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的传统建筑历经数千年的变革,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中国建筑之所以保持其独立性和易识别性,是因为包含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建筑的“中国味”就表现在建筑的文化气质上。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连续性,当文化表层结构  相似文献   

2.
郭春晓 《美与时代》2003,(10):11-12
线条的美包孕着中国古代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发展历程,陶纹到汉字到书法到绘画到戏剧、建筑,线条一直在深深地渗透和影响着中国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文化的长足发展,建筑在实用性、牢固性、遮蔽性等传统价值取向外更多地被赋予了精神人文价值,其中尤以纪念性建筑为主体。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是民族气质的精华,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角度探寻我国纪念性建筑的深层意蕴,可以丰富诠释建筑底蕴的学术之径,加深对纪念性建筑当代转型的理解。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言说对象,从娓娓"道"来的意境、点线串珠的"舞"术及"中和为美"的追求三方面初步探析隐藏在其设计语汇中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藉此揭示纪念性建筑影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油画传入中国,其在中国的发展变化无处不受到中国文化元素的影响。油画艺术在中国精神与中国文化的熔炉中壮大发展,具有崭新的气质与独特的中国化面貌。  相似文献   

5.
中国建筑文化的易学内涵刘金钟文化的广义概念系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哲学等等。“建筑文化”当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文化是...  相似文献   

6.
近年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人们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意识也随之而提升,老旧的建筑及一些历史性的建筑受到广泛关注。人们已经不再抱着不屑的态度去看待旧有建筑了,而是慢慢认识到旧建筑承载的历史和精神气质。建筑的沧桑美受到关注,旧址空间的修护和改造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代的艺术家们积极地进行旧建筑的改造工作,在历史、功能、造型等要求之下,研究和实践了旧建筑空间的改造模式。而本文就是从旧址改造着手,研究其改造空间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7.
在多元化文化交融的今天,中国当代建筑呈现复杂的、多样性面貌。复杂的、多样性的建筑面貌是人类审美差异的体现。文章以中国当代建筑为研究对象,以桂林酒店建筑发展为切入点,试图从美学的角度,通过对其不同时期突出的形式特征及审美追求的研究,提炼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格,并对中国当代建筑的未来审美追求发展做出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特质,并被人们引入到了日常生活当中。在我国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元素应用得十分广泛。中国传统元素具有条纹美、色彩美、艺术美、建筑结构美等优势,将其应用到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不仅可以增强现代建筑的文化底蕴,还可以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给中国建筑装饰设计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深入探索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旨在为设计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西建筑文化的异同,其根源来自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如气候、土壤、地形及宗教信仰生活习性等方面。试图通过对中西方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神话传说以及举例古代传统柱式等方面比较来分析中、西建筑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以此对我们深入探究中西建筑文化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式的意境之美,以其缓缓流淌的文化气质,深受人们的喜爱。新中式,凝练中国传统元素,糅合现代元素,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设计,传承了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给人以新颖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1.
赵盟 《美与时代》2014,(8):73-74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选址和空间布局上,同时也体现在建筑装饰装修审美和民俗民风等方面。中国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民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伦理、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学、美学等观念和现实状况”。通过阐述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行为和文化渊源,分析湖南传统民居在体现古代“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学思想、装饰艺术式样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民俗传统、体现生活情趣等方面的装饰审美文化内涵。指出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人们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王澍的建筑就如他本人一样,带有强烈的个人气质,这与他的人生阅历有着割不断的联系,那些求学时期遇到的建筑大师,勤奋研究国画的语境和坚持写书法的习惯;那些教学时期的独立思考和开创性的教育实践;那些从业时期的原则性坚持和敬业性的工作态度以及只求朴素宁静的生活处世哲学……正是这些搭建起了王澍的创作舞台,是这些造就了王澍一个又一个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不管是诗意或者情趣,王澍的建筑是在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思想的原始关系,让场景与回忆之间产生共鸣,革新性地使用历史符号和元素镂刻新的建筑记忆,这正是当今业界传承与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颜文姜祠作为一种礼制祭祀性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大特殊现象,由来已久,其建筑的形成必然与传统地域文化渊源至深。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齐文化以一种独立的地域文化登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它作为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以广收博采,融合汇通之特点以及丰厚的思想内容和润物无声的文化穿透力对颜文姜祠的建筑形态的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当地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4.
陈志华 《天风》2018,(7):13-14
理念必先于形式,实践之前定是神学先行。《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指出,基督教中国化的任务之一就是"扎根中华文化,以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表达信仰",并在具体做法上提及:"倡导教会崇拜礼仪、圣乐诗歌、教牧服饰、教堂建筑等融入中国元素,使之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体现中国特色。""组织中国传统音乐旋律或地方曲调赞美诗歌的采风创作.  相似文献   

15.
“儒释调和”,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是佛教传入中土后长达几百年间的大规模文化交流的果实,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影响很大。但这却是一个畸形的果实。由于佛教文化的影响,我国历史上在文学、艺术、建筑以及哲学、逻辑学(因明)、语言学、史学等众多领域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如从意识形态发展的总体  相似文献   

16.
楚元素以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形式留存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系之中,并对其自身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统一具有深远意义。建筑与文化的紧密联系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课题,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发展现象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着文化的特质与根基。以湖北地区的楚文化孕育出来的建筑为例,通过分析其建筑特点、风格、形式等,从而探讨楚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徐勇斌 《天风》2022,(2):13-15
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既是党和政府的要求,更是教会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王作安局长在《涵养我国宗教的中国文化气质》一文中指出,宗教与所处社会的文化相融合,是宗教传承发展的必然规律.教会要健康传承,必须从思想上把准基督教中国化的精神内核,切实提升中国教会的中国气质.  相似文献   

18.
手风琴艺术起源于德国,20世纪初传入我国,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中逐渐本土化,融入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风格特征和精神气质。线条美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显著特征,也体现在现当代手风琴音乐表演当中。  相似文献   

19.
益西 《佛教文化》2013,(1):72-74
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以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与中华文化融会贯通,共同构建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诞生了“塔”、“石窟”等许多新的建筑样式。同样,中国文化也对原本来自印度的佛教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千百年的相互影响中,形成并创造出独具魅力的佛教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影视建筑事业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此阶段中,现代影视建筑逐渐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并被广泛应用。中国传统元素,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核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各产业发展,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文章详细分析了在现代影视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的作用,突出体现了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