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国楚简《五行》篇以匿、简来解说仁、义。匿、简被设定为仁、义的某种引申或表现。匿,意指对小罪的隐匿和宽赦;简,则指对大罪的严厉诛罚。同时,匿、简的行事方式背后有着各自的用心。匿赦行为的内在依据是一种仁爱之情。简罚的背后则是对于赦、罚的理智评判与取舍,理智的用心构成了对亲爱之情所主导的匿罪行为的约束。帛书《五行》说文则特别提出"大爱"对"小爱"的制衡。同时,还进一步突破了匿、简所固有的处置罪过的情境,展现了匿赦所包含的不忍之心。简的意义也在敬神之心与不忍之心的权衡中获得了丰富。  相似文献   

2.
战国楚简《五行》篇以匿、简来解说仁、义。匿、简被设定为仁、义的某种引申或表现。匿,意指对小罪的隐匿和宽赦;简,则指对大罪的严厉诛罚。同时,匿、简的行事方式背后有着各自的用心。匿赦行为的内在依据是一种仁爱之情。简罚的背后则是对于赦、罚的理智评判与取舍,理智的用心构成了对亲爱之情所主导的匿罪行为的约束。帛书《五行》说文则特别提出"大爱"对"小爱"的制衡。同时,还进一步突破了匿、简所固有的处置罪过的情境,展现了匿赦所包含的不忍之心。简的意义也在敬神之心与不忍之心的权衡中获得了丰富。  相似文献   

3.
正刘赦,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作品曾入选"第七届、第九届和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中国艺术双年展"(加拿大)等多类大展,并多次获奖。多幅作品被海内外美术馆、艺术馆及博物馆收藏。出版了《刘赦画集》,著有《近代名画》、《中国历代国宝精品100例赏析》等。  相似文献   

4.
汉兴以来,儒家思想一直较为活跃,武帝之际,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确立了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在社会各层传播,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汉代服饰的审美取向,形成了汉代服饰审美文化。汉代女性服饰作为汉代服饰体系中的一大分支,其丰富的服饰类型承载了汉代深厚的文化哲理,是研究汉代服饰审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汉代女性服饰审美的形成、标准与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汉代服饰的认识,以汉代女性服饰为研究点,探索汉代女性服饰审美取向产生的原因,并总结出汉代女性服饰的审美标准与特点。  相似文献   

5.
胡建军 《管子学刊》2014,(1):123-126
汉代淄川国是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齐地(今山东地区)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汉代的历史与政治,特别是对研究汉代诸侯王国的历史地位及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博弈有重要作用。且汉代淄川国也是当时齐地乃至整个汉帝国文化极为发达的区域之一:传《易》之田生、杨何,《韩诗》“长孙氏之学”创始人长孙顺、《公羊春秋》任氏学创始人任公,及因通《公羊春秋》而荣登相位的公孙弘都是淄川国人。因此,对汉代淄川国的研究不仅对研究汉代的政治历史意义重大,对研究山东地方史及汉代齐地文化亦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质文说”起源于孔子 ,孔子的质文说主要是指道德的两个层面 ,但他已有把周代归为文家的思想倾向。孔子的质文说对汉代产生了重大影响 ,成为汉代政治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知识分子都把历史归结为一文一质的循环发展过程 ,意在奉劝汉代统治者推行质家之制。汉代的社会性质却与社会思潮相反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汉代确立了文家之制 ,整个汉代都呈现出了文家特质。  相似文献   

7.
巫风兴盛是汉代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本文以宗教学、民俗学有关论著为依据,搜集了散见于各种典籍中的相关材料,对汉代民俗中的巫风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汉代巫师活跃的经济诱因;并以巫医盛行、淫祀泛滥、解除与厌胜、数术为世人所崇信等方面,概括了汉代巫风的主要表现形式;还对汉代的各种禁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汉代书法在实践上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各种书体演变的基本完成、隶书的成熟和精致化、书法用笔的自觉,以及对个性、情感的追求等。书法艺术在汉代已走向独立,汉隶成为后人学习隶书的最高典范。汉代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中国书法理论也始于汉代,虽数量不多,亦无体系性著作,却充分体现了书法作为艺术在理论上的自觉,以及书法艺术所追求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9.
易学发展史上的汉代象数易学,就其理论形态、思维方式、思想特征而言,具有鲜明、典型的时代性与范导性.作为汉代经学核心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汉代象数易学,对汉代哲学与文化、社会与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与深远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汉代象数易学在易学与哲学史上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地位的认识,或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缺乏客观公允的评判.本文从"立足《周易》象数系统,确立天人之学新形态"、"深化儒家社会政治思想,强化政治指导功能"、"深化整体性和谐理念,凸显和谐价值理想终极诉求"等方面,深入地分析并揭示了汉代象数易学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汉代思想研究,是我国学术界的薄弱环节,多年来在我国大陆的学术界还没有诞生一本汉代思想史专著。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金春峰同志的《汉代思想史》,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用翔实的史料,严谨的态度,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反思汉代思想,对汉代思想作了一番理性的审视。该书新论迭出,重新肯定了汉代思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与书写中,汉代美学长期处于薄弱环节。依据美学史的研究范式,其原因有二:汉代艺术与非艺术界线的模糊、知识系统内容区分的含混,以及思想家理论抽象思维的不足,与美学作为艺术哲学的界定之间存在错位;汉代美学发展的非同一性,与美学史书写的启蒙史观之间存在错位。基于此,《中国美学经典·汉代卷》通过艺术哲学向文化哲学的位移,和从中国美学自身特征出发对启蒙史观的调整,得以形成新的中国美学史研究范式并介入两汉历史,从而为还原汉代美学的本来面目提供了可能。该书运用新美学史范式重新建构了汉代美学史料体系,展现了汉代美学的多元性、丰富性与敞开性,凸显了汉代美学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汉代哲学研究,素称沉寂,而近年稍有起色。但究其研究范围来看,似局限于汉代哲学本身,虽有文章论及其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可惜语焉未详。本文拟通过汉代哲学的主要代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与秦汉医学同异的辨析,探讨汉代哲学与医学的关系,借以深化对汉代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河间儒学中心对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汉前期 ,在河间地区形成了一个地方儒学中心。它对儒家经学典籍的传播、对汉代今文经学发展方向的确立和古文经典阐释方式的确定、对汉代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等 ,都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汉代色彩学在整个中国古代色彩学发展历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汉代墓室壁画色彩就是其色彩理论应用的重要史料之一。虽然中国古代色彩实际运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但是与西方科学完善的色彩学体系相比,显得过于分散凌乱。基于此,文章首先探讨了汉代色彩观念的形成及其对汉代墓室壁画色彩的影响,然后就汉代墓室壁画色彩的重要价值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汉代墓室壁画色彩运用特点进行了总结论述。  相似文献   

15.
元代有两个首都,一个是大都,一个是上都。元世祖在两个都城分别建立崇真宫作为道士活动的场所。崇真宫即崇真万寿宫,是元世祖赦建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灵魂不灭思想和祖宗崇拜的产物,墓葬自产生以来便得到世人的重视,这在诸子尤其是儒家孝悌观念影响深厚的汉代社会尤其如此。汉代墓室建筑的形制、构造、装饰特征等,反映了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一种认识,表达的是生者对死者的尊重和追思,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中的等级观念、生死观念和孝敬观念。  相似文献   

17.
宗教与世俗工艺都有所发展的汉代不但是殉葬人俑工艺的繁盛期,还是现存最早的传统戏偶雏形的诞生期,常被认为是人俑与戏偶分化的关键节点,是探寻中国制偶工艺源流时不可忽略的时代。汉代人俑与传统戏偶具有内在联系:在精神内涵方面,汉代人俑与传统戏偶都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死者魂魄的重视和对神灵偶像的敬仰,是古代偶像崇拜的典例;在题材选择方面,早期的戏偶继承了汉代人俑题材上生活化、民众化的发展趋势;在艺术特点方面,戏偶具有汉代人俑粗简生动的表情刻画以及富有律动感的形体。这些都反映了汉代人俑与戏偶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人物服饰直观地再现了汉代的服饰艺术,动态地展现出汉代服饰艺术和服饰审美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南阳汉画像石中人物服饰的艺术风格、造型款式、服饰制度、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揭示了汉代服饰文化的特点,体现出两汉时期南阳地区高度发达的服饰文化和社会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9.
许宜兰 《宗教学研究》2006,1(3):177-181
洛阳汉代墓室壁画是中国的艺术瑰宝,是迄今发现的能够代表汉代绘画发展水平的杰作,其古拙的艺术风格和娴熟的绘画技法,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过积极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探讨洛阳汉墓壁画中表现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儒道思想观念。在那些形象生动、奇形怪状的绘画艺术背后,蕴藏了汉代先民对天地自然,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表达了他们对生命世界的永恒追求,展现了中国神秘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20.
一、汉代书法教育的背景 汉代统治者从秦代禁止私学的错误中吸取了教训,认识到用简单禁止的手段对社会政治生活(包括民间的学术活动在内)加以控制是行不通的.想要统一国家,解决社会矛盾,教育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在汉代,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均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用于举办和发展教育,同时也积极鼓励、支持民间的教育活动,使汉代的私学得以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