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谈到诗与画,都是限于诗画一律或是诗画非一律的关系来讨论,然后在诗与画关系的理论发展和历史演变的探寻,却鲜有人问及。这就可以看出,在古代,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并非一开始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两者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在内容和表现手法都有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众多的研究者眼中,无不在文中一笔带过,或者是用西方的诗画美学关系来弥补这一方面的理论缺乏。诗与画的差异性,不仅要正面对待,还应当去清晰地探寻于其中,人云亦云地一味谈论诗画的共同性可能会淹没了诗画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门神画在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艺术文化的进步,门神画再次掀起了一阵巨浪,不断向前发展。中国门神画在造型、色彩、构图上运用夸张、圆满、对比等手法,追求形似意象,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英勇威武。与其他民间美术相比,门神画以自己的方式满足了中国民众的情感寄托,既满足了民众祈求平安,合家安乐的心理需求,又提高了人们的艺术气息和审美需求,具有不容忽视的双重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的笔墨精神作为形而上的“道”的表征,体现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中国艺术长盛不衰、独立于世界艺术之巅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代表"中国画"一直是祖国人民的骄傲。中国画的历史悠久,艺术形式自成一体。中国画强调的是通过感情来传递美:含蓄美、意象美、气韵美都是中国画所体现的美。国画教师要想为祖国培养出众多的国画人才,就需要提高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分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目前我国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国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策略,进而在教会学生中国画技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使学生承担起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自清中叶以来,金石书法的研习风气一直沿袭至今,众多学者与书家的关注、提倡,不断地推动着金石书法的传布,可谓是功不可没。然而,金石书法的久盛不衰从其本体来看,它正是金石艺术家自身审美理想的追求与体现,这样的审美理想最终成就了金石书画艺术。金石书画艺术作品中古拙、刀感、凝重正是我们的深切感受。对于古拙、刀感、凝重等深层次的理解与挖掘,是我们对于金石艺术深刻理解的重要一环。审视金石书法的诸多美感,刀感是重要而独特的美感之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大增,人民生活水平逐日提高,许多人们对旅行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地新园林,新景点与日俱增。然而,这些园林在外观上虽亭台楼阁,曲桥游廊,将古典园林仿造得极为有样,但与古人留下的名园相比终究差一些。  相似文献   

7.
"意境"的范畴一经诞生,便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追求目标之一,从而使山水画有了更高的境界和情调.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也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能够引起强烈的美感呢?首先就是它有鲜明的形象.其次,饱含了艺术家的情感.再次,体现了画家精湛的艺术技巧.最后,画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的美学文化、美学认识开始谈起,发现了中国美学从魏晋时期有了新的变迁,而中国山水画也起始于魏晋时期,中国山水画即表现出了中国人对山川之美的认识,而中国人的美学认识,也是随着中国文化发展、美学文化、美学认识的变迁而变迁。而山水画的构图,是山水画家对山水画美的一种总体把控,同样,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山水画家对于山水画构图技巧的创新、突破的历史过程,同样也反映了中国在其他领域的哲学思想,文化传承的传承,变迁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可以说中国人对美的认知,中国山水画家对美的总体把握,体现在了传承悠久的中国山水画中。而中国山水画在不断地发展、创新过程中,也提升了他的欣赏者、创作者——中国人,中国山水画家对中国美学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9.
从徐梵澄先生年轻时的木刻,到中年时的中国画论评介,再到壮年时的阿罗频多《社会进化论》的翻译,后到老年时的罗丹雕塑艺术之鉴赏,可见有一条艺术观的隐然线索,即他从"舍貌取神"和"气韵生动"的追求,引伸至"灵感之明"和"情心之诚"的把握,确已入乎了精神哲学的畛域。在"超心思知觉性"中,"美"与"真""善"为一体为光明,于韦檀多哲学则属"阿难陀"(福乐)之境;在"心思知觉性"(理智)中,"美"为一纯形式的大观,属"向上大过程的一个侧面";在"下心思知觉性"(本能)中,"美"为"生气""生命力"。这三境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知觉性"之贯通。"心思知觉性"不是目的地,而是一必要的中介,于上它接受"灵感",于下它净化"生气",从之使吾人的鉴赏力在有限的自体内达求超上的主观之"明"。这"明"亦是"普遍的历史的观念"(康德),即"辩证直觉之具体解悟"(牟宗三),它可以把知觉性发舒到前方,而前方的事件则是人们的"未来记忆",这就是天人师或圣人们的先"知"先"觉"之"艺术"的人格与能力。在我们眼里,这"艺术的人格与能力",属于"超上之美"的境域。  相似文献   

10.
修辞和语法属于两个领域.但同属于表达范畴.由于对语言修辞美的追求,往往使句法受到侵蚀.我们从句子修辞效果追求的角度动态地观察句法受侵蚀的情况,可以发现有三种情形:"零"句法现象(全侵蚀态)、变异句法现象(半侵蚀态)、常态句法现象(零侵蚀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禅学对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创作的影响,指出王维、苏轼、黄庭坚、董其昌、石涛等等对自然事物作禅定式的观照,却绝不陷入佛经那种绝对的“空”、“无”,而是与事物的色、形、相发生联系,与视听的映象和想象的意象发生联系,从而摒弃宗教意识而形成审美意识,借助禅学走向美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园林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形成独特的个性,中国古典园林与法国式园林和阿拉伯园林一道,并称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园林设计以其曲折多变的造型和自然野逸的意趣在世界园林设计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早在七八世纪已传到日本,18世纪又远传欧洲,引起英、荷、德、法等园林设计者的纷纷效仿。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国度,一个伟大战斗民族的国家,随处可见的神圣瑰丽的"洋葱头"教堂,让你感受到东正教赋予俄罗斯人民灵魂改造的崇高意义。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那些宏伟壮丽又五彩斑斓的东正教教堂是最吸引眼球的建筑物。东正教作为俄罗斯的国教,在俄罗斯民族独立和国家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奠基和推动作用。而俄罗斯人民对东正教信仰的虔诚程度可以从俄罗斯到处可见的东正教教堂中充分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山水画以画家对自然山水美的特异的心灵感受为根基,以感情活动的心理气质为导向,以主客观交融"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为深刻内涵,以"抒写"性的、有意为之的主观抒情意识"写"出作品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5.
无神论诗画     
科学与无神论的宣传,在我国广大农村还有极广阔的空间。早在1982年,山东省莘县教育局的同志们编写过一本小册子,小册子的内容切合农村实际,没有高深的道理,但语言朴实,很受农民朋友欢迎。我们现在以诗配画的形式发表王鲁同志编写的有关韵文。欢迎农民朋友和在农村工作的各级干部对我们这一形式提出批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艺术之乡的美名,一直飘荡在四海之内。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长河之中,中国画的发展一直很具有代表性。中国画讲究画风与意境,而意境作为中国美学范畴,讲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当然,很多画的意境中不单单包含"情景交融",还通过夹杂实际空间或者环境因素,从而更充分地在画中表达当时的内心情感。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代表,中国画中包含了很多民族文化因素,在美术领域中,都以意境作为创作原则,是外人对作品评价的依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美最形象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武术套路,传统武术整体的韵律美、意境美使武术的本质融于行云流水般的套路演练中,以势夺人,以形娱人,以神感人,以气贯穿始终,与中国古代道家美学思想一脉相承.而现代武术更是通过其无与伦比的韵律把这种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8.
宽容之美     
大千世界,生机勃勃。万物各有其性,每种生命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如何共处?首先需要的就是宽容的精神。房龙在他的名著《宽容》中这样定义宽容: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宽容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共同主张。本刊特邀不同宗教的五位人士阐发他们对宽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缺憾之美     
意大利古城庞贝有个叫倪雅的卖花姑娘。她虽然双目失明,但并不自怨自艾,坚持像正常人一样自食其力。后来,维苏威大火山爆发,庞贝面临一次大地震,整座城市被笼罩在浓烟  相似文献   

20.
轮回之美     
5月1日,去朋友青家玩,想顺便邀他去浦口火车站欣赏民国建筑。青管理着一家不小的广告公司,平日连周末都在忙碌,长假也没精力出远门,市郊逛逛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