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张文莲 《美与时代》2006,3(7):60-61
设计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探讨设计领域中美学问题的一门应用美学,它把美学应运于生产技术领域,使美学与技术达到和谐统一。设计美学思想古已有之,但设计审美问题的真正提出即现代设计美学,是在工业革命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物质逐渐丰富,人们对粗陋的机器产品日渐不满意,工业产品的审美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产生的;同时,无数美学先辈对之不倦研究,为现代设计美学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国家伦理与个体道德的统一,把“八荣八耻”的荣辱观转化成每一个体自觉的道德认知与情感体验,是荣辱观教育的关键。荣辱观教育有其辩证性内涵,在教育目标上,它是培养“道德人”与“能力人”的统一;在教育内容上,它是一元价值内容与多元实践方式的统一;在教育原则上,它是道德理性设计与道德情感供给的统一;在教育方法上,它是荣辱价值引导与主体生活体验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构图美学原则是一切构图形式设计的基础,它包括统一、平衡、韵律、比例、尺度等基本原则.它同样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平面构图布局中,使城市平面布局在遵循基本美学原则的同时,更趋向于功能及形式的合理,满足人们对城市的需要,规划出理想的城市布局.我国古代一些城市布局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的根基就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传统美学是一种“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中华美学精神集中表现在它的“美善相乐”,“天人合一”,“和合之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产物,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源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价值论体系,它将以美和艺术来塑造人民的灵魂,鼓励人民向上向善,以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为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  相似文献   

5.
浅论苏南民歌地方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歌的地方色彩问题是民族音乐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它对音乐的创作、音乐表演有很大的影响,与民族旋律学、润腔学、音乐美学和民俗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苏南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汉族民歌基本风格与苏南地方局部特征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书刊出版物出现了一种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并使人耳目一新的电子出版物,即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简称MEP,是英文Multimedia electronic publications的缩写,它是把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贮存在光盘、硬盘、硅片等非纸张载体上,并通过电子阅读器、电脑或网络来播放以供人们阅读的出版物。多媒体电子出版物以其体积小、携带方便、容量大的特点吸引着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用户使用,但是与传统读物相比,由于翻书所带来的阅读快感将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7.
产品设计作为文化性的造物活动,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程度、科技水平、审美文化等内容。和谐,亦是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产品的审美表现是多样的,根据切入角度的不同分为形式之美,功能之美、艺术之美,生态之美、技术之美等内容。产品设计追求和谐之美,其核心与目的是为了营造人与产品、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8.
反美学的美学意义——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潘知常(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审美文化,无论在内容、形式风格的变化上都是同传统美学完全对立的全新美学,人类美学的本质也一举改变了。它带给我们一段最富于挑战性的美学历史,对之进行阐释,也是极富挑战性的。囎囆囋囍...  相似文献   

9.
包装设计属于商业美术设计范畴,是为满足社会公众审美需要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此类设计讲究视觉审美上的整体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商业宣传、促销等目的。包装设计的整体性主要包括美学趣味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设计与行销的统一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楚门的世界>和<天下无贼>两部影片是电影史上的经典喜剧作品,其在带给观众笑声和欢乐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中西美学之比较的浓厚兴趣.西方美学立足于艺术和科学、美与真的一致,强调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本质.中国传统美学则以儒家美学思想为主体,以德和仁为内容,主张美与善的统一,其审美活动通常具有政教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11.
赵芃 《宗教学研究》2004,4(3):157-159
本文主要从道教生态美学的本质、行为体现、生命活力等方面探讨了道教生态美学的特点及现实意义,重点论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贵生和寡欲的辩证协调、传统与现代的继承创新等道教生态美学特点的基本内容.学习和研究道教生态美学,对于继承和发扬道教生态思想中的审美意蕴,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反本质主义美学并不是一个美学流派,而是一个边界模糊、理论旨归多样的美学思潮,它更多地指涉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思维态度。它在理论的最根本处对传统美学的最核心问题,即"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发问并进行彻底清算。它是在哲学和艺术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后现代语境中进行着的一种美学思维和观念上的革命。反本质主义美学以后现代境域中的审美现实和艺术实践的变化作为问题的起点,以变化了的后现代哲学思维模式为理论的方法论武器,对传统美学基于其上的元问题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和立场。这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可能的基础,也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13.
保加利亚青年学者高兰诺夫的《艺术中的内容和形式》是一部认真的作品,它有助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的重要问题的研究。该书第一章《内容和形式是哲学范畴》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内容和形式的一般问题。第二章《现实的审美方面是艺术的源泉》物述了审美的本质、艺术的对象等问题。高兰诺夫认为,必须把艺术中的客体和对象区别开来。他根据充足地分析了作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统一的艺术形象的问题,研究了形式和内容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相互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4.
美学发展的关键在于突破旧有体系,构建一个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我国现行的美学体系存在四个方面的重大缺陷:第一,理论视野和理论框架比较狭窄,内容比较贫乏,没有考虑到近几千年美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也没有吸收那些和美学关系十分密  相似文献   

15.
中华美学精神以追求至真、至善、至美以及相互间的和谐统一为本质属性。艺术美学不只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还是一种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一种植根于生命的本源、源于生命最深处的人生情怀和生命精神,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中华美学精神,所以阐扬和追求中华美学精神必将成为艺术美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在艺术美学研究中,既要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论品质进行梳理和阐扬,又要以审美的方式传播和彰显真善美的力量和价值追求。从审美价值层面,宏观上观照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不难体会到中国艺术是艺术家追求自我生命和宇宙普遍生命的和谐统一,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以生命为本体的最高真实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儒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中的美学精神,无论是儒家美学思想、道家美学思想,还是佛家、法家等美学思想。对包括电影在内的中国文学艺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儒家美学,提倡“文以载道”,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文质彬彬”的审美观,注重发挥文艺作品“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等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深远。从积极影响来看,它对艺术家们的电影观念、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最大滋养,一方面是“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价值趋赴,以及情理统一、美善共体、内外交融的圆整叙事;另一方面,则是其原始人道主义、忧患意识、救世情怀以及救天下之溺的道义承担所撑起的积极人世精神。  相似文献   

17.
2007年7月,经国家宗教事务局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宗教文化出版社音像部成立,它是隶属于宗教文化出版社的专门从事宗教文化类音像作品的策划、编辑、出版的部门。主要业务包括:宗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在文艺的内部关系中,内容与形式相互统一,不存在没有形式的内容,也不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文艺创作,也需要这一理论的指导。在服装设计中,内容与形式分别对应设计作品的功能美与形式美,具体设计时,应将二者融合统一,设计出兼具功能性与审美性的产品,在符合人们基础穿着要求的基础上,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特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先生(1897-1986)一生几乎与20世纪相始终,他60余年的学术生涯几乎是百年现代中国美学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他所构筑的博大精深、融贯中西的美学体系和谨严的学术方法对现代中国美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主客统一的美学思想和人生艺术化的人文理念,已成为任何一个建构未来中国美学体系的探索者所必须重温的经典.从百年中国美学学术史看,朱光潜所代表的美学经验模式仍值得我们探寻和总结.从一定意义上说,朱光潜美学的价值不仅已超越20世纪中国思想史而直接启迪着21世纪的中国美学进路,而且他的思想还被西方美学界所关注[1],走向世界美学的境域之中.  相似文献   

20.
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中西美学史上,不少美学大家都致力于美学原理的研究。而在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80年代美学热之后,美学研究稍显降温。但仍有一部分学者专力于美学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并不时有新著问世。柯汉琳新著的《美学原理》,就是他本人30多年美学教学研究的结晶。从内容上来看,柯汉琳的《美学原理》首先是一本关涉美学基础理论的专著,其次才是一本面向高校中文系本科生的教材。作为美学专著,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成果,在理论研究方面有超越前人的地方;而作为一本教材,在启迪后学上,也有扎实的内容。另外,柯汉琳的《美学原理》还是一本充满思想情怀的论著。在柯汉琳看来,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更多表现为一种审美价值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