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涛 《美与时代》2004,(10):65-66
教育是治国之本,有了教育人类才能得到净化,人的素质才能不断的提高.知识经济时代对具有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处在大教育背景之中的音乐教育同样面临机遇和挑战.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进步的条件,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和国家是否富有生机和活力与持续发展的标志.主体性创造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只有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和培养,人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力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整体发展.教育者必须站在人的发展的高度,去实施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富于创意的教育模式,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认识与创造的社会主体.由此看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主要从音乐教学的角度着重阐述音乐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的智力水平,既包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也包括创新、创造的思维能力。而审美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启迪和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蕊 《美与时代》2006,(3):72-73
在钢琴教学中,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钢琴艺术是一种表演艺术。要很好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仅有知识和技能技巧是不够的,还需有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及音乐创造力。如果创新真的成为学生的一种快乐,一种自然习惯,一种品质,那么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就融入了学生的血液当中。  相似文献   

4.
创新需要社会的广阔天地,社会实践是创新主、客体之间最关键的连接点,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是实现创新教育、人及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十分强调非理性因素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布鲁纳的发现教学也很重视非理性因素对创新的作用。而这正是作为一种竞技性的传统教育所忽视的。传统教育以对象性尺度为目标,舍本逐末,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现教学从实践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评价体系,积极鼓励受教育主体的主动学习,使教育过程真正实现人的内在尺度和对象尺度的统一,理性和非理性的和谐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情感、意志、志趣、直觉、灵感等正向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进而达到极高的审美体验,这充分展示了教育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教学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窗口,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要创新,因此,学校教学管理也要创新。教学管理工作要想创新,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施教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只有教师教学上的创新才能带动教育创新,才能推动学校教学工作不断前进。教师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育任务、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使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中,这就要求学校建设一  相似文献   

7.
程坤秀 《美与时代》2007,(2):126-128
创新教育乃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振兴的灵魂和动力.教育需要创新,创新需要开放.本文着重从语文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育形式及教育评价等方面阐述了语文教育创新与开放的意义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校创新教育中存在着忽视创新品质教育的一些认识误区,这些误区也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盲区。全面认识创新品质的构成要素及其思想道德底蕴,正确把握创新品质教育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新时期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的重要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教育又处于一切创新的基础地位。众所周知,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国际教育大会提出的21世纪人才要求是: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各种意义上讲,教育乐章中的主旋律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主旨。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唱响创新教育这一主旋律。实  相似文献   

10.
宫淑兰 《美与时代》2003,(10):79-80
人文”一词,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科学即指社会科学。它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是指反对宗教教义和中古时期的经院哲学,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在现代社会里,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人是身体方面与心理方面的一种和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意志坚强、勇于探索、求真创新的高品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许多研究资…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方法的创新 ,要有明确的思路。本文从德育系统中教育主体 (教育者 )、教育客体 (被教育者 )和教育环体 (教育环境 )三个角度探讨了高校德育方法 (教育介体之一 )创新的思路 :教育主体是高校德育方法创新的活水源头 ;教育客体是高校德育方法创新的着眼点 ;教育环体是高校德育方法创新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高等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必然选择。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虽有成效,但却未能完全解决实际"痛点"问题。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晏阳初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提出"除文盲,做新民"的目标,主张用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来解决民众的"愚"、"贫"、"弱"、"私"问题,提升其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道德力。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中的献身平民教育、开展公民教育、寻求教育创新等思想,对于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民"的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是一项复杂、系统、长久化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是提高高中数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为此,需要教育从业人员结合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本体等多方面因素,积极改革数学教学现状,综合性考虑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以全面促进现代化教育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一、高中数学创新意识的养成创新意识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许为  葛列众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9):1521-1534
当前新技术、人机交互的新特征、社会和人的新需求给中国人因学(Human Factors)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时机。本文首先讨论和分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开拓了人因学科研究深度和广度的新技术和新途径, 包括神经人因学, 认知工程, 协同认知系统, 社会技术系统; 以及人因学科应用中的一些挑战和策略。然后, 就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人因学科, 本文提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多学科交叉的人因学科的科研教育体制, 并在此基础上, 注重理论创新, 以创新设计为突破点, 在智能系统、用户体验、航天航空和医疗健康等领域中优先发展和应用。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 建立完善的人因学科高校教育体系, 建立完善的人因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体系, 以及建立人因学科行业资质标准和设计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是强化教育的深入而又具体的实践性教育活动,它的提出和实施是迎来未来知识经济挑战,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精神的人才战略需要,是中国现代化提高综合国力竞争,并且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需要。那么,初中化学教学应怎样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体会,谈一谈不成熟的拙见。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前进和科学技术的更新进步,作为社会进步推动力的高等教育依据社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创业教育。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教育经验与探索研究不够充分,使得国内高职院校的建筑装饰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出现实践性不足、专业契合性与专业特色不足等实际问题。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应当围绕专业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活动深度融合,与专业契合,实现建筑装饰专业新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教育理念的变革是艺术设计人才创新力培养的最为重要的一环。艺术设计人才创新力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树立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创新力是艺术设计整体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构架良好创新思维品质的重要支柱;思维力是创新力的必要元素;学科知识是创新力的理论依据;整合力是创新力运行的状态体现;执行力是创新力成效体现的关键;新事物、新思想是创新力作用的物化形态。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与人的和谐心态是相辅相成的,后者是前者的伦理基础.因此,构建中国和谐社会需要高度重视人的和谐心态的教育与培养,为此,就需要进行道德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20.
1医学创新教育面临的难题 1.1医学教育观念陈旧、培养目标单一 传统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在这种医学本体功能单一性目标的影响下,医学的所有理论和法则都紧紧围绕着"战胜疾病"这一功利化的目的而展开.还没有从更高境界和更深层次上对"人为什么会生病,怎样才能不生病"等涉及人的全面本质问题的医学社会功能进行更加理性的价值评判[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