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色彩通感关系,视觉上形态各异的乐器,可以产生转化为丰富多彩的听觉艺术。而乐器音响这种丰富多彩性,与视觉艺术范畴上的色彩特性具有审美感知上的对应通感性:听觉艺术是由音乐的基本形式要素和丰富组织手段构成产生的,其原理也与视觉艺术中色彩的基本原理和构成方法相似相通;这反证出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在人们的审美感知上有一个叠交区,也正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通感之所在对不同学科间相似美通感与体验的研究,定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其他艺术感悟与复合形式。  相似文献   

2.
李玲 《美与时代》2005,(8):69-70
良好的音乐听觉是进行各种音乐活动的前提,无论进行音乐创作还是演奏音乐,都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听觉.音乐听觉包括音高感、节奏感、音色感、速度感等诸多方面,其中多声音乐听觉是音乐听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听觉的较高级内容.  相似文献   

3.
书法其实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视觉表现形式,文章通过分析引出其潜在的艺术价值,从对书法元素与视觉艺术的理解入手,结合二者之间的联系,分析书法元素在视觉艺术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探索视觉艺术中书法元素的应用方法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从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解读书法元素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与价值,既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促进视觉艺术向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表演过程中,演唱者与钢琴伴奏者的完美配合有赖于伴奏者自觉运用音乐听觉达到理想的伴奏效果,并使自己的伴奏与演唱者的内容和情绪保持一致。因此在钢琴伴奏中注重音乐听觉的训练,培养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十分必要的。音乐听觉是指对音乐作品中各音存在意义的认识,音与音之间微妙关系的感觉以及在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模仿能力等[1]。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通过声音向观众传达音乐形象的,所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这种界定早已得到共识。但回顾历史和现在,音乐却具有多种功能。从一开始作为一种劳动的艺术,到作为一种仪式,一种表演艺术以及视听结合的艺术等,展现了音乐多审美通道的特征。音乐不只是听觉艺术,它还体现了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听觉器官的特点以及音乐存在的物质条件,决定了音乐的穿透性、抽象性、程式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7.
装置艺术是20世纪之后迅速发展崛起的后现代艺术中的一种,其表现手法区别于传统艺术,通过创造出特定的环境来对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进行刺激,让观众与艺术作品互动感明显增强,装置艺术这样的特征使其成为了艺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装置艺术让设计与艺术合二为一,符合当代的艺术发展趋势,作为一种新式的艺术表现语言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装置艺术多角度、多层面的性质使其成为了一个可以综合绘画、雕塑、音乐、电影等多方面来进行构成的艺术类型。分析装置艺术的界定与分类以及其在不同时期中装置艺术的形式、内容的不同,以此为基础来对当代装置艺术发展背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音乐美的评价关乎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关于音乐美评价观念的转变可开启一个全新的音乐创作和欣赏时代,不合时宜的音乐美评价观念则必然会阻碍音乐的进步. 一、音乐艺术的本质及特征 评价音乐美与不美,以及美在何处,因何而美,首先必须要了解音乐艺术的本质及特征.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音乐是人创造的,渗透着人的思想和情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的独特性可以在与其他艺术样式的比较中体现出来.它不同于造型艺术,如建筑、雕塑、绘画等空间艺术,将美诉诸人的视觉;音乐是流动性的时间艺术,欣赏音乐主要依靠人的听觉.  相似文献   

9.
人们的闲暇情趣虽然千差百异、各不相同,但对于音乐,几乎是现代人的共同爱好。为什么呢? 原来,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艺术,人们在闲暇时,CD或收音机一开,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  相似文献   

10.
正在乐史资料中,只有音乐图像资料贯穿整个音乐史,是时间序列较为完备的资料系统,可以揭示许多史籍语焉不详的细节,弥补其他资料的不足,对于古代道教音乐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是在19世纪末留声机发明之前,音乐史是没有音响资料的;而在公元之前,甚至没有贮存音乐音响信息的乐谱资料。音乐又是抽象的艺术,同样也不适于用文字来记录描述。因此,在录音技术和完备的记谱方法产生之前的音乐史,被人夸张地称为"无对象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音乐、诗歌、绘画是姐妹艺术,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融通.把诗,画引入中学音乐欣赏课堂,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还能借诗、画诠释音乐内容、借诗、画体验来使学生回味音乐中的意蕴.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畴,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能够取得良好的审美教育效益.  相似文献   

12.
文学和音乐除了具有同属艺术这一大范畴而外,都是属于时间的艺术,都要求艺术形象在时间上有连贯的发展;它们都要反映现实生活,都要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创造艺术形象。而文学能诱导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对音乐的表现,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  相似文献   

13.
一、音乐审美意识的历史起源 音乐审美意识的形成要求人类锻炼出"音乐的耳朵"这期间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史.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一切的声响都触动着早期人类那根敏感的听觉神经,悦耳的声音带给人类以精神上极大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而动物对于再美妙的乐音也是无动于衷的.所以马克思会说"音乐的耳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性的感官各种感官的人性都凭相应的对象凭人化的自然才能形成.五种感官的形成是从古到今全部世界史的工作成果."[1]  相似文献   

14.
陈琳 《美与时代》2007,(5):57-61
本文试图将两种完全不同物质载体的艺术形式--音乐与色彩,进行同化的置换,并期望能实现一种新的艺术构成形式--音乐色彩构成.这种思考源于色彩与音乐中的诸多要素的相似、相同性.笔者将视觉(色彩)与听觉(音乐)中的可置换因素筛选出来,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与论证,结论是:这种同化的置换模式无论是平面色彩、绘画还是乐曲、音符,均可以演绎成音乐化的色彩图形或色彩化了的音乐旋律.  相似文献   

15.
如果从音乐欣赏者的角度,分析音乐作品中情与景的关系,可以看到它们是密不可分,互相交融的。由于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所以音乐主要擅长表现内心世界,善于抒情。本文以音乐作品中的大海、暴风雨、清晨、田园为例,欣赏具体的音乐作品,使读者了解到音乐的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16.
也谈音乐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枫  程海云 《美与时代》2003,(10):18-19
音乐不是纯粹的艺术形式,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的情感的艺术表现。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也有作为艺术的普遍性。除了表情的主要功能外,它还可以艺术地表达思想,也有可能在经济社会中更为直接地体现出它的功利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拉奥孔》中,莱辛将"丑"这一审美范畴作为划分诗画界限的一个切入点,认真地讨论了形式丑的问题。他从诗、画艺术不同的艺术理想、使用媒介和产生的心理效果等三方面进行论述,得出了"丑可以入诗,却不能入画"的结论。虽然莱辛的讨论自始至终都只涉及形式丑,且对丑能否入画的判断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其对"丑可以入诗"的论述不但为我们探讨诗画界限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一定的启蒙价值和美学意义,其方法论也闪烁着理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8.
诗歌产生之初,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诗歌是为音乐和舞蹈服务的,因此它的音乐美特征十分显著。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诗歌逐步从音乐中分离出来,诗歌的音乐美特征也开始逐渐丧失:诗歌脱离音乐而独立,独立的诗歌要具备审美价值,仍需音乐为其服务;从齐、梁时期的"声律说"到唐代律诗,诗歌虽然保持着音乐美特征,但是音乐的作用始终是处于边缘地带;而随着宋诗的发展,诗歌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凸显,使得诗歌音乐美特征进一步丧失。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艺术的要求不断提高。水彩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以其特有的魅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此,以美术学视角下的现代水彩艺术特征为主,通过对其情感价值、认知价值、创造价值以及人文价值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进行研究,加深对其思想观念和美学倾向的理解,并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以促进我国水彩画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性的艺术,主要就是利用人的视觉通过不同的色彩进行情感表达,为提高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及艺术价值,需要对各种色彩进行合理运用,进而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同时,美术作品所蕴含的内涵也需要借助色彩来进行表达,对用色方式及用色技巧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创作者根据不同情况对不同的色彩进行合理运用。为充分发挥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价值,文章就从色彩的主要分类、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及意义、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