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哲学在当代更被分析哲学阵营所重视,但胡塞尔式的先验现象学对数学哲学研究可以提供新的视角和资源。在分析传统的数学哲学中,人们更多的是通过一种还原主义式的自然主义来解决数学哲学问题,他们试图将抽象的数学对象还原为物理对象;与此相对,先验现象学则从第一人称视角的纯粹意识出发,就数学经验本身即数学对象的显现模式,来理解数学对象。通过对自然主义进路和现象学进路的比较,本文试图说明,现象学进路可以更好地用来做数学哲学。  相似文献   

2.
我们通常在欣赏一个成功标志时,会被它强烈的美感所吸引,这种美感包含了它外在的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涵。欣赏的过程是对它的内涵探究的过程,我们会在各种因素的组合中,寻找与主题紧紧相连的内容,并由此而产生种种联想。这些联想补充视觉审美的需要,从而完成整个欣赏过程。标志(或商标)的外在图案是一种符号因素,它离开了主题或与主题相关的联想,便只是简单的图形而已,它可能具备一定的美感,但只是浅表的形式。试想,我们把人民铁道标志(图1)放到人民银行的门口,你还觉得它美吧?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它外在形式因素所引起的联想是与银行的理…  相似文献   

3.
试论美感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感是审美者对审美对象的美的一种动情的反映,这种反映究竟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呢? 从审美事实出发,我们一看到美的风景或画,一听到音乐,不假思索,就立刻感知其美。美感的这个特征,西方美学家也曾指  相似文献   

4.
抽象艺术何为?考虑到艺术本身的难以界定性,不妨将此问题转译为:艺术中的抽象何为?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锋,它始终与以客观世界为主导的美学原则反抗着,抵触着,它试图以骄傲的姿态高歌猛进。它消解着自柏拉图以来的"艺术模仿"美学理论,它众叛亲离,试图取消既往的所有造型原则。颠覆了美学权衡标准之后的抽象艺术到底最后追求的是什么呢?抽象艺术对于美学而言就仅仅是纯粹的破坏吗?  相似文献   

5.
李晶 《美与时代》2003,(9):11-12
审美活动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审美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在对同一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时,为什么有人认为美,而有人认为不美呢?美感与快感可以等同理解吗?“距离产生美”有道理吗?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区别美与审美;美感产生的心理过程;审美的心理主导作用。一、 美与审美同是一幕晚霞,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年青人看到的是辉煌,是气势磅礴的灿烂,是火样的情怀,是跳动的希望。而一位衰萎的暮年老人眼中,那就是生命最后的挽歌,凄美而苍凉。甚至同人同景,当我们心情好时看晚霞,觉得它是梦中的景,令人向往;而心…  相似文献   

6.
“不可或缺性论证”与反实在论数学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20世纪初的数学哲学研究侧重于探讨数学基础问题,由此产生了逻辑主义、形式主义与直觉主义等数学基础流派。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数学基础问题不再困扰数学家们,哲学家们也开始转向关注经典数学的本体论与认识论问题。这包括探讨抽象数学对象是否在字面意义上存在,数学定理是否为关于抽象数学对象的客观真理,我们如何能够获得、确证经典数学的知识,以及数学为何可应用等等。这些哲学问题其实是自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哲学家们所关心的本体论问题,以及自17、18世纪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以来的传统哲学家们所关心的认识论问题,在数学领域的反…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我们所主要讨论的逻辑演算,即用公理方法处理的狭谓词演算,标志着把数学方法运用于逻辑获得了显著的成功。这种演算的形式上的简易是令人称道的,从纯粹数学的观点看,它可以同公理化的射影几何及抽象群论这一类数学观念的完满体现的学科相媲美。此外,作为应用于研究演绎系  相似文献   

8.
如果美(美感)取狭义--视觉美,只有动物与人类的视觉快感以及人类的高级思维觉快感对视觉的联觉作用才是美感;如果美(美感)取广义--包括味觉美、性觉美、环境美、心灵美等等,那么动物与人类的低级快感和人类高级思维觉快感及其对低级快感的联觉作用,就都是美感.  相似文献   

9.
武侠电影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侠客为典型人物,以不同寻常人物性格因素和人生轨迹为主线,宣扬侠客精神,带我们走进一个与都市不同的江湖。中国以其特有的武侠题材电影以及武侠精神常为人乐道。抛开传统武侠电影的套路,以《东邪西毒》来审视新的"武侠"之美,这种美感已不仅仅在于服饰、精神,更有其别具一格的人物性格心性美、文化美以及观者对美的不同感知。在影片中,每位人物的凄绝与纠结,营造了一个很高的悲悯视角。我们未必要去寻求"美"这个孤独的字眼,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在他们谈笑风生、孤傲绝望及日常生活环境的习俗中,都可以领略到"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作为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始终在深刻的洞察中不断追求艺术表达形式的创新,寻找独特的美学原则和美学特征,探索人类精神文明发展下纯粹的秩序与均衡之美。结合蒙德里安的创作经历,着力探析其从再现具象的美到逐渐把万物简化成水平直线的抽象美的风格变化历程,深入挖掘其新造型主义绘画的美学理念与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一美感(一)美感的矛盾二重性(二)美感是美的反映二美(一)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二)关于“美是生活”的定义和美的兩个基本性質三艺术的一般美学原理(一)艺术和艺术創作的基本美学問题(二)艺术批評的美学准则在这里我們不准备先給美学或所謂美学的对象下一个定义。定义是研究的結果,而不是开端。但是,从这篇文章中,也就可以看出,照我們的了解,美学基本土应該包括研究客观現实的美、人类的审美感和艺术美的一般規律。其中,艺术更应  相似文献   

12.
散文的感染力量在于其美的意境。意境,亦称境界。有人说,境界是“景与情的契合”,这是不错的。但是,在一篇散文中,景与情究竟如何“契合”,才能产生优美的意境呢?这可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广阔的平原上,孤零零地出现一座小山,自然也能为生活添色,给人以美感。但它比起层峦迭嶂的崇山峻岭,却显得兀突、单调。缺乏层次,一览无余的景色往往只给人以暂时的快感,而不能给人以美感。因此,散文所创造的美的境界,不应该是单层  相似文献   

13.
数学似乎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一般人对那绿色的山川、秀丽的景色、雄伟的建筑等都可以产生美的感觉,而对数学美的抽象、严谨,却无法感受。其实,古今中外杰出的科学家都无不高度赞赏并应用了数学科学中的美学方法。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学的思想显得非常必要。一、结合书本概念,感受数学美学知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统一美、对称美、结构美、协调美等随处可见。及时渗透这些美学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大有益处的。如,讲解平方数时,揭示下列规律。1)12=…  相似文献   

14.
项葵 《美与时代》2003,(12):33-34
门德尔松通过从古典乐派中汲取创作的谐和均衡与清晰而富于逻辑的思维,创造了浪漫潮流中的“纯粹”,也延续了古典主义精神,证明了音乐之美像数学之美一样具有超时空的性质——不论古今中外,凡音乐之耳皆以之为美。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中国古代美学精神? 我理解的中国古代美学精神,是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和美感的最主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从维特根斯坦、阿多尔诺出发,再追溯到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美感与艺术的本质在于形象地展示幸福要素的一角以及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美的现象极多,山水风光,一丛鲜花,一个女孩都可以很美,却又各不相同。与此相类,幸福要素也是范围宽阔的,可以把所有美的现象都包罗在内。美是形象的、具体的,不诉诸抽象的概念与逻辑推理。与之相类,幸福的要素也是具体的,是凭借经验就可以判断的。因此,美的本质与幸福的要素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很多学者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美学与审美之间出现了裂痕:一方面是活生生的审美经验,一方面是抽象的概念游戏。那么,如何弥补这种分裂?身体美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身体是"主体-客体"二分法结束之处,也是感性与理性的联结点。通过引入身体范畴,美学可以克服其面临的困境:(1)先谈存在于自然空间中审美活动的"身体",这是解决自然美难题的正解;(2)关于在日用品使用中人的"身体感"与生活美学;(3)关于人际交往之中的身体美感问题;(4)谈谈在对纯粹艺术品的欣赏中的"身体感觉"。通过研究这四个层面的审美感受,美学会回到鲜活的身体经验和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8.
爱情在理论上一向被认为是纯伦理学领域所讨论的课题之一,实际上在人类爱情问题上含有美学意义上的美感,它体现了善与美的融汇与统一。爱情美作为一种动态的情感,它本身具有美学价值,因之也就出现了对爱情的审美问题。 传统的性爱观历来表现为四种形态:(1)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它是超肉体结合的一种变态为文化价值的性爱;(2)宗教的爱,它将肉体与精神全部献给上帝,是一种禁欲主义的性爱;(3)色情的或肉欲的爱,它是一种纯粹以肉体结合为目  相似文献   

19.
文学语言的外在造型美在于将文学形象的形态、美质特征转化为"视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而又清楚地传递给眼睛,使读者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迅速转化为视觉形象,在文学鉴赏中产生联想,从中获得新鲜而陌生的美感.文学作品的这种外在造型美有助于呈现作品内在的美与力,而作品内在的美与力则使得用文字方砖营造起来的文学建筑更富有迷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抽象是指人通过感觉、知觉和观念间接地认识事物与现象间关系并从中概括出本质属性的认识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抽象是把许多事物所具有的一个共同因素分离出来,或者阐明它们所具有的一种关系的心理过程。但是,借助于抽象的概括,不能仅仅简单地被归结为从直接地、经验地、感性地给予的特性中挑选出一般的特性。概括在任何时候都不只是选择,而同时也是改造。一般的概念作为科学抽象的产物,就使现象“观念化”。它是以不被无关和附带情况复杂化的纯粹形态来概括现象的。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采用抽象单独词项 (包括对抽象实体假定)比用实指法获得具体的单独词项和一般词项迈进了一步。概念结构由于抽象实体的被承认而得以继续,并由此产生出更为抽象的无穷无尽的系统。因此,抽象被称为“哲学上革命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