有时会遇到有的人不通情达理,  相似文献   

5.
反思发怒     
张慎诺 《天风》2007,(8):24-25
发怒就是生气、发脾气,把存在内心的恼怒都发泄出来。发怒往往是对他人言行的不满而感情冲动时的表现。发怒虽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性情,但它总得有一个“度”,如同乐理里面的“音律”一样,它是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若是达不到或超过都不适宜。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质和量的限度,而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线,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人在  相似文献   

6.
走出心理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位哲学家说过:“不善于驾驭自己情绪的人总会有所失”。良好的情绪可以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动力,而恶劣情绪危机则会对身体健康产生破坏作用。因而把自己的情绪升华到有利于个人、社会的高度,乃是明智的良策。在情绪易于剧烈波动的时刻,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告诫自己严防偏激情  相似文献   

7.
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确实,语言是一柄双刃利剑,善用者能横扫千军、杀敌致果,拙运者则磕磕绊绊,因辞害意。而在这个世界上,你几乎找不到一个不希望别人给自己美好祝愿的人。且不说我们常常会忘记给别人一个真挚的祝愿,就是有这种想法,表达出来的话语也往往辞不达意,甚至会愿望与效果南辕北辙。由此可知,不仅批评人要讲艺术,恭维人也有艺术性。 恭维人要看情景。著名语言学家孟君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四十多岁的副教授在除夕之夜对他说:“将来我写缅怀你的文章,我就……”在孟君先生明确表示不快后,他还是说“我说这话你又会不高兴了——以后我写回忆你的文章……”他每次这样说,孟君先生心里真的不高  相似文献   

8.
变化是生活的主旋律,对变化的感知会影响人的决策,那么人们如何判断变化呢?本文探讨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变化大小的感知是否存在差异。四个研究对比了人对自己和他人变化的判断,发现提及自己的变化和他人的变化时,人们都想到积极的变化,并且认为自己比他人变化更大。这是因为相比判断他人,人在判断自己时提升动机更强,希望自己不断变好,从而认为自己的变化大于他人。  相似文献   

9.
无处可跳     
正我就职于一家大型的民营企业,民企的人才流动性是非常大的,不像国企那样稳定,干得不舒心,或者薪水达不到期望值,他们就会选择离开。每年都有人在跳槽,有人跳出去,也就会有人跳进来。年初,又有位同事跳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薪水太低,达不要自己的要求。此前他是从另外一家国企跳过来的,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又跳回了那家国企,因为跳槽后工资增加了不少,所以他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10.
解释水平视角下的自己-他人决策差异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 考察自己决策和为他人提供建议是否存在认知和偏好上的差异。实验一采用2(自己决策/为他人建议)×2(价值:高/低)×2(可行性:高/低)被试间设计, 165名被试代表自己或他人评价选项的吸引力。实验二采用3×2混合设计, 81名被试代表自己、相似或不相似他人, 为“高价值-低可行”和“低价值-高可行”两选项出价。结果支持了“自己-他人决策差异”:自己决策比为他人提建议在更大程度上受可行性高低的影响, 更为偏爱可行性高的选项; 人际相似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上述差异。  相似文献   

11.
爱的行动     
高欣 《天风》2004,(8):25-25
我们决不要忽视了在我们身边和周围的每一位人。也许他们对我们来说不很重要,也许他们对我们又很重要。但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关心别人的心,以及照顾别人的真诚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成为真正幸福的人。 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所占有位置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自己通过为他人服务所表现出来的关爱程度。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认知方式与人际交往及创造力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寿欣  李涛 《心理科学》2000,23(1):119-120
1问题提出 关于创造力与场依存——独立性的关系,国内外学者都有过论述,但是,对认知方式与创造力之间关系的定量研究,尚不多见。关于场依存性认知方式与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威特金(Witkin)等人研究认为,场依存性的人是社会定向,他们对社会线索更敏感,更喜欢与人有联系的情境,而不喜欢独处;与他人相处,在社会行为特征和习惯方式方面表现得更熟练。场独立的人则是非社会定向,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更多自主性,较少考虑他人的意见。场依存性者的社会定向是否就说明他们社会交往技能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同认知方式的人会…  相似文献   

13.
基于社会认知的热情-能力模型,探讨了当面临高热情-低能力和高能力-低热情的建议者时,人们会如何选择以及这种选择中的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实验1探讨为自己和为他人选择之间的差异;实验2探讨为自己和建议他人选择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人们倾向为自己选择高热情-低能力建议者,为他人选择高能力-低热情建议者;(2)为自己选择...  相似文献   

14.
凯特是一个孤儿。直到21岁那年才被人收养,在这之前凯特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其实21岁的凯特已经参加了工作,完全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根本不需要他人收  相似文献   

15.
为他人代求     
赵卫红 《天风》2002,(12):16
代求是我们祷告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代求也就是把他人及他人的事情带到神面前,站在他人的位置上为他人求情,使他人的罪能够被赦免,他人的心意能够被悦纳。一、代求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格。我们每个人都有资格为他人代求,因为我们都是神的儿女,神已给了我们代祷的权柄。但我们必须真心诚意承认自己的罪,实实在在地降眼在神面前。不断地反省自己,因为神不听罪人的祷告,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神让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进迦  相似文献   

16.
拒绝的技巧     
在日常交往中,你会发现有这样一种人.当别人有求于他时,不管自己是否有能力办到,总是行字挂在嘴边,到头来却因自己许了愿而不能兑现,结果失信于人。与其这样,倒不如当初该拒绝的拒绝。有的人就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其实巧妙的拒绝不仅不会影响你与他人的关系,而且还会达到“办事不成情意在”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你的拒绝更恰当、更巧妙;收到满意效果?不妨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暗示法就是不直接地说“不”,而是采取间接的方式,让对方领会到已被拒绝。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曾在山东潍县做过县令。他刚直不阿,执法严明,…  相似文献   

17.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即是孔子提出的为人处世的忠恕之道。概括地说,其特点是“能近取譬”,设身处地,从自已的感受、愿望推想到他人的感受、愿望,推知自己施于他人的一定行为是善或恶,该或不该,推知对人应取的道德态度或责任。忠恕之道  相似文献   

18.
将心比心     
正你是不是也喜欢晒照片?可是为什么你又讨厌别人自恋晒照片?我们常常不喜欢背后话,可是又忍不住背后说他人。生活里常常有这样的悖论,自己烦的,往往也是自己常常犯的。那些有修养的人,不是他有多完美,而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懂得自己所不要的,就不要强求别人要;懂得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嘲笑别人做不到。某人领工资时发现少了一块钱,他勃然大怒,责问会计。会计淡淡地说:"上个月我多发了你一块钱,你恼火了吗?"太自  相似文献   

19.
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有着不同的心理机制, 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强人际间的信任和团队的长远利益。采用行为学实验从两种视角下考察自我控制对欺骗的影响。实验1采用材料评定的方法考察了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能力状况对欺骗判断的影响, 结果发现对比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人, 被试更倾向于认为低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更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产生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实验2采用颜色Stroop任务考察了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衰竭状况对欺骗判断的影响, 结果发现当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衰竭时, 在评价他人为自己利益去欺骗、为他人利益去欺骗以及在特定情境中欺骗倾向上, 没有发现任何显著的主效应或交互作用。实验3采用视觉−感知任务来考察不同水平的自我控制能力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 对比高自我控制组, 低自我控制组有更多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实验4采用颜色Stroop任务和视觉−感知任务来考察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 对比控制组, 自我控制资源衰竭组有更多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在进行欺骗判断时, 相比自我控制资源状况, 个体会优先识别他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欺骗动机或欺骗倾向。在欺骗行为中, 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个体, 能够更好地抑制自私动机, 更多的考虑长远利益, 出于自身利益去欺骗的可能性会更小; 自我控制资源充足的个体, 更有可能会经得住诱惑, 自私自利的欺骗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会更小。  相似文献   

20.
悟透自己     
对于成年人来说,似乎自己最了解自己;但也有可能自己不了解自己,将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或过低。人在走上坡路时,往往把自己估计过高,似乎一切所求的东西都能唾手可得。这样的人往往把运气和机遇也看做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而喜不自胜。人在失意时,又往往把自己估计过低,把困难和不利条件统统看做是自己的无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