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最初审美意识的产生与以后的发展变化是怎样进行的呢?我们知道,人类的劳动与动物生产根本不同的一点是它能制造和运用工具。制造劳动工具不仅把人类从动物界中彻底地分离出来,而且也最早地最明显地体现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  相似文献   

2.
六关于原始意识人类诞生后,人类意识也就产生了,随着人体不断进化、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意识也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那末人类最原始的意识是怎样的?原始意识有些什么特点,它是怎么发展的?这些问题也是意识研究中比较引人注意和颇多争论的问题。 (一)关于意识发展的起点 1、人类意识的起点是理性意识苏联学者布纳克认为,人类意识的最初阶段已经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其理由是:①任何一种劳动行为都是建立在对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进行抽象的基础上的,②劳动活动开始之前思想上就已经存在着最后应当得到的那个对象的形象,这是制造工具的前提。原始人在尚未制造最简陋的石器以前,就必须知道他用以制造这些器  相似文献   

3.
纵观整个西方主流哲学的发展, 逻辑推演因其在人类思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逐步由人类思维活动的手段、工具嬗变为人类思想追求的目的和主宰, 逻辑成了决定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据和尺度,进而成了人的本质。与逻辑本体化进程同步的是对逻辑本体化的抵制和反抗; 在逻辑本体化所演绎出的追求确定性的绝对主义、独断主义盛行之时, 强调不确定性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亦在生长。后者视生命为本体, 认为反抗力和想象力是构成人类生命本质的要素, 没有它们也就没有人的自由。本文认为, 对于逻辑与生命之争及其走向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 不能仅限于以…  相似文献   

4.
一、轉炉炼鋼工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生产劳动是劳动者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操作改变劳动对象生产成品。生产技术就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情况的掌握以及相应的操作活动。在有些生产领域或工种,如飞机、汽車駕駛,工具情况的掌握和相应的操作是生产技术的主要部分。在另一些生产领域或工种,劳动对象情况的掌握和相应的操作組成生产技术的关鍵部分,轉炉炼鋼就属于这类的生产領域。  相似文献   

5.
艺术与科学,作为对世界的两种掌握方式,两种文化形式,当然是不同的.比如说,艺术是一种感性的意识形态形式,而科学是以认知理性为主交织感性机能所进行的概念系统的构建活动,主要是一种抽象的理性秩序,为实践提供规律性原理,总具有某种实用价值.科学对这种认知理性机能的强调,规律性的知识的给予,以及对一般智力结构的建构,显然与艺术对那种融解理性的感性、情感的重视,意象的创造,以及对一般审美结构的塑造是不同的.两者的活动领域和价值取也向各不相同,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劳动工具是最早的"美术"作品,也是最早的"科技"产品.因此,它们是同源、异质而又互动的.  相似文献   

6.
工具和史前建筑是人类最早的创造物,诸如石刀、石斧一类的原始先民制造的工具,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品。石器、骨器及大多数陶器等,虽然具有一目了然的实用意义,但同时也体现着易被忽视的诸如对称、均衡、变化、节律等作为造型艺术千古不变的形式法则,以及质地、色泽、平整度、光洁度等方面的种种形式特征。原始先民的视觉审美化,使他们在创造和使用视觉艺术语言时有了内在的尺度,并使之符合形式美的规律。作为视觉艺术语言的基本要素——色彩、线条、形状等,在原始艺术中便都有了符合艺术规律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早在人类社会形成的最初阶段,歌唱就产生了.最早的歌唱是伴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类表达和交流情感的一种工具,可以称之为自发的歌唱.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化,歌唱由自发转为自觉.简单的发声也发展为一种高超的艺术技能.但是歌唱本身的含义却并未改变,仍然是人类用来表达自身情感、抒发情怀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思维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而创造思维毫不夸张地可称为是这最美丽花朵的花蕊,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在人类认识过程中,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从而构成认识的高级阶段.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活动的发展史.没有创造性思维,人类就没有创造性活动,也就没有现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9.
做人当如山     
芸芸众生与自然万物在精神本质上是相通的。当人类实现了心灵世界与自然精神的融会沟通,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平淡无奇的山水草木花鸟鱼虫给了我们许多做人的启迪。孔子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便是中国文化史上关于人与自然的最早领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高田求在《文化评论》杂志一九六四年三、四月号上刊载的《森信成的错误的哲学倾向》一文中的一节,原标题是《关于人的本质》。本文主要批判了日本反党修正主义哲学家森信成的“人的本质”论。森信成自1959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一书和其他文章中提出了他的关于“人的本质”的主张,他说:“人的本质……在于自我意识(理性)”、“人类和理性的立场,就是人的立场、本质”,“人的本质在于人类性和理性”。他说这种主张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见解,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为了狡辩,森信成还作了两个说明,一个说明说这种见解是基于费尔巴哈的人性论,而费尔巴哈的人性论正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另一个说明说这种主张是有意识地运用了《资本论》的方法。高田求在本文中首先指出森信成的这种主张,与他对日本革命运动及其先锋队进行攻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与目前美帝国主义对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进行攻击的新阶段中所流行的人性论也不无关系。接着,对森信成的两个说明作了批驳。关于第一个说明,高田求根据事实,叙述了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什么和达到这种理解的过程,并与费尔巴哈的人性论有什么关系。他认为森信成关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的说法是有意把马克思降低到费尔巴哈,其实马克思在一八四五年就同费尔巴哈主义断绝了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理解是人性论中的唯物主义,而费尔巴哈和森信成认为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理性”这种理解则是人性论中的唯心主义。关于第二个说明,高田求指出森信成所说的有意识地运用了《资本论》的方法,更完全是胡说八道。马克思的方法同森信成的方法是正相反的。马克思是从人的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来找人的本质,而森信成则是从“已经形成的人和动物的对比”中来找人的本质。前者是辩证的、唯物的,后者是非辩证的、唯心的。  相似文献   

11.
实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核心与基石,是人类独具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构成人类的生存方式,因而,完整准确地理解实践的本质,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谓实践本质,即实践之为人之活动的内在全体规定。在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双向运作结构中,内在地包含着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的改造与认同,改造实现人之目的性,认同确认客体之自存性,改造意味主体规定客体,认同意味客体限定主体,前者表明人之实践为创价活动,后者显示人之实践为责任活动,这种创价与责任合一之实践,使人之活动与动物之活动作全面的本质的划界。传统的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12.
表达·抽象·归类——关于概念发生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性认识何以产生?概括论的说明遇到了困难。理论不是从有限的观察陈述中合逻辑地推论出来的。概括论是一种既成性的解释,而不是发生论的说明。表达产生抽象。替代对象物的替代物的出现产生了原始的概念。替代物对于对象物属性的分离,使人类能够在思维中独立地运演与把握属性,这是人类建立概念的基础。抽象由此产生与完成。人们按对象物的某一种属性进行归类操作,这即是思维中的规定性与现实的多样性的矛盾产生的原因。在表达产生的抽象替代物的参与下,人类对于制造工具中的“人操作下的物—物间关系”有了有意识的选择,有了理性的理解与解释,这是人类最初产生的因果关系意识。因果关系意识是人类最基本的理解与解释的思维框架之一。  相似文献   

13.
宗教造像是宗教艺术的范畴。世界上有大量宗教,但每个宗教对造像艺术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规定,人们往往通过一些雕像或形象就可以判别出它们属于何种宗教,例如,佛教寺庙里供奉着释迦牟尼像和天王像、菩萨像等等,道观里安置有玉皇大帝、土地老爷等等,这实质上都反映了一种崇拜现象,是人为宗教的产物,它与先民时代最早出现的图腾崇拜、山川崇拜、植物崇拜等自然崇拜有着本质的区别。  宗教艺术的产生时间很早,大概在宗教产生的同时或不久就出现了。人类在创造精神活动的同时,也开始产生了艺术创作和鉴赏的要求,不过最早的宗教艺术创…  相似文献   

14.
理解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任何人只要与自身之外的他物、他人发生关系,就发生对他物、他人的理解问题。因此,理解既存在于人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时候,更存在于人与人之;司的各种形式的交往之中。理解意味着正确地认识对象的本质,把握对象的真实面貌,即为“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4页)。理解也意味着对客体作出评价、表达态度。在这种意义上,理解甚至成了处理人们之间矛盾的一种方式。总之,理解作为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普通存在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它应该是哲学研究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直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几千年来西方许多哲学家对直觉的本质和作用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为人类科学地揭示直觉的奥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探讨了直觉问题。他们认为,“思想是高于感官的,直觉是高于观察的”,直觉就是脱离感觉的纯粹思维,其对象是世界的木原——数。柏拉图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认为“直觉是直接知识的形式”,它超越于感官知觉,其对象是世界的本原——理念。柏  相似文献   

16.
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认识的直接目的,是实现对于认识对象的观念把握,因而要求认识与对象内在的同一。一个认识是否为真理性的认识,取决于该认识与其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也就是说,看其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对象的本质和特征。此外,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所追求的,还有认识对于人的价值。当这种认识具有了可供人与人之间社会交流的形式之后,这种价值就不只是对于直接的认识主体个人的价值,同时也是对于社会其他主体普遍的社会的价值。认识对于人具有价值,即起作用,这就是认识的有效性。人们要求认识首先要具备有效性,进而还要求增加有效性的…  相似文献   

17.
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大约是一百万年到三百万年以前的事情。依照马克思的说法,人与动物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他是能够制造工具的有意识的族属。人正是把意识和意志作为火把,照亮了自己前进的道路,使他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主体,在认识周围环境的同时,也认识了自己的生活活动。这样,人与环境、包括人自己的生活活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由于客观世界的多样性、人的生活活动的多样性以及人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主观能力的多样性,因而人对世界的精神掌握也呈现出多样性的方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提出了人类掌握世界专有方式的认识与审美的重要命题。他说:  相似文献   

18.
巫术与邪教     
特异功能是巫术的延续作为高度进化并已高度社会化的高等动物,人类具有自然界任何事物都无可比拟的特殊功能。人能够创造和使用语言,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且能够不断地改进它们,发展出繁荣发达的社会文明。与我们在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朋友“相比,人类的这些“功能“确实是够“特异“的了。但是,就每一个体而言,人的能力又是很有限的。我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要受到时间、空间和各种物质条件的制约,企图事事随心所欲、异想天开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人是道德的主体肖雪慧道德起源于人类对良好生活原则的探寻,并以规范的形式把有利于个体和类的保存发展的行为确立下来。它既应为人们满足起码的生存需要提供必要的社会准则,又应为人们满足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提供导向和行为方式。因此,道德在本质上是产生并服务于人的需要的工具。道德的工具本质揭示了人作为道德的主体与道德之间的基本关系:道德是为人而存在,不是人为道德而存在。然而,在道德实际运行中,它的工具本质常常被忘却,出现道德由工具变为目的,人由道德主体变为被道德役使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一切文化规范起作用的特点往往是要由工具上升为目的方可更好地实现其作用。道德必须具有它的神圣性,使人们把它作为值得追求的事,道德规范的作用才由于具备自律的基础而得到保证。不过,这个原因还是潜在的。只有当它与某些社会原因结合在一起时,潜在的原因才会转化为现实。比如,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各社会集团的利益斗争导致社会形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对峙格局。统治集团的道德作为在全社会占支配地位的道德,一方面或多或少包含一些体现人类社会生活共同要求的因素,但另一方面,这种道德的核心内容却是直接从他们的特殊利益中引伸出来的。因而道德在本质上就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实践—生存论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现代化的可能性及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认为,从实践—生存论角度对审美和艺术的研究就不再像西方传统美学那样静态地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而是把审美和艺术活动放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去考察。从这个角度来看,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一种精神性实践活动,是人作为审美活动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所进行的精神性交流活动。它的特点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对象的外物(自然、艺术品)之间在精神上的交流和交融,用中国美学的话说就是物我同一,物我交融。人不是站在对象之外去认识它,也不是从人自己的功利目的出发把对象当作某种获取利益的手段或资源,而是以平等的态度,从对象本身的形式存在和精神实质上去把握对象,与对象发生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正是中国古人看待自然和艺术的观点:自然就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既是自然之子,也是自然之精华(人负有“为天地立心”的任务)。艺术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内外激荡而产生的精神产品。艺术的本质必须跟人生理想获得内在的一致性:它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中国古代的意境说里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因此,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主要有:研究方法论上不是抽象地追问美的本质,而是把审美、艺术活动和人的生命存在以及宇宙自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