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念的力量     
意念的力量是惊人的,有时还可能左右着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及祸福,甚至生与死。 一、意念对生死的影响。某人身着单衣被关在冷库里,事先有人恶狠狠地对他说:“把温度降到极点,冻死你!”第  相似文献   

2.
《智囊全集》载文:“张举为句章令。有妻杀其夫,因放火烧舍,诈称夫死于火。其弟讼之。举乃取猪之口,一杀一活,积薪焚之,察死者口中无灰,活者口中有灰,因验夫口果灰,以此鞠之,妻乃服罪。”  相似文献   

3.
《宗徒大事录》记载“:到了五旬节,众人聚集一处。忽然从天上传来一阵声响,好像狂风呼啸,充满了大家坐着的屋子。又有如火的舌头显现,分散停留在每个人的头顶上。众人都充满圣神,按照圣神赐与的表达能力,开始说起外方语言来了。”(2:1-4)这就是当年圣神降临的情形。圣神是怎么降临的?从圣史马尔谷的描述中,我们知道,圣神是借着一阵有如“狂风呼啸”的声响,有如“火的舌头”形象,分散停留在晚餐厅里坐着“的每个人头顶上”,于是,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圣神”。我们知道,天主是无形无像的纯神,是任何人也看不见的。可今日的圣神——天主第…  相似文献   

4.
随感四则     
情绪饥饿 生活中人们对于缺乏食物的饥饿,只要及时进食便可解除;而人们对于另一种比肉体饥饿更令人难受的心灵空虚、百无聊赖、精神不振的亚健康状态,却难以摆脱。这也是一种饥饿,当代医学专家称之为“情绪饥饿”。 解决“情绪饥饿”,专家建议要用精神营养品去补充。因为人不单纯是一个血肉之躯,而是有灵的活人。针对这种饥饿,圣经说:“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  相似文献   

5.
对于我国萧齐时期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一书之所谓“道”,解放以来发表过意见的人,火部分认为是儒家之道,但也有少数人认为是道家之道或佛家之道。笔者认为《文心雕龙》之“道”的内涵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本文试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只要你稍稍留意,就会发现如今我们的一些城市,不论规模大小,甚至一些乡镇街道,都少不了一道独特的景观:有一条“集中经营”的“算命街”。“从业”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世俗人模样的,有道士和尚模样的……排成一长溜,以收费捞钱为目的,或给人算命或给人看相或给人占卜。人来人去,“生意”火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提出了“人因科学”这一创新的学科群概念来表征工程心理学、人因工程、工效学、人机交互等相近领域。尽管这些领域的研究角度不一样,但是它们分享共同的研究理念、对象以及目的。我们近期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AI)新技术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人因问题,而作为人因科学研究对象的人机关系呈现出从“人机交互”向“人智组队式合作”的跨时代演进。这些变化对人因科学研究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基于非智能技术的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和重点。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取向跨时代的演进,总结我们近5年所提出的一系列用于丰富人因科学研究范式的新概念模型和框架,其中包括人智协同认知系统、人智协同认知生态系统以及智能社会技术系统的模型和框架。本文进一步从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取向的角度进一步提升这些概念模型和框架,提出智能时代人因科学研究的三种新范式取向,分析相应的应用意义,并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同时,针对智能时代人因科学研究重点的跨时代转移新特征,本文从“人智交互”“智能人机界面”“人智组队合作”三个方面展望了今后人因科学的研究重点,揭示出人因科学新研究范式取向对未来研究重点的作用。我们认为,人因科学的研...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伦理观、世界观因社会体制、社会环境、传统文化而有所不同。中西方人的这些观念因受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差异甚大。中国文化素以谦虚礼让、中庸平和、修身养性等作为为人处事的指南,而西方人则推崇个人奋斗、人格独立、个性张扬等。在这些显性的东西之后,无一不渗透着中国主流文化儒学的“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内涵,无一不透射着西方基督教文化“人神共世”的宗教蕴涵。因此,解读中西方文化本源的精神特质成为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奇怪的命令     
一天,一个旅行者骑着马赶路时,天下了大雨,浑身变得又湿又冷。后来他终于来到了县城的一家小客店。客店里挤满了人,使他无法去接近火。这时他喊出客店老板说:“拿点鱼去喂喂我的马。”老板说:“马并不吃鱼呀!”旅行者接着说:“不要紧,按我告诉你的去做。”客店中的人群听到这奇怪的命令,都纷纷跑去看马吃鱼。这样整个房里只剩下旅行者一个人,他在火旁边坐了下来,暖和自己。当客店老板和那一群人回来时,老板说:“你的马不吃鱼。”旅行者答道:“不要紧,把鱼放在桌上,等我把衣服烤干了,我自己来吃它。”奇怪的命令  相似文献   

10.
李铁拐还魂     
话说西周时有个叫真(石易)山的地方,地处穷乡僻壤,遇到灾荒年景,黎民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生活困苦到了极点,只好离乡背井,外出乞讨。因这里出外要饭的人特别多,成了闻名的“乞丐乡”。“乞丐乡”有一个叫张拐子的人,本是一条壮汉,膀宽腰圆,巨眼如环,手脚粗壮,膂力过人,后因上山打柴,崴跛了脚,故人称张拐子。张拐子最瞧不起外出要饭的人。他总以为,凭着自己的气力,怎么也能够养家糊口,弄个肚里圆,为什么要去当乞丐,吃百家食呢? 不料想,有一年又遇上大旱,一连十个多月未下过一场透雨,土地裂着嘴,像冒了火,禾苗全都干枯死了。这一年颗粒不收。张拐子  相似文献   

11.
因诗得名在数千年的诗歌史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人因其名篇佳句而获得美妙的雅称。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著名,人称“郑鹧鸪”;诗人赵嘏以“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而得到“赵倚楼”的雅号;宋代的宋祁因有写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被人称为“红杏尚书”,词人张先的“张三中”、“张三影”的雅号,也因其名句而来。  相似文献   

12.
许为 《应用心理学》2022,(4):291-313
本文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出发,在概述大型商用飞机自动化驾驶舱人因问题和基于“以人为中心自动化”理念的人因工程研究基础上,综述基于“以人为中心人工智能”理念的智能化飞机驾驶舱人因工程初步研究,并且展望未来的人因工程研究。根据作者提出的智能人机交互人因工程模型以及协同认知生态系统框架,提出针对大型商用飞机单人飞行操作的人因工程初步解决方案,并且展望今后的人因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13.
按六书的分类,汉字“赤”(■),是一个会意字,因为■由■、■两字组合而成,■和■皆为独体象形字,二者结合,是为会意字。“赤”之构形,当上为人下为火,其象形意义为用大火焚人以祭天。这种象形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契文中“大”与“人”的关系及卜辞中“人”作为偏旁部首时的不同用法;二是殷人的祭祀和巫术活动轨迹。  相似文献   

14.
意雯 《天风》2017,(10):57-57
[中国经济网]如今“王者荣耀”已成为最火的手机游戏,让不少人都沉迷其中。然而日前,西安一个刚满月不久的小女孩火遍网络,原因就是家长给她起的名字——“王者荣耀”。由于该名字并没有违反相关规定,所以派出所就正常履行了申报程序,以“王者荣耀”之名为这个女孩登记了户口。  相似文献   

15.
一、概说人对自然界色彩感受变化的微妙之处早已为人们注意到。以红为例,艺术大师们有许多描述不同景色中红的感觉的词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映日荷花别样红”和“日出江花红胜火”等等。在这几种情景中看到的红和脱离自然背景单纯看同一个红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三、敬畏 敬畏是一种宗教美德,《古兰经》用它来确定人与人、人与造物主之间的关系。“敬畏”一词及其派生词大都出现在《古兰经》中有关道德和社会主张的经文中。所谓“敬畏”就是要人类谨防那些使真主恼怒和损人害己的行为。因为“敬畏”一词本意为保护自己。人之所以保护自己,是因有可惧怕的东西存在。安拉是最值得惧怕的,所以因安拉而保护自己是特别重要的。既然惧怕,就  相似文献   

17.
赵献可认为火是性质纯阳的宇宙本体,为先天太极,人身中的先天太极为命门。他以“火(先天太极)—火水(太极)”取代了周敦颐宇宙生成论中“太极—阴阳”的阶段,以“命门(先天太极、先天之火)—相火真水(无形之火水)”模式诠释生命运行机制,完成了火本体在天人之间的贯通,并从宇宙根据义与能动义两方面对火之本体义进行了支撑。赵献可之火本体论发展了前代医家的火论思想,对后世亦有一定影响:医学层面,医界继承了以先天之火为生命根本的观点,将先天之火与生命过程进一步结合,并强调火所具有的推动力;哲学层面,方以智提出火—气一元论,对火本体论进行了深化。这两方面内容,均未脱离赵氏火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18.
从人学的视角看孔子“仁”之学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 ,孔子思想从其本质来说是实践性的人学。本文从人学的视角 ,从四个方面对孔子提出的“仁”的学说进行了规定和梳理 :一是对待“仁”的态度 ;二是“仁”的价值内涵 ;三是“仁”的表现方式 ;四是“仁”的实践价值。“仁”的学说构成了孔子人学思想的价值核心 ,它既是一种原则 ,又是一种方法 ,同时还是一种理想境界和价值目标。“仁”的学说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内在原动力之一 ,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相似文献   

19.
漂亮,是人们尤其是青年女性所渴求和追求的。古往今来,多少人因自己“貌似潘安”“赛过西施”而自豪和骄傲,又有多少人因自己“相貌丑陋”、“五官欠端”而自卑和痛苦。一幅漂亮美丽的外表足以成为青年女性炫耀的资本。然而,造物主似乎很不公平,有时在赋于一个人美貌的同时,便很少再赋予他其他方面的才能。因此,生活中往往出现这种现象:一个貌美的人常常使人不无遗憾的感到他似乎缺少点什么。原因很简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魂魄观念往往联结着“有神”与“无神”之争。王廷相别具一格的魂魄观,从气化宇宙论维度界定人的魂魄,认为人的魂魄是“气”所产生的灵妙作用。他认为,魂魄因气的集聚而生成,亦因气的散失而消逝,魂魄并不能在人殁后转化为鬼神。“魂”与“魄”作为气的作用的显现,本质上同根同源,故不能分而为二,因此他否定了“魂”“魄”二分观念。他对儒家经典中的“鬼神”与世俗宗教和民间信仰中的“鬼神”作出准确区分,并对人的魂魄回归作出新的解释,否定了世俗宗教和民间信仰所说的“鬼神”的存在。王廷相的魂魄观从“形气”切入,侧重陈述“气”的质性,较为彻底地贯彻了无神论,是中国古代无神论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