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阳明学与佛道二教的亲缘关系以及中晚明三教高度融合的基本背景,罗念庵尽管是一位恪守儒宗的王门后学,但与道教、道家无论在"术"还是"道"的层面依然有着深刻的交涉.在摒弃道教长生追求、道家弃世态度的同时,他曾向道士方与时虚心学习,将胎息术纳入悟良知的收摄保聚工夫中并进行了儒家本位的转换.在个体生命的终极关切层面,念庵晚年对老庄道家齐生死、等物我的超世旨趣用诗的形式隐而不张地予以深切认同,他的思想亦开显为儒道一体之两面:万物一体的现实关切和忘情忘世的终极关切,为念庵的儒家价值本位抹上了浓厚的"道家"色彩.  相似文献   

2.
《法音》2020,(4)
正佛教、道教音乐作为我国宗教音乐的重要门类,汉魏以来便广泛、深刻地影响着国人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与传统音乐其他种类相比,佛教、道教音乐不仅表现出发展的延续性,其传承亦显示出可贵的"活态"价值。但现代学人对此持续关注与系统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间,全国重点寺院、宫观便成为学界的关注点。三十多年来,通过大量的田野调研,基本摸清了佛道音乐之现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儒、佛、道三家向来是相互融摄、相互影响的。相对于儒家在封建时代长期居于正统地位,佛道则主要发挥着思想影响之辅助功能。而在佛道之间,虽教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光辉灿烂。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 :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前者为中国文化的正统 ,后者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华文化的另一主干。当佛教传入我国之后 ,儒、道、佛便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局面。道家思想和道教 ,对我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化、学术、宗教、医学、文艺、科技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鲁迅先生曾给予恰切的评价 :“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在初创时 ,奉老子为教祖 ,以道家思想为重要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杜光庭的三教融合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道教既是道教思想发展的高峰期,也是道教思想的转型期。本文以唐末道教思想家杜光庭为例来说明,道教正是以“道”为基点,努力融合儒佛道三教的思想,提升道教的哲学理论思维水平,才建构起富有特色的道教理论,从而推动了唐宋时期道教思想的发展与转型的。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道教内丹学相当兴盛,不仅传统丹道派别活跃,而且还出现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丹道新派,内丹学成为这一时期道教理论的主流,林林总总的较为通俗化的内丹著述流传于社会.而且,其时的内丹著述融摄道儒释思想特别突出,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长久以来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陆西星、李西月的思想颇具代表性,他们分别提出了"仙佛圣凡同具同证","性命双修,此本成仙作佛为圣之大旨",竭力将三教思想相融合.  相似文献   

6.
唐初重玄学者成玄英,借鉴佛学思想以发展道教理论,在道教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援佛入道主要表现在对佛教语言及佛教思维方式的吸收与转化上,也表现在其对重玄之道的论述与三论宗中道的相近上.但佛道立论根基并非一致,佛教的"缘起性空"与道家"道法自然"思维的差异,必然使成玄英思想充满张力.成玄英在探求人生意义的观照下包容了二者的分歧.  相似文献   

7.
在儒道佛三教合流的思想影响下,唐代文人一方面固守着传统儒家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上在思想领域引领风尚的群体,又积极有意识地试图用佛道思想调和儒家价值观念。初唐文人积极探索儒家理想人物品格的建构。盛唐文人气势高扬,在积极仕进、锐意闻达的过程中,不违己意,从容于达善之间,儒家不通,则寻求道、佛作为补充,悠游潇洒。安史之乱后,文人们也开始重新审视社会,回归传统儒家的呼声随之而起。晚唐文人对科举取士的旁观更为冷静,批判更为深刻,在思索儒家传统出路方面更加矛盾和困惑,不得已在唐传奇中通过小说的形式,试图探索佛、道对儒家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与佛、道二教以"佛"或以"道"为基点的"三教融合"主张相呼应,柳宗元提出了以"儒"为基点的"三教融合"观。他不但明确提出了"三教融合"的原则与方向,而且建构起了三教关系张力下的宇宙本体论与"三教融合"视域中的心性论。柳宗元是唐代"三教融合"思潮中的儒家代表。他与佛教的宗密、道教的杜光庭并列为三,分别代表了各自立场之上"三教融合"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林希逸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与友人交往等方面探寻其与道教的因缘际遇,藉此考察其对道教的认识和态度。林希逸从小生活环境中的道教氛围十分浓厚,其友人中有不少从事道教丹法修炼,他常以丹法术语运用在诗文中,表达自己对丹法的感触。从林希逸对道家经典的注疏中可以了解到他对道教炼养有深刻认识,认为道教炼养之法源于《老》《庄》,他将道教丹法等炼养法术的逻辑原点归入老庄思想。林希逸曾经有过对丹法的追求,却“还丹无诀”而“幸触除”,他坚持了儒家的精神信仰,力图在思想理路上将道教之学统一在儒家纲领之中。  相似文献   

10.
陈抟学术旨趣在于其易老(庄)相通、孔老为一、佛道不二的老学思想.陈抟易老相通,无极而太极,太极是一,使道教宇宙生成哲学和生命哲学有了创新发展,从而使宇宙生成和生死解脱变得切实可行.陈抟指出道教义理玄妙之一是清净无为,修身治国,济世达人.陈抟著作多以儒入道,儒道互训,在人身修养方面,陈抟践行儒家典范,以自身言行自由出入儒道之间,这也正是蒙文通先生所指出的陈抟学派宗风所在.从学术大旨来说,陈抟学派正是继承了唐代的重玄学,以心性论为缘起,极力融合三教,经陈景元、李道纯等对心性理论的深入阐发而开启宋代道教新的学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