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通过对大量印度、中国、日本诗歌的分析,我们可知美不是科学理论和逻辑方法处理的对象,而是基于人对自然、艺术内在生命的细腻体验和通透感悟。东方美学是自然诗学,自然和艺术通过审美者的情感维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东方美学依托于诗性写作,这种诗性表达方式更切近自然和艺术的本质。跨文化美学首先要有对异质文化的深入理解,应防止以自己固有的文化范式去肢解研究对象。其次,应以深度的学术敏感寻求全人类共有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从而发现一种跨文化的审美语言。第三,通过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增强不同文化群体的创造潜质,从而促生新的艺术形态和审美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艺术还要包括自然这已经是没有争议的问题了.但是除此之外,什么还能进入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学术界似乎还并没有形成共识.有的学者已经将人生纳入美学研究的对象,但是并没有将其看做审美对象只是从外部看待审美和人生的关系.朱志荣教授认为人生必须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并且从审美关系入手将其和自然、艺术一起作为审美的三大对象.我们认为,在朱志荣先生的人生美学理论中,展现出人生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本文就拟对这些可能性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3.
童庆炳在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美学研究领域自成一家。在美学本质论研究方面,他刷新了"美在关系"这个古老的美学命题,赋予新的内涵;在心理美学研究方面,他更新了理论视野和方法,以审美体验为中心,以审美心理机制为基本框架,开辟了中国心理美学研究的新局面,尤其是在审美体验论、审美知觉论、心理美学与古典文学的互动阐释、矛盾分析与中介思维的方法论方面独具特色;同时,他以他的美学研究确立了一种质朴晓畅的诗性文风。"美学的童庆炳"以其诗性的美学、诗性的体验、诗性的文风、诗性的人格为我们的时代昭示了一个诗性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诗文中"心"与"象"的呈现方式,是"言"与"意"所具有的生命诗性美的更高级形态——生态之美。他通过系统地整合"形与影"的生命本质、"言与意"的生命诗性美,以艺术审美的诗性语言带领阅读者走向一个审美的艺术世界,同时再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完美融合,从而带给读者一种超越生命经验本身的审美体验,引发出人如何生存的生态思索。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实践—生存论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现代化的可能性及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认为,从实践—生存论角度对审美和艺术的研究就不再像西方传统美学那样静态地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而是把审美和艺术活动放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去考察。从这个角度来看,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一种精神性实践活动,是人作为审美活动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所进行的精神性交流活动。它的特点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对象的外物(自然、艺术品)之间在精神上的交流和交融,用中国美学的话说就是物我同一,物我交融。人不是站在对象之外去认识它,也不是从人自己的功利目的出发把对象当作某种获取利益的手段或资源,而是以平等的态度,从对象本身的形式存在和精神实质上去把握对象,与对象发生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正是中国古人看待自然和艺术的观点:自然就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既是自然之子,也是自然之精华(人负有“为天地立心”的任务)。艺术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内外激荡而产生的精神产品。艺术的本质必须跟人生理想获得内在的一致性:它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中国古代的意境说里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因此,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主要有:研究方法论上不是抽象地追问美的本质,而是把审美、艺术活动和人的生命存在以及宇宙自然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发展,其中的美学与哲学理念所蕴含的养分,值得被进一步应用于当代水彩风景画的创作中。东方美学下的水彩风景画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承载了古人的艺术审美与认知世界的独特智慧。这种美的创作与工业化社会大生产环境下批量产出的丧失独创性的标准化工艺产品完全不同。通过中西美学的对比,寻找东方美学在大自然中的表现,分析东方美学的特点。同时,总结水彩风景画的创作与研究方法,借鉴学习风景画大师的绘画理念与技巧。  相似文献   

7.
通过东方美学和西画创作语素间的结合,中国本土油画创造出了符合中华传统审美习惯的美学意象,在更为广阔的文化层面上展现了东方视角下的精神关照与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诗意是中国特有的美学概念,它起源于文学领域,后来逐渐应用于艺术的各个领域,是艺术审美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油画都以自然风景作为描绘对象,由于我国画家对自然的独特体会,形成了与西方绘画截然不同的两种审美观念,油画自传入中国后,画家就自然的在作品中追寻中国绘画的精神,营造中国式的审美趣味。论文想通过对绘画中"诗意"的探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语言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挖掘"诗意"一词对于绘画艺术的深切影响与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9.
通过"肯定美学",艾伦·卡尔松成功地将自然美学从艺术美学的束缚中独立出来,为自然美学找到了"客观性"标准和严密的理论逻辑。卡尔松在其前期"科学认知主义"研究阶段中,将审美与科学知识相联系,肯定了自然美学的客观性和可能性,并将"肯定美学"作理论化建构。在后期的"功能适用"研究阶段中,卡尔松缓和了"肯定美学"的极端态度,承认有机体的功能缺失会带来部分消极的审美判断,反映了卡尔松对"肯定美学"的调整和补充。通过将个体经验悬置,卡尔松"肯定"了自然的审美价值,推动了整个环境美学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杜夫海纳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全方位发展 ,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鉴赏、品位、判断、体验、因借、翻译等美学或跨文化问题。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到底是何走向 ?是要重估传统的学说 ,澄清原来的疑难 ,继而提出新理论、新体系呢 ?还是从跨文化学的角度切入 ,将中西美学与诗学的主要范畴及其理念 ,置于社会历史和语言文化的特定语境中加以比较分析 ,继而在其互动互补的关系中追求“法乎其上”的沟通与超越呢 ?凡此种种 ,中外美学家均有各自的构想与见地。 2 0 0 2年 1 0月 ,“美学与文化 :东方与西方”国际美学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 ,来自 1 5个国家与地区的近 80名美学家就相关话题进行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与对话。这其中 ,侧重审美经验的现象学美学 ,推崇伦理功用的实用主义美学 ,强调跨文化视界的翻译美学和标举诗性智慧的比较诗学 ,均试图为未来美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维度与探索平台 ,故值得我们从学理上给予一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手记     
2007年7月9日-13日,国际美学第17届国际大会在土耳其安卡拉召开,所确定的大会主题是沟通各种文化的美学(Aesthetics Bridging Cultures),相关论题涉及艺术、体育、风景、时尚、科技等各种领域,其重点在于探索多样文化的根源及其不同的表现形态,试图从比较角度来审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艺术与科学、全球与地域、自然与文化、大众与精英、中心与边缘的相互关系,以期松动双方划定的边界或彼此所报的成见,最终拓展美学研究的范围和提升美学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生命活力。有鉴于此,当国际美学协会理事会于2007年在安卡拉委托我主编2010年《国际美学年刊》第14卷时,我有意采用了这样一个专题:美学中的多样性与普遍性(Diversity and Universality in Aesthetics)。此专题隐含三个主要意向:其一是策应2010年由北京大学承办的第18届国际美学大会主题美学的多样性(Diversities in Aesthetics)。其二是从多样性的角度审视多元文化的审美个性与特殊性,从普遍性角度探索美学理论的科学性和普适性,继而从两者的理论博弈中拓宽美学与艺术哲学研究的疆域。其三...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人们审美情趣的转变,美与艺术被看作是同个体的精神、心理不能分离的东西。而通过对先秦传统美学多角度、多层次的批判和扬弃,也完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重大转折,美学真正开始取得了自己的价值,并且扩展到艺术的各个门类和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的重大特征之一就是顺自然,将自然的人与自然的美联系起来,追求自然的人格,促成了自然的美学。  相似文献   

13.
从思维方式和文化人类学的高度解读中国文化的诗性特质是一个新的视角.中国传统文化在以己度物、想象性类概念以及象形文字等诸多方面都与维柯等人所倡导的诗性智慧若合符契.而起源于远古文化观念的中国古代象征传统在本质上所体现的就是一种诗性精神,<周易>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性和极为典范的意义.它确立了象征文化的东方传统、奠定了中国思维的基本范型、开创了"立象尽意"的审美传统、发明了"仰观俯察"的创造法则、开启了诗性言说的批评传统.  相似文献   

14.
威廉斯从其经验主义出发,敏锐地捕捉到英国社会文化生活中发生的显著变化,将大众文化这种新兴的知识对象纳入美学研究视野,不但打破了封闭性的审美自律性,而且是对后现代转向中的社会生活世界和文化现实的某种积极的回应。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中,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已经相互渗透,审美、艺术不再以孤傲自律的面孔出现,而是与日常生活浑然不分。甚至可以说,在后现代社会,审美因素向日常生活渗透播撒,这是一个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服装作为一门实用艺术,即通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来综合反映一定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审美特征与审美认知,现代婚纱作为服装的一种特殊样式,其外在形式在需符合婚礼这一特殊场合的审美需要的同时,其内在文化的显现也极为重要。同时相对应的,对禅宗美学文化在婚纱设计中的把握和欣赏,也需通过对婚纱设计的创新设计来赋予全新的精神内涵,以此来展现现代新娘的独特气韵。因此,此文先对婚纱的发展历程和禅宗美学进行探讨,探索现代婚纱这一融合了中西时尚和审美艺术的服装样式如何在禅宗文化的冲击下进行创新,最终达到样式审美和文化审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正>二、"走向心理美学":童庆炳的美学阵地心理美学,与哲学美学、社会学美学并称为美学的三大支柱,其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以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为主要内容[21]。"心理美学"是童庆炳美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形式,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自然对象升华为审美对象。山水画在艺术处理中,往往运用多样表现手法使各种对立矛盾的因素统一在一幅画中,形成协调而完美的画面。山水画家通过对生活(自然)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认识,运用取和舍、详和略、有和无、黑和白、藏和露、轻和重、浓和淡等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使种种矛盾因素相互转化,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创造了山水画特有的形式美。虚和实的问题,从广义上讲,指的是生活与艺术的关系,美和真的关系。这是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重要课题。山水画可谓时空的结…  相似文献   

18.
在与现实对抗中坚守艺术教育的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与审美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们感受诗意生存和审美精神。衣食无忧的当代仍应培养人的审美生存精神,而不是将审美与艺术教育等同于谋生。诗性的审美生存精神与人们的现实利益相反,这要求审美与艺术教育与人们的利益化和欲望化现实相对抗,而这种对抗陷入了难以对抗又不能不对抗的困境。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化思维简洁而理性:“能吃”的和“不能吃”的文化,诗是“不能吃”的,因此拒绝诗性品质。艺术常常被人们不理解而由少数人坚持,艺术的个性和自由在于艺术的精神,人类的传统就是以一种没有实际功能的精神与有效的现实相对抗,艺术要经受现实的围困又要从现实中突围,施行艺术教育成为使人摆脱现实困境的矛盾性出路。与现实对抗的审美教育需要强行给予,即进行早期和长期的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9.
罗纳德·赫伯恩1966年发表的论文《当代美学及对自然美的忽视》是环境美学兴起的标志,他在这篇论文及后续研究中提出的多个主题对环境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别于用艺术同化自然的那种如画性景观欣赏旧范式,赫伯恩关于艺术和自然关系的看法启发了"按自然所是"来阐发自然审美特征的原则,推动了20世纪中叶传统自然美学向环境美学的过渡;赫伯恩关于"自然欣赏要从琐碎上升为严肃"的思想启发了环境美学中以卡尔松为代表的科学认知途径和以伯林特为代表的审美参与途径,但他自己更倾向于这两种途径的结合;赫伯恩提出的形而上想象概念则集中体现了他的"自然欣赏要从琐碎上升为严肃"的思想,并引发了环境美学中关于想象、情感和直觉等感性因素的讨论;赫伯恩对环境审美经验特征的描述倾向于达成某种多元的融合,这种主张也预示着环境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当今的审美,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领域,而变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它以审美为旗号,一头连着大众的娱乐,一头连着时代的产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观特征。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没有美学品位、艺术品味和创意品格的产品,是不能赢得市场青睐的,也吸引不了消费者的眼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