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狄金森的诗歌具有极强的哲理性.狄金森在其诗歌中展现了失败与成功、得与失、欢乐与痛苦、死亡与永生、希望与绝望等辩证关系,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狄金森不是哲学家,但是她对人生中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缜密思索极富哲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狄金森对人生的诠释极具个性特质,是诗人真挚情感和对人生体悟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2.
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善于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这种叙事视角主要包括以故事中的人物的口吻叙事,以诗人的口吻讲述和以自传色彩的"我"叙述故事.有时,尽管诗人的叙事视角不是十分明确,但还是有一个隐含的诗人叙事者.狄金森诗歌的叙事视角有时还以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相结合叙事的形式以及以第三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口吻叙事.在这些情况下,诗人一般采用的是戏剧对话的叙事方式.狄金森丰富的叙事视角充分展现了她在诗歌叙事方面的卓越才能.  相似文献   

3.
爱米莉·狄金森同惠特曼一样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者,但不幸的是她的诗歌同她的生活一样沉寂了近100年。随着美国文学的发展,人们重新发现了这位诗人。她生前创作的那些意念深远的短诗如同她的个性一样,独放异彩,引起广泛关注。狄金森的文学成就在于以美玉般的诗歌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宽广,那些言简意明的诗行透露着艺术美的旋律和对诗意般生活的肯定和向往。  相似文献   

4.
清淡的幸福     
“春天来了,我呆在院子里, 和黄鹂说活。它的声音柔媚,上面是蓝天,几块云跑过来跑过去。我想,我是恋爱了。看见那只邻居家的小狗,在追逐小猫。小猫飞快地爬上我家的葡萄架,喵喵叫着。大地在苏醒,暖了……”在写给老朋友狄尼的信中,一贯幽闭在家的诗人狄金森这么描述。  相似文献   

5.
爱米莉·狄金森,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女诗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除了几次有限的外出以外,她的一生都在自己的家中度过,直到1886车5月15日逝世。在阿默斯特镇的家中,她默默无闻地用一生创作了1775首诗。这些关系到生命、永恒、爱情、自然和死亡的主题诗,表现了她强烈的思想和情感。这些诗提示了一个充实、坚强的个性,同时也反映了她灵魂世界的独立和宽广。本文着重讨论她的自我意识的力量。她的意志在诗歌创作中所起到的深刻作用。  相似文献   

6.
黎琳  王丽娟  刘伟 《心理科学》2012,35(3):569-573
对47名大学生被试依次进行自然情境中的人为任务、自然情境中的自然任务、实验室情境中的人为任务和实验室情境中的自然任务的测试。结果发现,相同任务情境中的不同性质的前瞻记忆具有一致性,特别是在自然情境中的一致性更为明显;相同任务性质但不同任务情境下的前瞻记忆没有一致性,实验室中的前瞻记忆与自然情境中的前瞻记忆不能相互预测。  相似文献   

7.
以整群取样的方式选取650名小学儿童,采用社会创造性故事情境问卷、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分别测量了儿童在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同时采用小五人格学生问卷中的开放性分量表、Rosenberg(1965)编制的自尊量表以及互联网使用偏好问卷中的(网络交往)信息交流偏好分量表,考察了儿童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的特点和性质。结果表明:(1)二者的发展趋势有所不同,儿童在问题情境中的创造性得分总体上呈现“倒Z形”的发展趋势,而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性倾向总体上呈现“U形”发展趋势;(2)两种社会创造性与经验开放性、自尊及网络交往(信息交流)偏好呈现不同的相关,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与经验开放性、自尊及网络交往偏好均具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与经验开放性、自尊之间也具有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而且与网络交往偏好无显著相关;(3)经验开放性、自尊和网络交往偏好均可以显著地预测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而难以预测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这表明,社会创造性可能存在状态与特质之分。  相似文献   

8.
句子的结构一般指句子的语法结构。句子的语法结构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指句子中各种造句规则的总合;狭义的指句子中的语法规则。在语言学中,主要从句子的逻辑和语法两个方面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1、句子的逻辑分析句法中的“逻辑”与逻辑学中的“逻辑”,生活中的“逻辑”是不同的概念。逻辑学中的“逻辑”指思维的规律性,生活中的“逻辑”指客观存在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最本质的问题,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情景之中.在艺术中的风景里,我们可以领悟到作为主体的人的一种生命的张力.从自然中的一隅到艺术中的风景,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种发展是建筑在人的审美情感丰富化、多样化的基础上的,是人类自觉意识在占据主体性地位后的全面发展,且呈现出新的审美层面.  相似文献   

10.
工作记忆与选择性注意的交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工作记忆和选择性注意交互关系的一系列研究。研究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该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1)工作记忆在选择性注意中的作用,主要涉及工作记忆的内容在选择性注意的注意导向中的作用、在晚期反应选择中的作用以及在视觉搜索和返回抑制中的作用等方面;(2)选择性注意在工作记忆的信息维持和更新中的作用,主要涉及空间注意在空间工作记忆的复述机制中的作用、注意的分心物加工机制对工作记忆的影响以及在记忆表征中的选择性注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浪漫关系中的关系攻击指通过操纵或损害关系以达到伤害浪漫关系伴侣的行为, 可以分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等类型.浪漫关系中的关系攻击以浪漫关系为攻击目标, 具有冲突解决策略的性质, 在浪漫关系中往往具有相互性.研究者通常使用问卷法对浪漫关系中的关系攻击进行测量.浪漫关系中的关系攻击能够导致较低的关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并会引发身体攻击和亲密伴侣暴力.性别,依恋,浪漫关系中的权力和同伴关系中的关系攻击能够对浪漫关系中的关系攻击产生影响.在未来研究中, 应关注浪漫关系中关系攻击的动机, 澄清关系攻击发起与受害之间的关系, 并加强理论建构与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物理学中的简单性原则与物理世界的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学中的简单性原则与物理世界的复杂性王泽农本文讨论物理学研究方法论中的简单性原则,它的意义和所包含的方法原理,以及在探索复杂性中的发展,它的哲学意义。一、简单性原则的哲学意义我们周围的物理世界是复杂的,何谓物理理论研究中的简单性原则?众所周知,在纷...  相似文献   

13.
借助中西方造园方法、造园理论的对比,文章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视觉元素进行分析,结合图片形式,探究现代西方艺术设计理论中的视觉元素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典籍中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下色彩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更加多元化,从传统色彩观对平面设计的色彩影响到现代的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多种体现形式,这从"旧"到"新"的发展过程使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色彩应用更加丰富。通过对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色彩应用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的总结分析,得出主要的研究方向,即"公众对于平面设计中色彩的精神诉求""传统色彩观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色彩表达"以及"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特殊应用形式"。色彩是设计展现在公众面前的直接表现,丰富的色彩应用形式能更全面的表达出平面设计中的文化意涵和设计主题。  相似文献   

15.
陈雪枫  张厚Can 《心理科学》1998,21(6):485-488
结合认知实验方法和心理测量学方法,探讨认知速度在智力结构中的重要性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认知速度的确是智力结构中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速度在智力结构中的重要性趋向于降低,而智力的元成份在智力结构中的重要性则趋向于提高。  相似文献   

16.
新订教学语法在虚词中增加了一类拟声词。拟声词又叫象声词,指摹拟事物声音的词。例如:“砰”“轰隆”“哗啦啦”“噼里啪啦”。拟声词摹拟事物的声音大都是蹩脚的。例如:“关关雎鸠”中的“关关”,摹拟雎鸠的鸣声;“坎坎伐檀兮”中的“坎坎”,摹拟砍树的声音;“磨刀霍霍向猪羊”中的“霍霍”,摹拟磨刀的声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中的“溅溅”,摹拟流水的声音;“小马哒哒地跑开了”中的“哒哒”。摹拟马蹄踏地发出的声音;“雄鸡报晓的喔喔声”中的“喔喔”,摹拟雄鸡报晓的声音;“轰隆轰隆的车轮声”中的“轰隆轰隆”,摹拟车轮滚动的声音;“鱼在扑棱扑棱地跳动”中的“扑棱扑棱”,摹拟鱼跳动  相似文献   

17.
赞歌     
奇妙中的奇妙, 美好中的美好, 荣耀中的荣耀! 主啊,你是我的骄傲, 主啊,你是我的自豪! 主啊,你是我永远唱不完的颂歌, 主啊,你是我永远走不尽的路标!  相似文献   

18.
视觉感觉记忆在字音选取作业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通过四项实验探讨了视觉感觉记忆(VSM)在字音选取作业中的作用。实验材料为48个汉字。实验结果表明:当被试只能利用短时记忆(STM)中的信息进行选取作业时,能选取的汉字数与转换到STM中的汉字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当被试可以同时利用VSM和STM中的信息时,能选取的汉字数要显著多于转换到STM中的汉字数。这表明,人能根据字音特征从VSM信息中选取字符。  相似文献   

19.
道德生活中的逻辑问题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当前的道德热点事件中,几个关键的逻辑问题制约了交流理解与困境治理的可能性与有效性:事件归因过程中的推理谬误,道德归责过程中的不当反问与举证责任倒置以及困境治理中违背决策逻辑、引发避险心理而导致的行动陷阱。深入分析与澄清此类事件中的系列逻辑问题,厘清相关话语与思维过程中的逻辑结构与心理机制,为有效的道德对话与困境治理澄清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邹大炎 《心理学报》1987,20(3):28-36
本文对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的文学心理学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一、《诗经》中的文学想象与联想,二、《诗经》中的情意描写,三、《诗经》中的人物性格描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