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服食     
道教修炼方术,指服食药物(丹药和草木药)以求长生。道教修真炼养方法,有内修和外养两类,服食药物属外养。服食起于战国方士。与行气、房中同为当时方术三流派。初为服食“仙药”。《韩非子·说林上》载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的传说。战国齐威王、燕昭王、秦始皇以及汉武帝曾先后派人去海上仙山搜求。求之不得,汉武帝时乃有人造仙丹之外丹术产生。但当时除服食人造仙药(丹药)外,某些草木药如芝、菌、术等,仍作为仙药服食。道教承袭服食术,所服药物即为丹药和草木药两种。  相似文献   

2.
余平 《世界哲学》2006,(1):104-108
一切形式的“神仙传”,与诸如“史实”、“解释”、“想象”之类的东西无关,而是“信仰”开启自身、显示自身以及守护自身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此乃所有神仙“传”之为“神仙”传的本质。由于葛洪的《神仙传》已经奠基在《抱朴子·内篇》所建构起来的神学境域之中,而且即便从具体的“神仙形象”来看,我们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葛洪的《神仙传》不仅意味着神仙信仰之传递本身,而且赢获了中国道教史上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神学位格”。  相似文献   

3.
道教神仙系统既包括各道派的重要祖师,也有自由自在的“散仙”。唐宋之际三教调和的倾向、外丹术的极盛转衰、内丹术的兴起以及“神仙亦人”的观念使原本诚挚的神仙信仰产生动摇,从而使得神仙观念更加世俗化、人性化,产生了大量的平民神仙。这些和光同尘、与世推移的平民仙人不  相似文献   

4.
道教外丹哲学思想研究述要徐仪明外丹亦称外丹黄白术即通常所谓的炼丹术。近年来随着对整个道教文化研究的全面开展,人们开始注意到这个既充满神秘气息又蕴涵着科学知识的古老方术。由于国内外至今尚无人对外丹哲学进行系统的专门研究,目前所提出的一些看法仍属探索性的。现就有关外丹哲学的内容,归纳整理为四个问题,做一概述。一、神仙思想是外丹哲学思想的来源与理论基础服食金丹大药的目的是为了长生不老、修炼成仙,因此神仙思想自然就成为外丹哲学思想的来源与理论基础。虽然人们习惯把外丹称作道教外丹术,但神仙思想并不是从道教开始才有的。卿希泰指出,神仙思想与长生不死的观念早在道教出现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山海经》关于“不死之山”、“不死之国”、“不死之药”和“不死民”以及大荒之中有灵山神巫,“从此升降,百药爱在”的记载,表明了古人对长生不死的向往。随着社会的进步,养生术和医药学的发展,人们取得了强身祛病、延年益寿的某些成就,出现了一些神奇的长寿的传说人物。如殷大夫彭祖,自称黄帝师的容成公,楚狂接舆陆通等,这反映了古人探求长生久视的愿望。人们又在海市蜃楼的幻景启示下,想象人世之外有一神仙世界。那里有逍遥自在长生不死的神仙,他们有不死之方药,  相似文献   

5.
神仙传说是我国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的神仙传说之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知名度最高。干春松著《神仙传》便指出:“在众多神仙真人中,在民间风头最劲、影响最大的当非八仙莫属。……在八仙中最为著名,传说最多的要算吕洞宾了。”其生卒年不详,相传他本为唐末文士,名岩又名岩客,字洞宾,自称回道人,后世称为回仙。河中府蒲坂县(今山西永济西)人,唐德宗时湖南按察使吕渭之孙,海州刺使吕让之子。另外,又有唐宗室、江西人、京兆(长安)人等说法。据传,他曾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应进士试,不第,遂归隐华山,幸遇道士钟离权,随其修炼,终得成仙,…  相似文献   

6.
东海神仙传说的发展,经过了内容简括的多元文化并存阶段、内容丰富的主导文化繁衍阶段、内容完善的多元文化融合阶段.东海神仙传说,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内容,完善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表现手法,推动了我国艺术思维形式的发展,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东海神仙传说,我们可以看到上古文化的多元性,可以发现诸多古代哲学概念与东部上古文化的联系;东海神仙传说还促进了我国古人重人重生的养生学说和养生方术的发展;因而在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教神仙传记作为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角度反映出道教的思想发展脉络。作为唐宋时期的神仙传记《三洞群仙录》,它继承了前代的“神仙可学”思想,并且反映出了唐宋时期神仙观念“世俗化”的进程与女仙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神仙传记     
记述神仙事迹的著作。神仙的传说,其源甚古,早期记载,多为片言只语,散见于百家之中。迨至秦汉,方士辈出,宣扬神仙之说,秦皇汉武,深信寻求。于是神仙传说,遂累见于史传之中。随道教之兴起,记述神仙人物事迹的专著——《列仙传》,也随之问世。企求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理想,而《列仙传》宣传神仙之存在而可学,体现了道教的要求。《列仙传》启其端,《神仙传》  相似文献   

9.
临海位于浙江省的东部,临海最早的道教神仙传说当推覆釜山。《太平御览》卷四十七引《郡国志》云:“台州(临海)覆釜山(即龙符山),……有巨迹,云是夸父逐日之所践”。又有“禹得覆釜书,除天下之灾”和“夏帝(禹子启)登此山,得龙符之瑞”的传说。其次是黄石山(玉岘山),相传道教神仙黄石公曾居此修炼,有石棋盘尚存”。再则是括苍山,《神仙传》载汉代仙人“王方平居昆仑,往来罗浮、括苍山”。王方平,名王远,乐海人。羽化后,尚任天曹事,主地上五岳生死之事。还有龙顾山(大固山),《道史属词》说,茅盈“得道于临海镇东龙…  相似文献   

10.
依据“神话-原型批评”对早期神仙传记作品进行文本阅读和阐释,可以看出早期神仙传记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类型皆以不同的方式折射出中国古代的神话和巫术-仪式等文化传统。早期神仙传记这种特殊体裁反映出来的宗教-文学观念和特征不仅受到神仙观念和早期道教教理教义的明显影响,而且也应该被溯源至古代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和神话思维中的特定“原型”。  相似文献   

11.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运用西汉及东汉早期的象数易学 ,通过观象、立卦、“拟诸其形容” ,使无形的不易感触的微观的运动 ,摆脱感观的局限而诉诸于形容 ,将丹道与易道结合 ,以推阐还丹之理 ,使丹术得以升华 ,同时又引导道教完成了由外丹向内丹的转化。正是《参同契》的丹术对《周易》原理的精妙运用 ,使它通过神仙方术和炼丹术的形式 ,接续了中国文化所固有的传统理念 ,承转了中国文化的慧命 ,故而使《周易参同契》在中国道教史、易学史和科技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古代炼丹术包括金丹术和黄白术,其后因要与内丹术相区别,又总称为外丹术。所谓“金丹”,是在古代神仙信仰的基础上,企图通过炼制金石药物以获得一种“服食成仙”的神丹,而制取神丹的方技即金丹术。所谓“黄白”,按《抱朴子内篇·黄白》篇的解释:“黄者,金也;白者,银也,古人秘重其道,不欲指斥,故隐之云尔。” 因此,“黄白”就是企图通过药物的点化,变贱金属为能“发财致富”(有时也用服食)的假金、假银(也称药金、药银)。而制取假金、假银的方技,称为黄白术。  相似文献   

13.
《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较集中地汇集了道教外丹术的大量资料。道教炼制丹药的主要目的,是企图能炼得一种“仙药”,人服食之后,可不老不死而成仙,当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妄想。但是,炼丹家们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化学实验,观察了大量的化学反应,从而从实践中,总结了不少原始的化学知识,奠定了古代化学的基础。这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中,极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也为世界现代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道教的神仙有两个来源 ,一类是修成的 ,一类是降生的 ,修成的神仙是由人而仙 ,降生的神仙是由神而仙。他们虽然在人神之间相会于神仙的共同名称之下 ,其实有很大的不同。道教的女仙也有人仙和神仙之分 ,《列仙传》和《神仙传》里的女仙基本上是人仙 ,而到了《墉城集仙录》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里 ,就并存着人仙和神仙两类神仙了。从性别的角度检讨这两种不同类别的神仙 ,可以明显地看到 ,归属于人仙的女仙并没有摆脱一个男性的框架 ,而由神而仙的女仙才真正是宇宙和历史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5.
麻姑是中国道教中的女仙之一,同时又是一位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典籍中就载录有麻姑事迹,后来,道教为之建坛立庙,崇奉有加。于是,道教中的麻姑信仰及与此相关的祈禳斋醮活动延续千年,经久不衰,而民间的麻姑信仰风俗也是广泛流播。一、古代典籍中有关麻姑的记述在道教神仙之中,麻姑女仙的出现较早,最早记载麻姑事迹,把麻姑纳入道教神仙谱系者,为东晋时著名的道教理论家葛洪。葛洪《神仙传》云,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下降胥门蔡经家,教其尸解,复遣人召麻姑相问:“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  相似文献   

16.
庄子思想与道教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古代巫术、方术依托道家在汉代形成的、以追寻长生不死成为“神仙”为主要目标的、人为的世俗宗教。正如晋代的道教理论家葛洪所说,“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内篇·勤求》),“夫神仙之法,所以与俗人不同者,正以不老不死为贵耳。”(《抱  相似文献   

17.
道教炼丹术,可以区分为炼外丹和炼内丹两类。在外丹产生以前,人们把那种以五金八石为药物炼制所谓长生不死仙丹的方术,叫炼丹术。内丹产生以来,仍然沿用外丹术语,把以人体精、气、神为药物炼制仙丹的过程也叫炼丹术。但为了区分起见,通常把这种人体内的炼养称为内丹术,而把原来以矿物为原料的炼丹术叫做外丹术。又因为外丹所谓炼丹主要指从矿物质中提取金银,因此外丹术又称为外丹黄白术(“黄白”为黄金白银的隐语)。而药物、鼎炉、火候,则是外丹术炼丹的必备条件,内丹继续沿用这些术语,并把它作为内丹炼养的“三大要件”,用来比喻内丹炼养的…  相似文献   

18.
论《庄子·天地》篇中“玄珠”与道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天地》篇中之“玄珠”本意是比喻道家的形上本体之“道”。由于“玄珠”渗入了神秘性内涵,因而道教对其进行了借用与发挥。在外丹术中,“玄珠”是水银的隐名;在内丹术中,“玄珠”是内丹的别名。道教内丹学是心性之学在其理论上的表现,随着内丹学的发展,“玄珠”又被看作心与性的代称。道教赋予“玄珠”以宗教与信仰的内涵,其对“玄珠”这个特殊概念的借用和发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庄子》对道教的深刻影响,以及道家与道教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神仙的特点之一即是长生不死,人类追求生命自由的第一步即是超脱死亡,突破时间的限制,预谋死亡即预谋自由。汉魏外丹说在长生不死的基础上,增加了飞升成仙的追求,世界自此二分,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到达仙界。但仙界依然有秩序、有级别,此处则又落入不自由的境界。至唐宋内丹学的兴起,以"性命双修"为宗旨,以"与道合真"为最终目标,达到"无待"的绝对自由。从普通方术到外丹再到内丹,是对生命自由追求的上升过程。从此种意义上来说,内丹术是外丹术的延伸与升华。  相似文献   

20.
道家学派思想怎么会被道教接收过来成为立教的理论基础?要明白这个原因,就得从道家学派诸著述中来追本溯源。早在战国时代,齐国稷下黄老学派,已经把黄帝、老子结合成一个体系。所谓:“道家之学起源于黄帝,集成于老聃”。不过这时的黄老学派,是把黄帝、老子之“清静无为,自然而治”的思想作为学术来研究,并没把黄、老神化。后来,黄帝成了由神仙家们演成的“骑龙升天”的神仙。老子又是个“西渡流沙莫知所终”的存疑人物。《老子》这部书人称“辞称微妙难识”,很多词旨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