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界一般把斯宾诺莎定性为无神论者,可是斯宾诺莎自己曾经否认无神论的指控。解决这一身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无神论"一词的历史含义,而在于斯宾诺莎对宗教概念的理解。斯宾诺莎认为新宗教与迷信相对立,他并不相信传统启示宗教的神学,由此我们可以同情地理解斯宾诺莎为自己的辩护,但仍不得不将无神论者的身份冠与他。  相似文献   

2.
一些学者认为斯宾诺莎的哲学具有基督教倾向。H.柯亨在这一问题上最为激进,他说斯宾诺莎是一位基督教哲学家或者站在基督教立场上反对犹太教的哲学家。L.施特劳斯同意柯亨对斯宾诺莎的一些批评,但是他认为斯宾诺莎是通过批判犹太教来批判基督新教。通过对斯宾诺莎的著作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我们看到,斯宾诺莎的宗教哲学是基于时代所能达到的知识水准对《圣经》作出的历史的科学的分析,它既非站在基督教立场上对犹太教的批判,也不只是针对基督新教的批判,而是通过剖析《圣经》对所有建制性宗教进行批判,因此斯宾诺莎不能被视为一个基督教哲学家。  相似文献   

3.
借近30年来启蒙运动之研究所引入的温和启蒙和激进启蒙之区分,作者重新考察了17世纪后半叶发源于荷兰的、并往往被看成是"激进"的斯宾诺莎哲学给古典思想带来的智力危机以及给欧洲现代史带来的革新。借斯宾诺莎的核心概念"自然"以及"自然之惊奇",作者细致检查了斯宾诺莎一元论是如何挑战了当时的哲学和宗教思想,为什么上帝与自然之一体化打乱了当时的日常生活观念,尽管这一挑战也并非没有留下一些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4.
王丁 《现代哲学》2023,(6):89-98
在德国唯心论产生的最初阶段,斯宾诺莎同时作为谢林与黑格尔哲学的典范影响了他们的体系建构方式,尤其是谢林的“同一哲学”。但谢林在继承斯宾诺莎的同时,也延续了斯宾诺莎那里无限者自身与特定无限者,即实体与属性之间关系未得澄清的疑难。这一疑难促成谢林晚期哲学对神与自由概念的重新思索。伴随着谢林最后的思索,在他眼里曾经作为体系本原的“实体”概念,就被转化为描述终极偶然性的“不可预思之在”,而这意味着德国唯心论对于斯宾诺莎的接受和处理最终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哲学家小传     
斯宾诺莎是荷兰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勇敢地反对宗教传统势力,在无数的迫害和诽谤中度过了一生,并且不得不忍受贫困,靠磨镜片维持生活,因而对光学、物理学、化学等也很有研究。斯宾诺莎在少年时代受过宗教教育,但他没有被宗教所蒙蔽,反而接受,无神论的思想,24岁的时候竟被逐出犹太教会。  相似文献   

6.
如何理解《神学政治论》中关于耶稣的论述,涉及斯宾诺莎对哲学与神学关系的论证能否成立。对《神学政治论》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显示,斯宾诺莎并未肯定耶稣以理性的方式接受、理解和传授启示,因此他并不认为耶稣是一个哲学家。但是斯宾诺莎也未直接宣称耶稣是一个通俗意义上的先知,而是运用双关、隐喻、错误推理等表述方式模糊处理耶稣的角色,这是宗教迫害环境下的一种写作艺术,但它也使斯宾诺莎的一些表述显得自相抵牾。  相似文献   

7.
《神学政治论》是斯宾诺莎一生中最具社会影响的著作;这与他对当时传统宗教迷信的批判很有关系。本文拟揭示:这一批判即在于从理论上说明宗教与迷信的区别,论证真正的宗教不是迷信。  相似文献   

8.
学界习惯上把早期阿尔都塞的学说称为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实际上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总体而言是斯宾诺莎主义的,这一点在他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也最为重要。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的断裂性理解源于斯宾诺莎知识论对知识种类的划分,马克思的反经验主义源于斯宾诺莎唯名论对观念与对象关系的论述,马克思对主体概念的拒斥是斯宾诺莎反目的论的理论结果。晚期阿尔都塞对其早期的斯宾诺莎主义展开过深刻的自我批评,但他并未因此放弃斯宾诺莎主义。阿尔都塞绕道斯宾诺莎来解释马克思,开启了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政治理论的斯宾诺莎复兴思潮,因此对当代西方左翼的研究就有必要厘清阿尔都塞理论尤其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中的斯宾诺莎主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通过划分出"自在体系"和"自觉体系",对斯宾诺莎的著作都加以双重的阅读,研究马克思对斯宾诺莎的阅读,就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早年的《神学政治论》摘录笔记。马克思通过对《神学政治论》章节次序的改变,不仅实现了对斯宾诺莎论证结构的整体改造,而且还将斯宾诺莎的宗教批判激进化了。马克思双重阅读的方法并非阿尔都塞所言是一种有意义的误读,而是重现作者原意的阅读。马克思的阅读方法来自斯宾诺莎对《圣经》的批判性阅读,并将斯宾诺莎的阅读方法激进化。  相似文献   

10.
"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是西方近代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在斯宾诺莎生前还是在其身后都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无神论者,但是斯宾诺莎生前坚决拒绝这一称谓。他不仅通过其哲学论证神的存在,论证人的最高幸福在于对神的理智的爱,还通过其生活方式来证明自己不是无神论者。通过考察批评者的观点、斯宾诺莎的著作以及无神论的含义,我们看到关于"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的争论,既源于人们对神与无神论所具有的不同观念,也源于他们对斯宾诺莎著作的不同解读。由于不同人心中神的观念可能不同,对斯宾诺莎哲学的理解也可能不同,人们对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仍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会不断促进人们对斯宾诺莎哲学的理解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