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子、庄子一生都在追求至高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艺术人生的审美境界.在途径上,孔子选择的是音乐.他学习音乐,欣赏音乐,是要从音乐(艺术)中汲取人格力量,感悟人生价值,从而达到艺术人生的审美境界.庄子无心于具体的艺术门类,但他的生活态度,他的文章,他的所观所思所行,却处处充盈着艺术美的韵致:旷达无羁,逍遥自在,汪洋恣肆,诗意智慧.孔子、庄子的人生是艺术化了的人生,他们都是为人生而艺术,他们所追求和最终达到的是艺术人生的至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
仓淼 《管子学刊》2011,(2):72-74
孔子和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他们对音乐本质问题的认识上。都对音乐的感性特征有着深刻的理解,不管是孔子的“子与人歌”,还是庄子的“听之于心”的聆听所达到的无声境界,都表现出他们对音乐的客观存在性和音乐所具有的声音特性的默认;但是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则更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作用,以音乐的艺术形式来达到对人品德的教化;而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则是强调了人对音乐的“悟”,表现了他追求“至乐无乐”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3.
《庄子·天下篇》是中国学术批评史上的开山之作,其主要内容是对先秦诸子及其人物的评论和评价。但就其反映的理想人格的类型来判断,《天下篇》并非庄子本人所作,而是其弟子或后学的作品。庄子本人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见于《庄子》内七篇。庄子本人批评的道家人物,除了《天下篇》中论及的老聃(老子)、宋钘(宋荣子)和庄子本人之外,还有列子(列御寇)、接舆、南郭子綦(南伯子綦)、阳子居(杨朱)等。庄子所批评的"儒、墨",实际只有儒家的孔子及其弟子。由于"儒"及孔子的"师儒"身份,包括庄学在内的诸子学派的渊源皆可追溯至孔子,故庄子本人不可能对儒家及孔子有激烈批评。《庄子》书中对"儒墨""杨墨"或"儒、墨、杨、秉"及惠施的批评,实际上只涉及名家和名辩作风,反映了先秦逻辑学由形式逻辑向辩证逻辑发展的重要线索。庄子弟子或后学对先秦诸子的批评与庄子本人的先秦诸子批评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正>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有人说是仁,有人说是礼。据我看,这两种说法都不全对,也不全错。正确地说应该是仁义。我之所以这样说,有两条根据。第一条是《庄子·天道》有“孔子曰:要在仁义”。当然,《庄子》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这句话不必真正出于孔子之口,但是,说它是当日学术界的共同看法,可无疑义。否则庄子是不会这样说的。第二条是《易·说卦传》有“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当然,这句话是孔子说明《易经》中的卦的,不能就看作是孔子自己的观点。不过,这同孔子贵时、贵中一样,孔子思想肯定是受《易经》思想的影响。不然,说孔子思想与《易经》思想暗合,亦未为不可。  相似文献   

5.
庄子哲学与禅宗思想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属于不同的理论形态;但后人常常把两者联系在一起。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们之间确有某些相通之处,表现之一是两者都具有强烈的超越意识,且两者的超越意识具有某些可比性。本文试图对庄禅超越意识的同异性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庄子认为人不可抗拒“命”,但人可以从精神上超越“命”。这就是庄子对“命”的超越的主要指向。庄子的“安命”学说包含着一种明智 ,一种理性 ,一种通达。然而 ,庄子的“安命”思想 ,常被人们和“安于现状”这一类词联系起来 ,被视为是消极的东西。有时人们又把它和“宿命论”  相似文献   

7.
《庄子》历称难读。解释《庄子》有很多种方法,其中"以儒解庄"便有将庄子判定为儒门弟子的倾向。钟泰先生一生致力于周秦诸子学的研治,他的庄子学思想,从早期的以《大宗师》为宗旨到后期的以《养生主》为主意,从早期的认为庄子学术"出入孔老"到晚期认定庄子乃是"孔颜嫡传",清晰地揭示出庄子思想与孔子的真实传承关系。他的学术努力,为重建一套儒道共通的心性学话语体系,从而实现今日中国思想界的内在超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南方的庄子     
正庄子是南方的,正如孔子是北方的。南方的庄子是水,北方的孔子是山。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蜿蜒,曲折,居无定形,神动而天随,渊默而雷声。这是南方的水。而南方多水。这也是南方的庄子,而庄子属于南方。南方的庄子,在森林里潺潺流响。南方有虎,有豹,有大象,有鹿群,有犀牛,有鳄鱼,有茂密的森林,  相似文献   

9.
曹智频 《现代哲学》2005,1(1):74-79
庄子所追求的审美人格,有一个从“有待”而“无待”的转变,一个从逻辑层面、实践层面向审美层面的递升,也是庄子以“无名”超越理性与价值,以“无功”超越功利,以“无己”回归“神人以和”的审美境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谈孔子的管理艺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子重视管理艺术。他所提出的管理艺术的最高原则是“无为而治”。这一原则要求领导人只做好领导工作而把应由管理助手及管理对象担负的工作放手交给他们去做:领导人“无为”才能使管理助手和管理对象人人有为,达到天下大治的理想管理目标。对管理助手的管理及管理对象的管理均要讲求管理艺术,这就是孔子的用人艺术和用众艺术所论述的内容。孔子的管理艺术思想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它对建立和发展中国自己的现代管理艺术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孔子在《庄子》一书中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人物 ( 大约有144 次,而老子仅68 次) ,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孔子是以自觉履践道德理想或是代道家立言的圣贤形象出现的。庄子多次颂扬孔子为实现理  相似文献   

12.
<正> 大凡读过《庄子》的人,都不免会产生这样一种疑惑,即《庄子》中为什么会屡屡出现孔子及其门人的形象?庄子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很多精辟的思想,借孔子之口表述出来?这实在是一个有趣而又耐人寻味的问题。大概因为司马迁说过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  相似文献   

13.
正庄子和老子同样关涉"无为",但表达的境域却不同,相比于老子,庄子更加注重人之存在的自在与自由,探讨生命如何能够超越功名利禄以及事物界分对人之存在所带来的焦虑和有限性。经验世界的界分:人之存在的实然之境在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将世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本真世界,即世界的本原或本体,一部分是现象界,现象界源于本原,但并非是本原  相似文献   

14.
我在讲了庄子心得之后,有人问我,“我离婚了,日子困难,该读什么书“,“我要高考了,我应该看哪段话“……这些问题孔子和庄子都回答不了,他们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15.
在《庄子》中,出场次数最多的是孔子。在数十次的出场中,孔子的形象和身份迥然有异,区分为四种情况:一是道家形象和身份,是道家的代言人;二是儒家形象和身份,因而是道家批判的对象;三是先以儒家形象和身份出现,经道家点拨,转而折服、归从道家,有一转变过程;四是超然于儒、道之外,不属于哪家哪派,带有某种中性特征。孔子形象的多重性及孔子成为《庄子》的第一主角与孔子形象的可塑性和孔子的名师身份及师徒效应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6.
先秦诸子百家中,大多偏重对社会政治伦理的探讨,唯独庄子思考的重心是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精神家园。庄子生活在诸侯争雄称霸、各国战乱不休的战国年代。面对动荡的社会,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孔子以兴仁扬义为救世之方,孟子以仁政爱民为治国之道,墨子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然而这一切只有远益而无近利,并不能解决各国君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所以孔子周游列国而到处碰壁,孟子之言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墨子那种苦行僧似的言行,也未曾见用于世。当时被君王所看重并采纳者,唯法家、兵家与纵横家之术,即司马迁所谓“以攻伐为…  相似文献   

17.
以《论语》中孔子"化而日进"的生命精神为基准,庄子或认为"游方之内"或"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并非孔子理应知止的圆熟境界;在这种"游方之内"的道德境界之外,尚有"踰矩"以"游方之外"的进境可能。所谓"矩"、"方",实即以礼乐为核心建制的"人间世"。面对崩坏的礼乐制度,孔子通过对"礼之本"的论述而强调礼乐的情感内质与生命关切,并以在秩序之中安顿生命为至高理想;然而,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情感与秩序之间呈现出的是难以消解的张力。在此基础上,庄子遂以"自事其心"为原则,以"礼意"为旨归,意在超越"方"的拘限(也即"踰矩")而追求"相造乎道"的本真、自适之境。循乎此,"孔子"也便在庄子笔下"重获新生"了。在这种理解进路中,庄子既不"诋孔",亦不"尊孔",而是通过"释孔"的方式回应着孔子生命与思想中存在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庄文中,孔子是方内之人,不同于道家之方外之人,外内不相及,崇方外而贬方内。郭象注文中,孔子是"游外以冥内"的圣人:一是孔子以无心无意无情的山林之心,行仁义礼法等世俗之事,即"无心以顺有";二是孔子既能游于山林又能游于世俗,是无待之人。郭象以"寄言出意"的理论确证其解释的有效性。庄文之言辞是寄言,寄言之义即庄文之义;出意,是庄子述作之大意,即庄子之意。寄言与出意之间有"间距",这构成了理解和解释的障碍,但也有利于解释者发挥其主观思想,以填补意义间距的空间,此即郭象所谓"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  相似文献   

19.
在《庄子》的许多篇章里,都经常提及一个"忘"字,对此,究竟应该怎样正确理解?该忘掉什么?怎么忘?此中大有深意。在《大宗师》篇里,庄子假托孔子与颜回的对话,谈及"坐忘"的问  相似文献   

20.
解惑     
该文从孔子“不惑”的提法入手,尝试把“惑”作为普遍的人类精神现象进行探讨。在区分惑与无知,惑与怀疑的不同意识特征之后,作者对惑的多样性作分类描述。在此基础上,把孔子与庄子当作有助于解惑的两类不同的经典思想资源加以评介,并以王国维为例,讨论其惑所包含的心理与时代因素。文章最后以对“解”的理解结束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