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心 《天风》2000,(12)
重生 “除了在人里头的灵,谁知道人的事?像这样,除了神的灵,也没有人知道神的事。”(林前2:11) 今天,偶读《庄子·大宗》,有曰:“知天之所为,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我是这样翻译并为己所用:“知道上帝作为的人,是从上帝那里生的(重  相似文献   

2.
钟馗神话的由来及其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钟馗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有关钟馗的戏曲、小说,有明代杂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小说则有明朝《钟馗全传》、清代《斩鬼传》和《平鬼传》。钟馗是民间宗教中捉鬼、啗鬼、驱鬼逐疫的神祇。 钟馗并非实有其人,其由来可能由逐鬼法器“终葵”而来。“终葵”为逐鬼之物,被取为人名作辟邪之用,而演变为真有钟馗其人的附会,是有可能的。此外,钟馗的可怖造型,除了在驱鬼意义上收到以恶制恶的效果外;其丑恶的外貌,亦有可能源自傩仪中的方相。这个推论有其历史背景,因为钟馗在传统的宫廷傩与民间傩中,都扮演的人格神的角色。其貌寝之造型,源自傩仪主持方相,亦有可能。另外,钟馗与门神神荼、郁垒,更有着一脉相连的降鬼属性。 无论钟馗是否源自“终葵”、方相,抑或是神荼、郁垒,又或者是三者的融合;钟馗在小说、戏曲中,都保持了貌寝、正气凛然、为民除害的特征,因而广受百姓拥戴,而钟馗神话亦得以历代不衰。  相似文献   

3.
对金丹大道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金丹真传最重口诀。自古圣真口口相授,代代相传,惟有通天之志者,乃可作为载道之器而接承之。故《悟真篇》有诗云:“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只为金丹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而口诀之外,另有三秘,一曰关窍部位,二曰火候次第,三曰内景隧道  相似文献   

4.
论《周易》的情理品位陈良运《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系辞传》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又说:“圣人之情见乎辞。”“理”与“情”体现《周易》具有生命意义的内在品质。“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刘勰语,《文心雕龙·裁》...  相似文献   

5.
或曰:相术之奇,造物有心生之。余曰:子何以知之?曰:古人生而有文在手,唐叔虞曰“虞”,鲁季友曰“友”,宋仲子曰“鲁夫人”,非天有心生之乎?余曰:按《左传注》云,孔《疏》:“隶书起于秦末。石经古文,‘虞’作‘(从从)’,‘鲁’作‘(止衣)’,手文固当有似之者。”由此说推之,则“友”字、“夫人”字,笔画不多,  相似文献   

6.
《论语·子路》中“南人有言”之“南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在《礼记·缁衣》中有一段基本相同的文字:“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个“南人”是谁?历代注家都说是南国之人。这自然没有错,但等于不说。来可泓先生说是吴、楚之人来可泓《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4页。,饶宗颐先生说是楚人饶宗颐《帛书〈系辞传〉"大恒"说》,载《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  相似文献   

7.
《易》墨“义利观”略论舒大刚梁启超先生曾论儒墨的根本对立,曰:“要而论之,利之大原出于天,而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此墨学之纲领也,其与儒教之根本差异处即在于是。”又说:“儒墨之异同比较,有最明显之一语,即儒者常以仁义并称,而墨者常以爱利并称是也。曰仁曰...  相似文献   

8.
《论语·微子》说: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所称“吾老矣,不能用也”的话,象是孔子说话的语气。何晏注:“以圣道难成,故云吾老不能用。”这“吾老”更象是孔圣自指。但是这样的理解未必确当,因为《孔子世家》说: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两则故事。一则是:一次,清康熙帝在近臣徐乾学寓邸夜饮,偶然问徐:“你知道‘使功不如使过’这句话的出处吗?”徐回答不出来。事后徐乾学请教考据学家阎若璩,阎也不知道。于是,阎若璩在茫茫书海里查呀查,一直查了15年,才在《唐书》中查到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说过这句话。但他仍不放心,又潜心读书5年,终于发现这句话原来出自《后汉书》中索卢放之口,李渊只不过是拾他人牙慧而已。为查清一句话的原始出处竟用了20年功夫,这使阎若璩深有感触。他说:“甚矣!学问之无穷,而人尤不可以无年也!”  相似文献   

10.
在古汉语写成的佛教典籍中去琢磨“禅”,是件极难的事。首先就难在古今之隔膜,对古汉语的理解是一大难关。但具体说到禅宗,又不完全是古今语言习惯不同的困难。例如禅宗中有名的公案之一是则对话:问“如何是佛祖西来意?”答曰“庭前柏树子。”细读起来,当今的中国人几乎对其中无一字不识,但又几乎没几个人能说自己读懂了。这才是真难,比文字语言关更难的一关。  相似文献   

11.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这段话出自《论语·宪问》。关于其中的“君子道者三”一句,历来说解颇不一致,概括起来,可得四说:一说“君子道”为君子之道(见邢《论语注疏》),此说以“君子道”为偏正...  相似文献   

12.
<正>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和平之义清高的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中说:“真主所喜悦的宗教,确是伊斯兰教。”(3:19)“伊斯兰”一词意为顺从与和平,即顺从真主意旨,和平待人待物。对于伊斯兰的深层意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原副主任达浦生阿訇在其《伊斯兰六书》中解释道:“其意义有二:一曰顺从,二曰致和平。……致和平者,凡事出乎自然,不刚不柔,不曲不阿,发而中节,行而正直,斯德斯行,微特我一己遵而守之,而且推之于世人,俾人人能尽其道,实践其行也。”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司马穰苴列传》说: 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齐威王使大夫追论的古者《司马兵法》出于谁手所述作呢? 我想直截地指出所谓“大夫”实际就是指齐地稷下的学者们。《孟荀列传》说: 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这是称呼稷下学士自淳于髡以下都名叫“列大夫”。《田敬仲完世家》说:  相似文献   

14.
<正> 绍熙五年(1194)朱熹(1130—1200)罢免待制侍讲后,十一月归途至江西玉山县,邑宰请至县庠讲学。因学者所讲问而发明要道。程珙起而问曰:“三代以前,只是说‘中’说‘极’,至孔门答问,说著便是‘仁’,何也?”朱子答曰:“说‘中’说‘极’,令人多错会了他文义,今亦未暇一一详说。”以下从“仁”字发挥(《玉山讲义》《朱子文集》卷七十四)。可借朱子未详言“中”与“极”,然依程珙之问,可知三代以前“中”字为思想热烈讨论之点。《中说》序曰,“‘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  相似文献   

15.
孔子论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  相似文献   

16.
“大公无私”一语,是由大公和无私两个词组成的。最早分别见于儒家和道家的典籍。《礼记·礼运篇》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话,儒家这种兼,济天下的抱负,就是大公。《说苑·至公》篇载:“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楚  相似文献   

17.
一、“死亡”时的感觉 任何人都只有一次生命,也只有一次死亡。那么死亡时的感觉如何呢?这是许多人想知道而又无法知道的。因为这是活人无法体验到的,而有此体验的人却永远地死去了,无法向他人介绍这独特的经验。正如哲学家伊壁鸠鲁说的:“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又已经不存在  相似文献   

18.
古人说“贫者士之常”。古代读书人终其一生大约总是与贫相守,所谓“好衣不近节士体,粱谷似怕腹中书。”于是贫富状况的描写也就成了文人笔下的一大内容。自孔子赞颜回居陋巷不改其乐开始,前有扬雄《逐贫赋》,后有韩愈《送穷》,柳宗元《乞巧》,不一而足,乃至后世亦成风俗。宋元以来,每逢正月五日剪纸为妇人,弃道旁,曰“送穷”,行者拾归供奉,曰“娶富媳归”。又说,送穷之明日,又迎富。穷与富皆现为女人身,而又同一物此之所送之穷又乃彼之所迎之富。(参见钱钟书《管锥篇》第二册,第961页)此类风俗大约是说贫富如参商,贫…  相似文献   

19.
淡化生活     
淡,形声,从水,炎声,(说文)解释为“薄味”。老子曰:“淡乎其味”。淡义由此引申,其间就有平淡。清淡、淡泊。淡然之意。淡,是一种境界;纯真而不幼稚.脱俗而不超凡,平常而不卑微,寂寞而不孤独。以平静之心量一切:高与低、起与伏、贵与贱、贫与富、荣与辱。老...  相似文献   

20.
营丘地望推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武王克殷,封建诸侯,师尚父封于营丘,这一史实,古今学者没有异议。但营丘之地理位置问题,看法却始终不得统一。“临淄名营丘”之说,始于汉代的班固(《汉书·地理志·齐地》);此后,晋人臣瓒、北魏郦道元力主此说。此说很难令人信服,这只要看一看齐国早期的建国历史,便可一目了然。《史记、周本记》记载周初封建曰:“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